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朋友那喝茶時,發現他的架子上,擺了好些閒置的紫砂壺。
不禁好奇,怎麼你買了這麼多把壺回家?泡茶還是用蓋碗啊?
「嘿嘿嘿,買紫砂壺只是我的樂趣,早幾年紫砂很火時,還特意收藏一些,但平時泡岩茶,為了避免影響茶香,還是習慣了用蓋碗。」
原來如此,但這麼貴的壺買回家,閒置不用,只是當成擺件,不覺得可惜嗎?
「這有啥,權當是買了花瓶,反正也放不壞,擺在那也好看。」
「跟你說句實話,我用慣蓋碗泡茶後,紫砂壺其實很少用,但平時經常要招待客人喝茶,所以才擺一些壺在那,充當門面。」
「上面超過三千的壺,也就兩把,剩下的很多都是便宜的,當初買回來就是圖好看。」
隨後,又分享他的泡茶私人想法。
「同樣都是泡茶,便宜點的蓋碗,比如四、五十塊一個的,我是照用不誤,用著順手就行,反正都是高溫瓷,用起來很安全,也不影響茶味,但紫砂壺的水太深了,兩百以內的便宜壺,遠看也看不出什麼問題,不過,擔心裏面的泥料安全性,始終不敢用來泡茶,只是擺著好看。」
朋友的想法,頗具代表性。
想起最近看到圈內很火的一個話題——便宜茶具能不能用來泡茶?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
同時,還得看具體的茶具情況來決定。
《2》
一、便宜茶具會不會干擾茶味?
買茶喝,一分錢一分貨,那些9.9元系列的便宜茶品,光從干茶實物就能看出它們基本不能喝。
原料粗糙不說,在聞干茶時氣息還一言難盡。
要麼是,茶香寡淡,帶有明顯雜味。
要麼是,香氣濃烈刺鼻,遠遠脫離正常茶香。
但選茶具時,高端茶器與低端便宜茶具之間,相隔很遠。
話說,用那些便宜的茶具泡茶喝,會不會影響茶湯滋味呢?
其實,這得結合材質情況看。
如果是玻璃杯、普通陶瓷杯、白瓷蓋碗、瓷質茶具等,情況還好。
便宜的玻璃杯,除了外形看著,質感偏遜了些,泡綠茶、泡花茶、泡白茶等,不影響茶湯滋味。
但換成其餘材質的話,情況未必。
以身邊親歷的情況,能找到不少例子。
前幾年冬天,淘了一把古樸的粗陶壺打算煮茶,價位不算貴,也不算便宜,只要百元出頭。
但拿到實物後,裡面帶有很明顯的土腥味和泥巴味,根本不敢用來泡茶。
有一回,去了一趟外地出差,路過一個專賣茶器、茶周邊的集市街。
抱著湊熱鬧的心態,走走逛逛。
期間,看到一家專賣手工銀制茶杯、茶壺、杯墊、燒水壺的攤子。
隨手拿起一個銀茶杯,湊近聞了聞,裡面帶一股明顯的金屬味。
講真,這樣的物件不適合用來泡茶喝茶。
因為,銀製品的成本較高。
貴重金屬製成的物件,多少要當心幾分用料不純,摻雜其餘金屬雜質的情況。
如果不是正規大牌入手,隨便在路邊出於好奇心,買下這樣的銀茶杯、茶壺。
萬一在使用期間,內部釋放的金屬元素,與茶味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茶味茶香,那可怎麼辦?
《3》
二、玻璃類茶具,能買多便宜就買多便宜?
前段剛分享過,從網上看來的標價八千多一個的手工玻璃公道杯。
這引起不少茶友熱議,很多人覺得,一個普通的玻璃杯,賣到八千一個,純屬是智商稅。
「公道杯而已,只是負責盛放熱茶與分湯,只要杯子保證不漏水進行。」
「買玻璃類茶具,能買多便宜就買多便宜,不然就是交智商稅。」
「實驗室里個位數的玻璃燒杯,我試著用過泡茶,完全沒問題。」
雖然,個人也覺得,八千多的公道杯,遠超日常實用所需。
但茶具這件事,一旦上升到審美與藝術的境界,上無止境。
存在即合理,只要對方是明碼標價,不論價高價低,都沒什麼好爭議的。
不過在買玻璃類茶具時,不建議大家一味挑便宜的來買。
因為得考慮不少使用細節。
諸如,是否耐高溫?
