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茶館 | 柳江古鎮文明的開拓者——細說柳江「四大家族」①

2019-07-08     眉山東坡文化

晨曦下的柳江古鎮。 張忠苹 攝

追溯柳江歷史可考的、年代最長久的名門望族,當推明朝御史張鵬家族,綿延數百年,及至其後裔,清代曾璧光的老師、書法家張帶江,並延續至近現代柳江有名的「曾、張、楊、何」「四大家族」中的張家。

後人所說的「四大家族」即指活躍於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上述四個家族,這一時期其代表性人物當推張帶江、曾璧光、何蘭庭、張遐聲、張亮泉、曾藝澄、楊雨樓、楊茂修、何敏齋、何肇南、何從周等。

四大家族互聯姻親,結成了一個大家族同盟,其家族勢力在柳江乃至洪雅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話語權。

據說清末至民國時期,「四大家族」掌控了洪雅政治、經濟幾十年。無論是晚清的知縣,還是民國的縣長,凡到洪雅走馬上任者,必須先去柳江「拜碼頭」,後才到縣衙升堂理事,才能平安坐穩縣太爺的交椅。

縣上凡要推行新政,首先要向柳江「四大家族」的當家人通報,取得支持後,才能在縣裡推廣。所以有人戲說,清末民國時期洪雅的中心不在縣城,而在柳江。

「四大家族」是怎樣的狀況,從廣泛流傳在洪雅、夾江、丹棱、樂山、峨眉、雅安一帶的民謠可知大概。

民謠曰:「曾家的房子,張家的丫頭子(和狗腿子),楊家的頂子,何家的票子(和穀子)」,可見各家的特徵所在。

民謠的意思:曾藝澄的房子又高大又寬敞,是中西合璧的復合式庭院,為柳江乃至洪雅庭院之最;張亮泉張氏家族不但奴婢成群,而且大多年輕俊秀、楚楚動人,且知書識禮(同時張家下人待人兇狠,大斗進小斗出,故稱張家下人為狗腿子);楊雨樓曾為川東道道尹、四川省保安處少將處長、省參議員,是大官;何肇南家族廣有田地數萬畝,青山數萬畝,每年收租數萬石,是全縣第一大地主,同時經營著民國時期洪雅最大的股份制企業「集義長」商號以及在重慶、宜賓、嘉定、五通等地開辦的輪船、鹽廠、商業、金融等,是洪雅最早也最具規模的企業集團。

柳江古鎮古樸的建築。 張玉 攝

在這四家中,主要是楊、何兩大家族派系,影響著整個民國時期的洪雅政局。曾、張、楊、何都是先後不同時期的移民家庭。四家的宅院與場鎮隔楊村河而建。各庭院除曾家園外,其餘都已不復存在。四大家各家門上的牌匾分別為「南豐世家」(曾)、「大夫第」(張)、「關西望族」(楊)、「水部家聲」(何),意在標榜其家族淵源和價值取向。

曾家大門匾額「南豐世家」,典出北宋文學家曾鞏。曾鞏江西南豐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掛此匾額意在提示後代向曾鞏學習。張家大門匾額「大夫第」,因張帶江既是著名書法家,又是曾璧光的恩師,意在標榜其家族淵源。

楊家大門匾額「關西望族」,典出東漢時稱「關西孔子」的楊震,他任地方官時清正廉明,曾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絕賄賂。掛此匾額意在提醒後人效法先祖楊震為官為人清正廉明。

何家大門的匾額「水部家聲」,典出南北朝時期的何遜,曾擔任梁安成王參軍兼尚書水部郎,以詩文名於世,掛此匾額是希望子孫以何遜為榜樣。

縱觀「四大家族」,大多崇尚並得益於「耕讀傳家」文化的薰陶,農忙時勞作于田野,農閒時讀書揮毫於草廬。

曾家園的戲台上,至今仍在表演戲曲。康志立 攝

他們要麼尚農,要麼經商,要麼讀書,要麼從政,各自練就一套發家本領。「四大家族」是柳江古鎮文化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他們率先發跡富裕是由於在各種生產經營活動中跳出柳江的小天地,廣泛接觸社會,開闊視眼,拓寬思路,形成開明之風,使自身形成的儒家之風得以發揚光大且結出碩果。

耕讀傳家的文化傳承,逐步成為柳江地方文化的重要特點,發展到民國時期始有曾、張、楊、何「四大家族」。以「四大家族」為首的鄉紳在倡揚形成「耕讀傳家」社會風氣方面起了積極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山水洪雅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B6a7WwBJleJMoPMhY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