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財經記者 李明昊
12月20日,聖湘生物相關負責人向藍鯨記者證實,公司有和美團、京東等平台合作居家、到家快檢,向其提供呼吸道檢測試劑。
藍鯨財經記者發現,從京東app進入京東買藥頻道,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京東到家的呼吸道病毒快檢服務,商品詳情頁顯示,該服務的採樣產品為聖湘生物生產的細胞保存液(X1009),只需一次檢測就可以覆蓋新冠病毒、甲/乙流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2種常見呼吸道病原體。
從9月開始,中國多地感染呼吸道疾病患者不斷增加,11月2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發布數據顯示,門診中流感病毒核酸陽性率超過四成,其他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全人群呼吸道傳染病報告病例數前三位的是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聖湘生物負責人表示,「十月份以來,呼吸道檢測產品訂單確實相比原來有較大的增長。目前產能沒有問題,線上居家快檢暫時只覆蓋北上廣深是平台合作方的策略,後續應該會拓展到省會城市。」
事實上,自10月以來,聖湘生物就在其呼吸道檢測產品上下了不少功夫。
10月30日,聖湘生物通過官方公眾號發文稱,近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醫療器械批准證明文件,聖湘生物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iPonatic S-Q36A)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獲批上市。
10月31日,也就是聖湘生物發布三季度財報次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稱,今年聖湘生物常規試劑持續放量,前三季常規試劑銷售收入達4.61億,同比增長超90%。其中,呼吸道產線突破2億元,同比增長超370%。並且,彼時就有報道稱,聖湘生物與美團買藥達成合作,聯合推出「三小時核酸檢測圈」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媒體報道的聖湘生物常規試劑數據以及呼吸道產線銷售數據,聖湘生物卻並未在三季報中披露。
在聖湘生物一系列的動作之下,其公司股價也得到了一定的上漲。
10月24日,聖湘生物股價盤中創出了自上市以來的新低,股價一度跌至14.72元/股。之後,聖湘生物股價進入上行通道,截至12月20日,聖湘生物股價為18.7元/股,對比10月24日盤中低位股價上漲了27%。
聖湘生物以體外診斷相關的「儀器+試劑+服務」一體化為經營模式,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試劑、配套檢測儀器等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和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
聖湘生物真正被人熟知還要從新冠疫情開始,2020年1月,聖湘生物的核酸檢測試劑獲批上市,成為最早獲批的企業之一。一個月後,聖湘生物趁熱打鐵開啟上市之路,僅半年時間,聖湘生物就完成了一系列的上市籌備工作,於2020年8月28日登陸科創板,被業內稱為「抗疫第一股」。
2019年,聖湘生物的營收規模還僅有3.65億元,凈利潤也僅3948萬元。2020年,得益於核酸檢測試劑的推動,聖湘生物營業收入達到47.63億元、扣非凈利潤達25.93億元,同比分別大漲1204%、6786%。
此後的兩年,聖湘生物憑藉核酸檢測試劑依舊創出了不俗的業績。2021年,聖湘生物營收、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45.15億元、21.51億元,診斷試劑的銷量達4.85億,營收達33.93億元;2022年,營收、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64.5億元、18.35億元,診斷試劑的銷量達23.66億,營收達43.04億元。
隨著防疫政策調整,核酸檢測試劑的需求不再,聖湘生物也明白過度依賴核酸檢測試劑並非長久之計,便在2022年末提出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重點培育病毒性肝炎檢測、血液篩查、呼吸道檢測、生殖道感染檢測當作「第二增長曲線」的主要戰略產線。
但是,從聖湘生物的財務表現上看,失去核酸檢測試劑這一大重點業務後,其他「第二增長曲線」顯然都難以擔當重任。
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聖湘生物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33億元,同比下降84.45%;凈利潤為3億元,同比下降81.25%。其中,部分凈利潤還是因公司對真邁生物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所得,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僅2050萬元,同比下降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