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 | 上海越劇院雙戲連演,《西廂記》《梁祝》再現傳世經典

2024-01-16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開票 | 上海越劇院雙戲連演,《西廂記》《梁祝》再現傳世經典

越劇,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有著「第二國劇」之稱,長於抒情,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在它的興盛之地上海更是廣受歡迎。

本屆「東方名家名劇月」,上海越劇院將於3月23-24日攜「上越四大經典」中的《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亮相,雲集紅樓團多位實力演員,再現千古傳奇、曠世愛情。

第十四屆東方名家名劇月

上海越劇院

越劇《西廂記》

演出時間:2024年3月23日(周六)19:15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票價:VIP 480/380/280/180/80元

越劇《西廂記》

根據元代王實甫同名雜劇改編

典雅清麗,意趣豐富

以其詩化的舞台呈現

文采斐然的劇本唱詞

繼承了原作「花間美人」的氣質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驗而歷久彌新

此次,由上海越劇院袁(雪芬)派花旦陳慧迪、徐(玉蘭)派小生楊婷娜、傅(全香)派花旦盛舒揚、張(桂鳳)派老生吳群聯袂獻演。

主演

陳慧迪 飾 崔鶯鶯

楊婷娜 飾 張生

盛舒揚 飾 紅娘

吳群 飾 崔夫人

劇情簡介

唐貞觀元年間,書生張珙往蒲關訪好友白馬將軍杜確,路經普救寺,偶遇寄居寺內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一見愛慕,遂借讀西廂,意圖親近。

是夜,鶯鶯照例到花園焚香,張生情不自禁隔牆高吟,鶯鶯依韻酬和,張珙更為傾倒。

正當張珙和鶯鶯兩心相縈時,河橋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行欲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無法,只得當眾言明:誰能退得賊兵,願將愛女相配。張珙挺身而出,致書杜確。杜確兵到,解了寺圍。不料崔夫人又筵前毀約,命鶯鶯稱張珙為兄,使一對有情人竟不能成眷屬。

鶯鶯瞞過紅娘而又遣使她遞詩給張珙,約張珙在花園相見。張珙跳牆來會,鶯鶯為禮教所束縛,又恐紅娘覺察,臨時設計,責斥了張珙幾句而去。事出意外,張珙因此成病。鶯鶯終究不忍,在紅娘的支持、鼓勵下決計夜入西廂,安慰張珙……

不久,崔夫人有所覺察,拷問紅娘。紅娘據實直說,並責夫人失信負義。夫人不得已,允把鶯鶯許配張珙。但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張珙立即上京趕考,得中後方許成婚。鶯鶯和張珙離愁別恨,涕泣叮嚀而別。

第十四屆東方名家名劇月

上海越劇院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演出時間:2024年3月24日(周日)14:00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票價:VIP 480/380/280/180/80元

梁祝的故事

自西晉始

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許多劇種將其搬上舞台演繹

其中尤以越劇的改編最為著名

盪氣迴腸的悠揚曲調

演盡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

千古愛情絕唱

打動無數觀眾

此次,由上海越劇院范(瑞娟)派小生王柔桑飾演梁山伯;傅(全香)派花旦盛舒揚飾演祝英台;張(桂鳳)派老生吳群飾演祝公遠。

主演

王柔桑 飾 梁山伯

盛舒揚 飾 祝英台

吳群 飾 祝公遠

劇情簡介

《梁祝》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它描寫古代女子祝英台,女扮男裝去杭城讀書,與同窗梁山伯結為兄弟,情誼深長。

三年後,英台接父來信須立刻回家,山伯依依相送。路上,英台欲將終身許山伯,但為禮教束縛,不敢直言;只好借物抒情,暗示心態,無奈山伯憨厚,不解其意,英台只得託言家有九妹,囑其及早邀媒下聘。

英台回家後,其父祝公遠強以門當戶對為由,將女許配為太守之子馬文才。

山伯應約來祝家,先喜悉九妹就是英台,又悲聞英台已許馬家。樓台相會,互訴衷腸。山伯回家,臥病不起,終於抱恨死去。

英台聞耗,身穿孝服到山伯墳前祭奠。忽然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墳墓裂綻,英台也乘勢躍入墓中。霎時雨止天晴,一雙蝴蝶從墓中飛出,翩翩而舞。

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

(上海越劇院)

上下滑動查看

上海越劇院是國內外聞名的戲曲團體。它的前身為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1955年3月,華東戲曲研究院停辦,由該院所屬兩個越劇團及部分行政與藝術專業人員組建成上海越劇院,袁雪芬女士為首任院長。

劇院創作、改編、移植400餘出古裝劇、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被公認為劇種的代表作。《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戲曲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上榮膺音樂片獎;《紅樓夢》一劇為朝鮮國立藝術劇院移植改編成唱劇。一批劇目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和上海市歷屆戲劇會演、戲劇節、藝術節的劇目獎與劇本、導演、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獎項。

劇院薈萃了許多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如老一輩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陸錦花、呂瑞英、金採風、周寶奎;當代表演藝術家錢惠麗、單仰萍、章瑞虹、方亞芬、王志萍;國家一級演員陳穎、華怡青、張詠梅、章海靈、許傑、孫智君、張承好、黃慧、金紅、丁笑娃、徐標新、應國英、吳群、楊婷娜、齊春雷、鄧華蔚,編劇徐進,導演吳琛、黃沙,作曲顧振遐,舞台美術設計蘇石風等。同時,致力於專業人員的培養,先後開設舞台美術、音樂作曲訓練班和學館,湧現了一批表演、舞美設計、作曲和音樂伴奏人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劇院擁有50多位具有高資質的編、導、音、美、演人才。在男女合演團與女子越劇紅樓團里,彙集了一批英才好角。她(他)們青出於藍、珠玉交輝。有20多人次榮獲中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節最佳演員獎、中國金唱片獎、上海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配角獎;新生代演員中取得了中國紅梅戲曲演唱大賽的金獎、大獎;「越女爭峰」越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金獎、銀獎等。新版《紅樓夢》被稱為「展示上海文化風采的標誌之作」。《舞台姐妹》和《家》榮獲第九屆、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梅龍鎮》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被隔離的春天》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金獎;《玉卿嫂》《趙氏孤兒》榮獲中國越劇藝術節金獎;《虞美人》獲得第十屆中國戲劇節劇目獎;《秋色漸濃》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紅樓夢》獲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甄嬛》獲第三屆中國越劇節優秀劇目獎;《雙飛翼》獲「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獎。

劇院演出立足上海,活躍江浙,走向全國,開拓海外。先後赴越南、朝鮮、日本、法國、泰國、新加坡、美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加拿大等國家演出,贏得盛譽;多次赴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傳送鄉音,受到熱烈歡迎。近年來推出的「新世紀上海越劇全國行」影響頗大,其中「上海越劇西部行」被評為第三屆中國十大演出盛事獎榜首。「紀念越劇百年系列巡迴演出」榮獲第五屆中國十大演出盛事最佳演出項目製作推廣金獎。

*陣容以現場為準

**圖為過往劇照

「東方名家名劇月」形象藝術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9fa1b7e0b8428f05c1ed1dd233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