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學科:將「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結合起來 | 社會科學報

2023-10-1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學學科:將「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結合起來 | 社會科學報

中國學學科:將「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結合起來 | 社會科學報

視域

為了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深化各國人文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知相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4年推出了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自2016年9月接受承辦任務以來,已連續舉辦五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以下簡稱「上海青漢班」)。作為一個全球性學術平台,上海青漢班在增進國際傳播與文明間交流互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也引發了中國學學科建設的一些探討與思考。

原文 :《中國學學科的兼容與融合》

作者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筱秀

圖片 |網絡

學科屬性:跨學科、跨文化及綜合性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中國學的學科獨立性常常成為一個引起討論的話題,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的運行,從實證層面證明中國學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存在的合理性與客觀需求。

中國學是一門以海外的中國研究為研究對象的學術研究。中國學起源於西方,從最初的遊記漢學到傳教士漢學,再到歐洲漢學、美國中國學,再到世界中國學,中國學作為一門他者的學科走過了一條漫長的發展道路。孫越生先生在《世界中國學家名錄》中說:「現代海外中國學的發展規模與成就,已經達到了絕對不容國人忽視的地步,甚至達到了足以對國人自己的中國研究提出嚴重挑戰的程度。」他認為,國外中國學研究是中國學者為了回應「嚴重的挑戰」而創立的學科。這個「嚴重的挑戰」主要是指海外學人看到世界各國中國研究的迅速發展和中國海外研究的落後狀況形成的反差和焦慮。因此,迫切需要發展作為獨立學科的中國學研究。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青漢班的研修計劃為海內外學人開展中國研究增設了一個新的全球性學術平台。青漢班學員學科背景的多樣性、研究問題與領域的多學科性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的跨學科、跨文化及綜合性。

學科邊界:從傳統中國到當代中國

中國學學科建設經常面臨的另一大困惑是,由於研究範式的轉向,傳統的以語言文學與歷史文化為主要研究範疇的漢學研究還要不要包含在中國學研究範圍內。漢學自身也面臨一種發展呼聲,即推動漢學的現代化,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中國近現代及當代問題上。

傳統的漢學研究起源於歐洲。整個十七世紀,漢學研究由於歐洲傳教士們對於中國的美好描述和介紹,而對東方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文獻典籍充滿了仰慕之情。而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中期,隨著馬戛爾尼出使帶回的信息及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傳統漢學研究逐步退縮到語言文獻方面,影響日益削弱。二戰後,美國中國研究的勃興使得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熱點向現當代轉移。余英時教授較早準確概括了漢學研究的這一範式轉變,提出這一轉向包含了兩個層次。「第一,就研究內涵來說,專家們越來越重視中國的現狀及其形成的時代背景;相形之下,以往漢學家們所感興趣的傳統中國就受到比較冷淡的待遇。第二,就研究的取徑論,人文與社會科學各門的專業紀律得到了普遍的尊重,而以往漢學傳統中的文獻考釋則退居次要的地位。」

傳統漢學在研究領域與研究對象方面產生的窄化、冷落現象,導致其已經與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脫節。海外漢學亟待轉型和拓展。何培忠認為,當今世界中國研究的重點,雖說傳統中國的魅力不減,但已明顯由古代中國轉移到現代中國,其熱點是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是當代政治、經濟、社會、文教、科技等體制的改革問題,固守傳統漢學則給人以時代感大有不足。上海青漢班計劃的探索實踐進一步廓清了學科建設方向:為漢學研究培養新生力量,讓漢學向當代中國延伸,以契合中國的新發展。青漢班的培訓實踐有助於中國學研究將「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兩種研究範式結合起來,實現整體上的融合發展和兼容發展。

研究方法:以世界為方法、以中國為方法

就研究方法來說,以世界的視角觀察中國和以中國的視角觀察中國,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兩種視角,但究竟應該用哪種視角,常常在中國學學科中引發爭議。「李約瑟之問」、彭慕蘭的「大分流」、費正清的「衝擊反應論」採用的是以世界的視角觀察中國與西方的差異,得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釋力;而2015年誕生於世界中國學論壇的「譚中之問」以及孫越生的「嚴重挑戰說」則是從中國視角觀察中國,反映了具有中國情懷的學者面對海外中國學繁榮、國內中國學研究薄弱的反差而產生的責任焦慮。

近年來隨著國內中國學研究的興起,中國學者在對西方中國學研究再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學科反思。張西平提出「應該建立一種批評的中國學研究,這種批評的中國學站在中國學術自身的立場,在一種開放的態度下與海外漢學界展開對話,秉承著一種學術的態度和精神,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海外漢學的歷史展開研究,將其對中國文化的誤讀給以一種歷史性的解釋,對西方漢學的西方中心主義和基督教本位主義給予學術的批判。對當代的海外中國研究也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吸取其研究之長,批評其研究之短,在平等的對話中推進中國學術的建設和研究。」這種反思表明,「他者」視角未必正確,國內中國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必須知己知彼,以文化自覺和學術自覺來甄別與構建客觀理性的中國觀。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提出的「以中國為方法」,儘管是以世界為目的,但對於已具有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的中國研究而言,確實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扭轉以世界為方法的單一研究路徑和思維定式。國內一些研究成果已經嘗試兼容海外中國學與本土中國學這兩種視角對中國進行研究,推動了中國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青漢班研修計劃以「請進來」的方式,展開包括他者視角和自我視角的學術碰撞。青漢班的學員來自全球六大洲69個國家,專業方向不僅涉及語言學、文學、哲學、宗教、歷史等人文學科,還涉及經濟、政治、當代社會、國際關係、教育等社會科學領域。這使中國學研究從一些主流國家延伸到更加廣泛的國別區域,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學學科的豐富內涵,同時也使得觀察研究中國的視角更加豐富多元,有助於使他者構建更加全面整體的中國觀。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從政治經濟層面解讀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

發揮統計監測作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53f16a71072a70d3bcfe62fa7bd07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