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實習記者易羽佳 北京報道
「近來,美國和歐盟又實施了對中國相關產品徵收更高的關稅。這些舉措不利於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國際金融論壇(IFF)常務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秘書長林建海說道。
7月11日,國際金融論壇(IFF)與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共同舉辦的IFF能源轉型與發展報告會在北京召開。林建海在主旨演講環節中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當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方面力度不夠,需要加快部署清潔能源,主要是受到了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和全球經濟碎片化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去年,英國推遲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將最終禁售時間從2030年推遲到2035年。這項關鍵措施的延遲將嚴重阻礙英國實現凈零的時間。德國聯邦環境署去年 9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將無法實現 2030 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如果不採取額外措施,德國也無法實現 2045 年凈零排放的目標。
「近期,許多歐洲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將確保能源安全和經濟穩定作為當務之急、第一優先。歐盟試圖避免其在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域喪失競爭力,試圖提升自身的市場占有率。這將有可能導致氣候目標的實現由2050 年推遲到 2060 年以後。」林建海說。
此外,美國在 2022 年 8 月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提出計劃在 10 年內發放 7370 億美元補貼,其中 3690 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能源安全,其核心就是對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進行補貼,扶持本土企業。「行業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是將清潔能源供應鏈的回流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友好』國家作為首要任務。」林建海說。
與歐美國家相比,林建海指出,近年來,中國能源轉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23 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態勢,實現了兩個「超一半」的歷史性突破:一方面,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1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另一方面,在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中國占比超過一半,高於其他國家總和。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科技變革的探路者和推動者。」林建海指出,在能源供應領域,第三代核電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特高壓輸電技術、水電產業等方面全球領先,新型儲能、氫能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在用能領域方面,綠色潔凈、超低能耗建築等先進技術得到應用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用能領域深度結合,促進了能效提升。同時,中國大力推動先進技術落地應用,促進了相關產業逐步走向成熟。
「中國在全球能源低碳發展中在逐步發揮引領作用。」林建海指出,過去十年,中國的能耗強度顯著下降,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在 2014 年至 2023年間單位 GDP 能耗下降 23%,是同期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和完整工業體系提升了能源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也推動了全球綠色轉型。」林建海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