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食匯:最快「萬店」品牌,如今巔峰已過?

2023-10-18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鍋圈食匯:最快「萬店」品牌,如今巔峰已過?

作者|Zack

當下的中國消費市場,已有五家連鎖品牌突破了「萬店」的規模,它們分別是:蜜雪冰城、華萊士、絕味鴨脖、正新雞排、瑞幸咖啡。

另一家即將衝刺「萬店」的品牌,是鍋圈食匯。截至2023年9月26日,該品牌的門店數已達9978家,還在不斷增長中。

成立於2017年的鍋圈食匯,是國內知名的食材連鎖超市,產品覆蓋火鍋、燒烤食材等品類。創始人楊明超反覆對外宣講的故事是:因為某天想在家吃火鍋卻不方便買食材,所以有了創辦鍋圈食匯的想法。

圖源:鍋圈食匯招股書

疫情三年,是鍋圈食匯增長最快的階段——消費者在家吃飯的頻率大幅提升,而火鍋無需烹飪,最簡單。

10月6日,鍋圈食匯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上市。從招股書來看,2020年到2022年末,鍋圈食匯門店數量每年至少翻一倍,由1441家增長到9216家。

但今年以來,鍋圈食匯新增門店尚未破千,門店增速已顯著放緩。

圖源:鍋圈食匯招股書

近日,「剁椒Spicy」作者以潛在投資者身份訪問了全國各地多家鍋圈食匯加盟商,發現今年投資鍋圈的加盟商遠不如上一批人樂觀。疫情「紅利期」前後,鍋圈加盟商的反饋差異很大。有老加盟商提出:

「之前疫情一個月流水六七十萬,今年夏天不掙不賠,有落差。」

也有加盟商表示:「已經有第一批入局的老闆把自己的鍋圈都賣掉,轉去做別的生意,在我接觸的當中,尋求轉手的有三分之一」,「現在最好不要在任何城市開新店,要做鍋圈一定要收老店,做新店再培養客群太難了」。

北京一家鍋圈食匯加盟商直言:「我做這家店兩三個月就回本了,也賺夠了,現在想出掉,你想不想收?」

她告訴剁椒,自己想轉讓,並不是因為不賺錢,而是自己希望把資金和精力抽出來,投入到新的、更有價值的生意當中。另一位在廣東東莞開店的王女士則表示,儘管還不至於虧損,但品牌方提出的「一年至一年半回本」很難實現。

從加盟商反饋和商業模式來看,鍋圈似乎已經不在巔峰。上市之後,這家公司將留給加盟商和二級市場投資者同一個問題:

疫情紅利期過後,鍋圈還值得投嗎?

「創業更輕鬆,沒有經驗也能輕鬆開店。」

這句話被置於鍋圈食匯官網的醒目位置,也是很多連鎖品牌招攬加盟商的話術,但事實往往沒那麼美好,「加盟坑多」的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而在鍋圈食匯的加盟商中,的確存在大量跨界轉行的「素人」,原因就在於鍋圈門店的模型足夠簡單:

其一,門店面積彈性很大,開店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租金支出可以更靈活。加盟商既可以做30平米左右的小店,也可以開80平米的大店,總部不要求加盟商採購所有SKU,按需鋪貨即可。

圖源:鍋圈食匯官方網站

其二,設備相對簡單。和奶茶、咖啡等需要專業設備的品類相比,鍋圈門店的固定設備僅有冷櫃和貨架,管理難度很低,也無需招聘和培訓專業員工。去掉房租和人工,裝修、設備、首批貨款、保證金、物流服務費等項目合計在25萬元左右,品牌方不另收取加盟費,但物流服務費需要按年繳納,每年2萬元。

其三,專注火鍋垂類,更容易把握市場變化。和門店形態類似的便利店、超市相比,鍋圈門店的SKU關聯度更高,目前大致分為火鍋、燒烤兩大類,絕大多數產品為保質期較長的凍品,輔以酸菜魚等預製菜,僅與「吃」有關,因此淡旺季、貨品周轉率等指標都更加明確,損耗壓力也更小。

這三個特點結合,讓鍋圈食匯的單店模型更偏向零售門店而非餐飲店,加盟商根據實際經營情況向總部採購貨品,開店成本從二十多萬到七十萬以上不等,開店成本主要由店型大小(即對應的租金量級)決定。

鍋圈給出的理想回本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北上廣深等高線城市綜合毛利率在35%至40%,其他城市在30%到35%,但能否做到還要看加盟商自身的經營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

一位北京的加盟商表示,由於自己疫情期間反覆居家,空閒時間多了不少,就投資開了一家鍋圈食匯。儘管該加盟商從來沒有餐飲、零售的從業經驗,但「沒想到能這麼賺錢,兩三個月就賺了一年的工資」,於是決定全職開店。

