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晨報
出差6個月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
終於回家!
奔流新聞記者為您持續報道!
「神十三」落地開倉後第一個人看到的是誰?
飛船的返回都有哪些過程
來和小編一起了解
「神十三」開艙手是甘肅定西小伙蘇黎
「擔任『神十三』的『開艙手』!」確認了這個消息的蘇黎明內心激動不已。
「95」後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救分隊現場處置隊員兼開艙手蘇黎明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人。
「在得知自己成為『開艙手』之後,感覺很激動。因為是現場第一個能夠見到航天員的人,也是能夠第一個和他們說話的人。但這也意味著肩上責任更大。」
「『神十二』返回時我擔任國旗手,開艙的任務我是第一次擔任。不過,我已經從事了五年的相關救援工作。在確定了這次任務之後,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專業技術訓練、強化體能的訓練,進一步增加隊員與隊員之間默契度。」
看似簡單的開艙動作,其實包含了很多內容。「開艙手要在第一時間到達著陸現場,快速走近返回艙,然後對艙內外氣壓進行一個平衡。」對自己開艙門的流程,蘇黎明已十分熟悉。他表示:「開艙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對平衡氣壓的時間掌握不夠充分,過快或過慢對航天員的狀態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平常的訓練當中,我們對這個時間的把控是要求非常嚴格的。」
談到即將返回的神十三,蘇黎明信心滿滿。他說:能在第一時間看到三名航天員平安返回,這是一件令人難忘而自豪的事情,我一定不辱使命!
奔流專訪:
「神十三」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技術
在「神十三」回家之際,奔流新聞記者採訪了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空間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知識就是力量》《太空探索》和《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編委龐之浩。
龐之浩告訴記者,神舟十三號飛船的返回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制動減速:神舟十三號飛船在太空中運行最後一圈時,地面向飛船發出指令,使飛船調整姿態,變成橫向飛行狀態,這是第一次調整姿態;緊接著,飛船的軌道艙與返回艙以1~2米/秒的相對速度成功分離;然後,返回艙與推進艙組合體再向逆時針方向轉90°,使推進艙朝前,這是第二次調整姿態;此時飛船推進艙上的發動機點火工作,使組合體降低速度;制動結束後,組合體順利進入返回軌道。
第一次調姿
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
第二次調姿
太空剎車
自由滑行: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返回軌道後,返回艙與推進艙組合體以無動力飛行狀態自由下降。當返回艙與推進艙組合體高度降至距離地面145千米時,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推進艙在大氣層中燒毀,返回艙繼續下降,並消除由於兩艙分離時產生的返回艙姿態分離干擾,建立正確的再入姿態,準備再入大氣層。
返回艙調整姿態示意圖
返回軌道與再入角示意圖
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示意圖
再入大氣層:神舟十三號飛船的返回艙在距離地面100千米時開始再入大氣層。在距離地面80千米時,返回艙進入「黑障」區,使返回艙暫時與地面失去聯繫,直到在距離地球約40千米處時出「黑障」區,返回艙與地面的聯繫得以恢復。
返回艙再入大氣層
返回艙再入大氣層示意圖
回收著陸:在距地面約10千米時回收著陸系統開始工作。返回艙先打開傘艙蓋,然後依次拉開引導傘、減速傘和主降落傘。在返回艙距離地面8千米時,打開主降落傘,返回艙降到距地面約6千米時,主降落傘與返回艙的連接由單點傾斜弔掛轉換成兩點垂直弔掛,以便返回艙著陸時緩衝裝置能夠更好地發揮緩衝作用;返回艙降到距地面約6千米時拋掉了返回艙的防熱大底,以便露出返回艙底部的反推發動機。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返回艙底部的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使返回艙以大約3米/秒的速度軟著陸。
回收著陸分系統正常工作程序
主傘攜帶返回艙穩定下降
反推發動機點火
龐之浩說,最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的神舟載人飛船在與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分離後,需要繞地球11圈才進入返回軌道,而神舟十三號飛船將首次採用快速返回技術,即飛船與空間站分離之後,通過優化流程,壓縮飛行程序,只需繞地球5圈就能進入返回軌道。此後飛船的制動、再入過程和以前一樣,用40多分鐘完成四個階段的動作就可以安全回家了。
文·圖·視頻丨奔流新聞記者 閻世德 葉滿山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 郭菡璋
資料圖片由龐之浩提供
海報丨奔流新聞首席插畫師 李雨桐
編輯丨竇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