孩子咬指甲,並非指甲難看這麼簡單,兩大危害很嚴重,父母別忽視

2020-08-29     育兒小米

原標題:孩子咬指甲,並非指甲難看這麼簡單,兩大危害很嚴重,父母別忽視

導讀:孩子為何總喜歡咬指甲?或許是這個心理問題引起的,父母別忽視

前幾天帶孩子去醫院,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六七歲的孩子,正在諮詢醫生,孩子總是啃指甲,怎麼回事?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

醫生表示:孩子啃指甲,可能是習慣不好,或者是心理問題導致的,真正因為缺乏微量元素的非常少。

生活中,咬指甲的孩子有很多,還有一些三四十歲的成年人,都存在這個問題。之前美國密西西比大學曾經做過一項

「針對指甲咬合功能分析與治療」

的調查,調查提出再青少年期間,咬指甲的發生率高達45%左右。

也就是說,兩個孩子就有一個有咬指甲的習慣。

發生率確實是非常高的。

但是,很多父母非常好奇,為什麼孩子會咬指甲?真的不是缺乏微量元素導致的嗎?

孩子總喜歡咬指甲,或許存在心理問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經就此做過專項實驗,實驗發現:

孩子緊張或者身處壓力場合的時候,往往會更容易出現咬指甲、眨眼睛、揉衣角等不經意的行為

心理學家也表示,啃指甲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微創傷排解的方式。

從這裡可以看出,孩子啃指甲,很可能跟他們的情緒有關。當孩子處於一個讓自己緊張,害怕的環境,他們的情緒變得緊張、壓抑,缺乏安全感,就會通過咬指甲等不良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不適,讓自己放鬆下來。比如:

第一次上台表演節目,面對很多人的注視,緊張、害怕;

老師上課提問問題,擔心回答錯誤,或者說不出來;

父母吵架,家庭內部壓力大,缺乏安全感;

跟陌生人交流,或者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

出現錯誤,被老師或者父母訓斥;

面對老師或者校長,孩子本身就存在一種害怕的情緒,容易緊張;

……

孩子喜歡咬指甲,可能是「口欲期固結」

也可能是「口欲期固結」導致的。

什麼是「口欲期固結」呢?

眾所周知,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是以母乳或奶粉為主要營養來源的,他們對媽媽的依賴性非常大,而「口」就是他們生活的中心,吃奶用口、跟媽媽溝通用口、尋找安全感用口、有需求時也用口……他們通過「口」來認知這個世界的。

而「口欲期」指的就是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的「口欲期」得到滿足,就會輕鬆度過這個階段,後期很少再出現咬人、吃手的情況;如果「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很可能會出現延遲,孩子四五歲還會咬人、吃手;如果孩子被父母管教的太嚴厲,經常被父母強製做某些事情,或者打罵訓斥,他們過得太壓抑,也可能會退回 「口欲期」,這些都被稱為

「口欲期固結」

如果父母不管不顧,不能及時糾正的話,這種現象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還有些孩子,他們可能存在

「異食癖

對於「異食癖

」,百科

的解釋是這樣的:

異食癖是指孩子喜歡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比如泥土、紙片、石灰、頭髮、石頭、線團等等,這是一種飲食方面的心理疾病,在兒童當中的發生率並不是特別的高,一般發生在2-6歲的孩子,男孩比女孩常見。

而咬指甲也屬於「異食癖」的一種,只是比較少見而已。

可能是缺乏營養,比如缺鋅。

鋅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重要的生物酶都需要鋅來維持活性,一旦缺鋅嚴重,很可能會導致代謝異常,增加「異食癖」的發生。而鐵、銅、錳、硒、鈷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跟「異食癖」有關。不過醫生也說了,現如今因為缺乏微量元素導致的「異食癖」還是比較少見的,畢竟生活越來越好,孩子的營養大多都是比較充足的。

可能是心理因素,比如缺乏關愛。

研究發現,有「異食癖」的孩子,很多都是家庭破裂、父母分離,缺少情感的關懷,受虐待等一些心理影響導致的。

可能是父母不當護理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喜歡模仿別人,比如看電視,別人吃異物,他們也會跟著學,本身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父母太較真,用不當的行為制止孩子,或者打罵訓斥,或者語言攻擊,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不讓吃他們就越吃,結果養成習慣,吃的越來越多,以後很難改過來。

所以說,不管是咬指甲,還是其它的「異食癖」,都跟父母的護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係,父母需要重視起來,別不當回事。

咬指甲對孩子的兩大影響,父母要清楚

在很多父母看來,咬指甲沒什麼大不了,只不過是指甲被咬的參差不齊,有些難看而已,對健康沒什麼影響,所以沒必要太較真。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咬指甲對孩子的危害,不只是指甲難看這麼簡單,其中的影響父母必須要搞清楚才行。

孩子咬指甲,並非指甲難看這麼簡單,兩大危害很嚴重,父母別忽視

1.

