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歷史年代較早,廣東省通真岩摩崖石刻

2020-02-16     視覺秀旅遊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於廣東省陽春市春灣鎮東南方約1公里的銅石山上,是古代銅石寺的遺址,原名銅石岩。岩內隋大業年間(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銅石禪林曾享譽全國。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唐景隆年間,廣西貴縣劉三姐與祖父自廣西傳歌至此,得道升仙,故此地又叫"通真岩",岩內至今仍有當年傳歌台和劉三姐祖父的陵墓,宋真宗御賜"通真"二字;有宋理學家周敦頤等題詞。


現保留宋至民國時期石刻僅20題。其中宋代4題,明代5題,清代6題,民國2題,無年代3題。石刻字體隸、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賜名「通真岩」三字,鑲嵌在寺門,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塊一大字,字徑0.35米。


石刻最早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廣東轉運使祖無擇刻於岩寺頂層崖壁上的留題。文曰:「予因按部稅駕此山。皇祐二年仲冬月十九日,范陽祖無擇記。」石刻高0.41米、寬0.45米,四周飾直線紋圍繞,直書楷體四行,滿行六字,字徑0.07米。落款直書楷體三行二十字。其正文與落款非一人手書。

岩壁還有宋熙寧二年(1069年)著名理學家、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周敦頤到岩洞一游的題名。另有廣東轉運副使許彥先於宋熙寧十年(1077年)到岩洞一游的題詩,刻於頂層岩壁上,此刻直書行文殊異,由左至右,與眾不同。通真岩摩崖石刻,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是陽春保留歷史年代較早的石刻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5RLTHABjYh_GJGVsd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