巔峰時期,這位加盟商在方圓六公里範圍內擁有3家鍋圈門店,面積各不相同。但他也強調,總部目前並不支持單一加盟商升級為區域代理,「應該是為了儘可能多開店,也可以理解」。

並非每家店都賺錢。該加盟商為最後開的門店投入了大量的營銷資源——在美團等平台提供大額優惠券,甚至價格低於自己的另外兩家店,然而「單量還是拉不起來,現在已經關掉了」。

因此,這位加盟商總結出兩條規律:

一是兩公里內最好只有一家店,否則容易內卷。

二是用戶黏性的價值巨大,可以通過私域群的形式維持和提高復購率。鍋圈食匯作為典型的「社區店」,周邊居民一旦形成對單一門店的消費習慣,即便新門店暫時給出更大的優惠,這種習慣也很難被動搖。

根據鍋圈食匯招股書披露的數據,目前門店的「閉店率」指標低於3%。菁財資本創始人葛賢通認為,對於餐飲連鎖來說,通常閉店率低於5%屬於優質標的,5%到10%是正常範圍,但高於20%「比較危險」。

但上述加盟商也建議道,「要做鍋圈一定要收老店,老店開下去絕對不虧,尤其是到了秋冬。做新店,再培養客群太難了。」

今年剛在東莞開店的王女士也是跨界開店,且並非全職,在排除了已經極其飽和的奶茶、咖啡,以及百果園、7-11、美宜佳和錢大媽等當地熱門零售加盟選項之後,選擇了鍋圈食匯,她說:

「一方面是因為鍋圈在華南的門店還不多,沒有那麼卷,另一方面是因為經營起來比較簡單。」

根據「窄門餐眼」的統計數據,兩廣地區的鍋圈門店合計不到200家。王女士表示,就她所了解的情況來看,華南的加盟商大多來自外省,本地人不到10%,她自己也是北方人,這種差異也讓門店的復購率指標不及王女士加盟時的預期。

「廣東人對吃的要求特別高,他們更願意吃新鮮的,和華北吃火鍋的習慣也不一樣,北方一個月吃兩頓甚至一周吃一頓火鍋的頻率,在這是不可能的。」

在她看來,鄭州、上海兩地紮根的鍋圈總部並沒有為華南市場開發針對性產品,能提供的SKU也少於華北市場,更少的門店,也讓總部沒有意願去優化物流效率,目前僅能做到一周配送兩次。

這些問題,被王女士歸結為「區域管理和服務比較混亂」,也讓她在經營中增加了不少隱形成本:

華南市場對火鍋的需求和北方不同,偏愛新鮮產品,但鍋圈現有產品以凍品和預製菜為主,口味上難以征服當地人,又沒有針對性SKU,消費者很難對鍋圈產生黏性,門店復購率就拉不起來,因此華南的加盟商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資源拉新;

鍋圈食匯對全國加盟商統一收取每年20000元的物流和管理費用,但配送頻率並不統一,相當於華南加盟商為每次配送付出的費用更高,並且這部分費用在前期培訓中「不問不知道」;

圖源:鍋圈食匯官方網站

低復購率會導致庫存周轉天數增加,配送又會對件數有要求,兩者疊加導致加盟商門店的周轉率也不及預期。對此,鍋圈華南分部給出的階段性解決方案是:鼓勵和幫助加盟商之間合作配貨或互相調貨,但總部的制度不改變。

「雖然前後有二三十個人的團隊來對接和服務,但感覺沒有誰是真正對你負責的,還是靠自己。」王女士如是說。

儘管身處不同階段,也都在生意上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加盟商們對於鍋圈食匯的門店模型和數字化工具對接都比較滿意,也都認可品牌的供應鏈保障,最重要的是,他們或從大賺到小賺,或能夠收支打平,都還沒有虧損到不能接受。

對於剛剛入門連鎖生意的加盟商來說,鍋圈食匯是一次不錯的學習機會。

兩位加盟商對鍋圈的看法各有異同,但他們都認可的是,火鍋是一門地域性、季節性很強的生意,且疫情期間是絕對的紅利期。

進入2023年之後,鍋圈食匯的加盟商普遍接受了「難以一夜暴富,只能細水長流」的事實,且紅利期之後的真實回本周期還暫時難以測算。

儘管如此,鍋圈食匯足夠簡單的單店模型,以及「餐飲+零售」混合的屬性,仍然讓加盟商們認為它是一個「對新手友好」的選項,「如果沒經驗,想開店,做鍋圈不會出太大問題」。