通常,高硼矽玻璃杯、玻璃壺,使用起來更放心。
哪怕將剛燒開的滾燙沸水倒進去,杯底也不容易炸裂。
如果是花了便宜價格,買到不耐高溫的玻璃杯。
萬一經不起沸水,僅限冷水冷飲使用,對泡茶來說根本沒有實用性。
對廣大普通茶客來說,在沒有專業設備幫助前提下,很難判斷自己買到手的玻璃杯是不是高硼矽玻璃。
但有個實用方法可以解決,將新買的玻璃杯子,放到冰箱冷凍後,再拿出來,倒沸水進去。
真金不怕火煉,經得起驟冷驟熱考驗的玻璃杯,質量絕對靠譜。
除了耐高溫外,選玻璃類茶具,還要考慮不少細節。
包括透亮度等,選高透亮款式的,擺在茶桌上更顯精緻感。
泡茶期間,舉起杯子更能一覽無遺的觀察湯色。
最後,從品茶角度看,茶具要兼具一定的耐看、美觀屬性。
在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兼顧美觀與實用,才是優秀茶具。
一味走低價路線的玻璃茶具,在設計感、實用性、美觀程度等,多少會存在不足。
《4》
三、免費白送的茶具贈品,能用嗎?
買茶送茶具,是常規銷售方式。
在圈內,早已不是新鮮事。
不過,問題來了。
很多茶友經過多年積攢,家裡有不少閒置的免費贈品茶器。
包括白瓷小茶杯、紫砂杯、蓋碗、保溫杯、燜燒壺、老式塑料飄逸杯、各式玻璃杯等。
形形色色,琳琅滿目。
至於這些贈品類茶具,能用?還是不能用?得看實際使用體驗。
瓷質品茗杯,只要沒有裂紋、缺口、磕裂、污點,基本不影響使用。
這類型的小茶杯,是茶桌上的高頻消耗品。
平時大量試茶,待客喝茶之後,將桌面上的茶杯,摞起來一起清洗。
洗茶具時,一不留神將杯口磕碰一下,留下裂痕之後,又得淘汰換新。
家裡多備幾個小茶杯,有備無患,也是好事。
同理,瓷質茶杯、玻璃杯等,都是高溫燒成的,只要能經得起高溫,就不影響使用。
至於紫砂杯、紫砂壺贈品等,建議請身邊懂行的朋友鑑定一二,再做決定。
保溫杯、保溫壺的話,如果內膽是金屬材質的,需要重點檢查,內部是不是食品級不鏽鋼?
如果達不到食品專用標準,即便是免費贈品,這類的保溫杯還是能不用就不用。
最後,對於塑料材質的太空杯、辦公室喝茶常見的飄逸杯等。
從個人選擇看,不喜歡在茶桌上加入塑料製品。
泡茶喝,在茶具選擇上,瓷質與玻璃才是經典實用的親民選擇。
塑料材質的茶具,少用為好。
《5》
泡茶喝,器具搭配得當,更利於泡出好茶味。
買茶具這件事,重點不在於有多名貴。
幾千上萬的高價茶具,已經上升到藝術品高度,並不親民。
至於從拍賣會花了幾十上百萬拍下的,帶有文物性質的高端茶器,更是脫離普通茶客的日常。
對絕大多數茶友來說,買茶具時,要考慮不同的細節。
價位高低,僅供參考。
畢竟,日常泡茶喝茶常用到的杯杯盞盞,不是一味買越便宜越好。
客觀來看,各方面參考排名,理應如下。
安全可靠性,排在首位。
材質不明,達不到食品級材質,甚至還帶有怪味雜味的茶壺茶杯,不論價格高低,一概不能用。
實用耐用程度,緊隨其後。
內壁難清洗的茶壺,用起來十分燙手的怪異蓋碗等,不推薦入。
茶具的美觀程度,排名最後。
分清輕重緩急,安全>實用>美觀。
別因為看著好看,就衝動消費「買買買」。
不然,那些空有美貌,但泡茶不實用的茶具,買回去後也是閒置,又是何必?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