細菌引發疾病

咬指甲不只是讓指甲變得參差不齊,血液淋漓,其中的病毒還會引發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在2007年的時候,土耳其專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挑選了59名實驗對象來檢測

咬指甲到底會不會傳播細菌

。結果顯示,

經常咬指甲的人獲病率高達76%,而不咬指甲的人獲病率只有26.5%

,差距是非常大的。

所以說,即使只是為了孩子的健康,也要戒掉咬指甲的壞習慣。

2.

誘發心理疾病

孩子咬指甲,很大原因是心理存在問題,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情緒緊張、焦躁,他們活的太壓抑,於是就會通過咬指甲來緩解情緒,獲得安全感。但是這個方法 「治標不治本」,只能解決一時的不適,如果父母不及時干預,他們的心理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最終變成心理疾病,影響他們一輩子。

所以說,孩子咬指甲並不簡單,父母需要查找原因,然後對症解決,幫助孩子走出心理的不適,戒掉這個影響健康的壞習慣。

五個方法,讓孩子輕鬆戒掉「咬指甲」

那麼,如何才能幫助戒掉這個壞習慣呢?

1

,遠離常見的幾種不利於孩子健康的錯誤方法

比如強制孩子,不允許孩子咬指甲;面對孩子咬指甲,不是打罵就是訓斥,要不就是語言攻擊,嫌棄孩子的指甲難看,嫌棄孩子不衛生,嫌棄孩子不如別家孩子聽話,嫌棄孩子「窮毛病」……

這些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戒掉「咬指甲」,還會讓孩子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反而不利於健康,所以必須遠離。

2

,理解孩子啃咬指甲的行為,但是要指出咬指甲的不良影響,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咬指甲

孩子為什麼會咬指甲?

很多時候,孩子明知道咬指甲不好,但是在緊張焦躁的時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如果父母還語言攻擊孩子,只會加重他們心理上的不適,讓他們更緊張、更抑鬱,咬指甲也會變得更嚴重。

對此建議父母理解孩子咬指甲的行為,查找他們背後的原因,同時還得告訴孩子「很多人都有咬指甲的習慣問題,你不是個例,但是指甲里的細菌非常多,經常啃咬會讓細菌進入體內,影響健康」,循序漸進的影響孩子,改變他們對咬指甲的看法。

3

,緩解孩子的焦慮,多傾聽、多陪伴

孩子咬指甲,到底是為什麼?

如果是心理問題,父母需要多傾聽,多陪伴,每天都抽時間陪孩子聊一聊,學習、生活,或者自身的一些困擾,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擾或者一些緊張、害怕、焦躁的經歷告訴孩子,孩子會發現,原來大人也有同樣的困擾,也有很多的不足,也有緊張害怕的時候,他們不僅會跟媽媽更加親密,心理上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4

,把啃指甲當做一個小任務,循序漸進的戒掉

叮麻也是一個喜歡咬指甲的人,從初一開始,每天都會不停的咬指甲,明知道是不對的,但是完全忍不住,一天不咬都難受的不得了,做什麼都不得勁兒。

叮麻咬指甲的原因很簡單,初一的時候,叮麻離開了小夥伴來到這所新學校,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本身就有些緊張,再加上自己不會說普通話,經常被同學嘲笑,上課也經常被班主任點名練習「4、10、40」的讀音,久而久之,越來越害怕學校,每次上課都會緊張害怕,於是就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緊張,咬指甲就是那時候開始的。不過高三的時候,這種習慣就已經被我戒掉了。

當時我的指甲咬的非常短,經常出血。有一天,同桌突然跟我打賭,說我的指甲永遠留不長。不知道怎麼著,我就跟她賭了,每天都會儘量的控制自己,減少咬指甲的次數,慢慢地從每節課必咬,減少到只有英語課才咬,然後再慢慢減少,等到高考基本就不咬了。高考一個月後,指甲已經很長了,當時我還特地回學校跟同桌炫耀呢。

父母也可以試試,

控制孩子咬指甲的頻率和數量

。比如一隻手有5個指頭,我們可以讓孩子選擇最喜歡咬的手指,除了這根手指以外,其它手指都不要咬;等孩子習慣以後,再慢慢地把這隻經常被咬的手指,也戒掉。

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儘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孩子找些事情做,可以帶孩子外出玩耍,可以跟孩子一起搭積木、看書,做一些家務活,當孩子比較忙碌,而且不焦躁不抑鬱,咬指甲的情況自然就會減少。

父母必須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一旦出現情緒抑鬱的情況,及時傾聽,或者開導,或者帶孩子做一些開心的事情,緩解這些不良的情緒;平時可以帶孩子多親近大自然,做一些戶外的遊戲和活動,也會讓孩子放鬆下來,身心也會更健康。

同時,還得注意孩子指甲的生長情況,小手經常清洗,保持乾淨整潔,這樣即使咬指甲,也不會讓大量細菌進入體內,影響健康;指甲長長了,及時修剪,大部分喜歡咬指甲的孩子,都不習慣長指甲,媽媽修改以後,也能減少他們咬指甲的發生。

叮麻寄語:

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讓父母不理解的行為,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有各自的原因,作為父母必須要了解原因,對症解決,千萬不要視而不見,也不好打罵訓斥!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gROXQBLq-Ct6CZaG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