鄭州本地的餐飲操盤手老宋表示,很多人做鍋圈就是換一種更自由的方式掙工資。特別是在縣域市場,加盟商可能自己就有鋪面,經營鍋圈門店能做到月收入過萬,在當地高於平均水平,「而且鍋圈的產品,對於當地來說可能也是消費升級」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剁椒Spicy」近期接觸的鍋圈食匯加盟商們,普遍沒有外界傳言的那樣悲觀,也沒有因為總部上市,而產生「與有榮焉」的感受。

這種心態,折射出直營與加盟生意的一些本質差異。

葛賢通說,加盟品牌和直營品牌的團隊能力模型不同,像鍋圈食匯這樣的加盟品牌,出售的是自己的供應鏈產品和單店模型,做的是「to 小B」而非to C的生意,而直營完全to C,需要高舉高打做品牌,加盟在這方面的投入可以弱一些。

換言之,加盟和直營面對的客戶是不同的,加盟商實際上是投資者和小老闆,他們承壓和抗風險的能力更強,更關注單店模型和數據。

對於鍋圈來說,掙錢分兩頭:一端是不斷發展加盟商,擴張門店數量——增加採購總部貨品的客戶,即開源;另一端是繼續加深供應鏈建設,進一步降低貨品生產成本,即節流。

因此,鍋圈食匯在品牌和營銷層面的相對低調就更容易理解,極致簡化的單店模型和「看不見」的供應鏈搭建,正是其核心能力所在。

即便鍋圈已經走過了「紅利期」,但它的門店依然以每年千店左右的速度增長,和還在教育市場的咖啡賽道不同,火鍋賽道是一個已經被充分認知且廣闊的市場,因此鍋圈要挖的是存量,其上限是由地域、時令決定的。

由此,鍋圈有機會也需要將能力模型複製,考慮進入新的市場,並且它已經在這麼做了。

天圖資本創始合伙人馮衛東曾對媒體表示,鍋圈會有意扶持單品供應商,以實現降本增效。而鍋圈創始人楊明超曾公開提出,未來要孵化100個10億級別的新食品品牌。

圖源:鍋圈食匯官方網站

這兩件事正在被楊明超捏合在一起。

2020年,原屬鍋圈食匯供應鏈的「逮蝦記」開始以品牌身份落地,由小馬宋團隊負責營銷策劃,成立當年銷售額8億元,在繼續向鍋圈、火鍋店等B端供貨的同時,也通過李佳琦、東方甄選等線上大渠道to C銷售。

儘管已經將總部落地上海,但「鍋圈系」仍然與其發源地鄭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第一家門店就開在當地的「福元路」——這裡是鄭州較早完成舊城改造的區域,且交通非常發達,餐飲門店密集。

紮根鄭州當地的餐飲操盤手老宋觀察到,目前這條路已經成為鍋圈系測試單店模型的「試驗田」。

圖源:大眾點評

其孵化的「菊花開手撕藤椒雞」和「野火燒烤雞翅」都在這裡開店,並且都以雞肉為原料——這意味著它們在上游可以共享供應鏈資源,但在終端產出不同的細分產品。前者已經突破千店,融資過億,由鍋圈的老朋友不惑創投領投,後者則早早喊出了「萬店」目標,儘管現在開店還未破千。

根據「窄門餐眼」數據,目前,鍋圈食匯已經在河南省開設了超過1400家門店,其中又以鄭州占比最高。同樣地,中國門店最多的品牌蜜雪冰城也源起鄭州,兩者也因此常常被聯繫在一起。

為什麼是鄭州?

鄭州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半徑300公里以內能夠輻射「山河四省」,具備相當的食品工業基礎和歷史。老宋表示,鄭州的縣域市場廣闊,而且除了本科大學生,還有不少大專院校分布,「很適合孵化更大眾的生意」。

鍋圈食匯顯然是典型的「鄭州連鎖」。儘管鍋圈的客單價遠超奶茶咖啡店——每單大幾十至上百元,甚至可以超過千元,但和盒馬等有意火鍋品類的綜合商超相比,仍然價格更低,而且選購更方便,加盟商要應對的單量也更少,「我們不存在競爭關係」是Y先生和王女士的共識。

正如馮衛東曾對媒體說過的:「鍋圈這種業態有開萬店的基礎,但萬店一定不是終點。」

或許,鍋圈食匯上市只是「鍋圈系帝國」的第一步而已,但這種階段性勝利,更多屬於楊明超及其整個團隊。

就單一品牌而言,鍋圈食匯在二級市場的前景仍舊取決於門店的數量級,以及「帝國」是否還願意為這個已經「畢業」的品牌持續投入,進一步降本增效。一個可能存在的問題是:

如果鍋圈的每一家供應商都能獨立做成品牌,開放加盟,「鍋圈食匯」的萬店規模,還重要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59cf5ca7b3ad896f06a9b2cf974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