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本文有大量劇情討論,還沒看完劇的慎點
本文有大量劇情討論,還沒看完劇的慎點
國產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自打上線以來,就成為今年暑期檔的又一部爆款劇集。截至大結局開播前,約23.5萬豆瓣用戶共同給出了8.5分的平均分;而播放平台優酷網的評分,更是達到了9.1分。然而,大概由於結局有「爛尾」之嫌,較之大結局播出前的分數,豆瓣和優酷的評分都有尚不十分明顯的下降趨勢。
《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初期,以節奏緊湊的劇情、高度還原極具美感的服裝化妝道具、電影質感的精緻畫面,以及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傾情演繹,使得它獲得了非常高的口碑。
但隨著重要角色李必的突然崩壞,以及將近尾聲時逐漸顯出的拖泥帶水的跡象,這部劇的口碑略有下降。
《長安十二時辰》的同名原著,是著名青年作家馬伯庸,被喜歡他作品的讀者們戲稱為「親王」,以常常「腦洞大開」聞名,而與此同時,偶爾也會由於一時的「腦洞」過大,後期艱難自圓其說,因而又落下一個「當代坑王」的稱號。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莫過於他早年作品《我在江湖》中的「隕石坑」了:
眾人忽聽得頭上霹靂作響,紛紛抬頭看去,只見晴空之上,赫然一個火球凜然而下。有膽小的大叫一聲哎喲媽喲,抱頭就跑,膽大的也只是呆立原地盯著那火球看。只見火球越飛越近,只聽轟然一聲,如萬岳齊崩千浪巨嘯。無論是蕭紫庭還是何中棠盡被這巨大力量震倒,其餘眾人包括不曾露面的白面尊者盡皆肝膽俱裂,七孔流血而死。方圓數千里竟沒留下一個活下來的人,沒一棟挺立著的房屋。古災多變,至烈於是!
關於《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的緣起,馬伯庸在書中的《後記》里提到,是源於知乎的一個問題:如果你給《刺客信條》寫劇情,會被背景放在哪裡?
而小說中跌宕起伏的情節,也確實讓不少讀者感嘆,簡直就是唐朝版的《刺客信條》;而十二個時辰,也就是24小時的時間線設定,也讓讀者讀出了「中國版《24小時》」的味道。
大結局中,幕後大boss的身份終於揭曉,不是小說中賀知章的養子賀東(電視劇中何執正的養子何孚),原來正是「大唐長安大數據發明者」徐賓,而何孚和龍波(蕭規),都是在徐賓龐大的數據下被妥妥安排的棋子。
關於這個改動,《彭湃新聞》引用導演曹盾的說法,解釋道:
「出於尊重歷史真實人物,劇本放棄了原著里的反派設定,那『黑鍋』誰背?導演和編劇環視一周,『徐賓』這個人物在原著中純屬虛構,原著作者馬伯庸甚至說過,『徐賓』帶著他自己的影子。『那就徐賓來吧。』」
如果說歷史正劇需要對劇情涉及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服飾道具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劇中人物也需要儘可能符合史書記載,這倒可以理解。但不知從何時起,歷史正劇之外的古裝背景的影視作品,甚至小說等藝術創作,但凡涉及到歷史人物的時候,逐漸需要戰戰兢兢。
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中,賈玲因「涉嫌惡搞花木蘭」,而遭到某相關但不知名且非官方「研究會」的指責,並要求賈玲道歉。一個連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民間傳說人物,其「能量」尚且如此之大,簡直令人咋舌。
好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歷練,觀眾們已經逐漸習慣了改編。《長安十二時辰》口碑的逐漸轉向,也很少來自於「原著黨」的「亂改設定」之類的控訴。
觀眾們不反對編劇對原著進行合理的適當改編,然而,問題在於,如果改得不嚴謹,漏洞太多,觀眾還是不會買帳。
劇中,李必曾經評價徐賓「痴迷以大案櫝術推演真相,為接近卷宗案牘,寧終身只做八品主事」,「寧肯不升遷,也要留在可以用心應用大案牘術的書辦吏崗位上」,是一個難得的實幹型人才。
但大結局的時候,徐賓卻突然黑化,成為一個一心要成為宰輔的「腹黑」形象,充滿怨念地說道:「不能做宰相,活著也沒意思」。
聖人說道:「你要做宰輔,瘋了!」
徐賓接著說道:「我沒瘋。我有才,且心懷天下,我更有膽識、謀略,我不該跟隨太子,成為宰相嗎?」
而為了修改原著設定而做的徐賓復活的處理,更是漏洞百出。
在第16集,徐賓發現通傳陸三行蹤詭異之後,當場質問,卻反被引誘到隱秘處滅口。但到了第17集,徐賓卻突然復活,並趕緊回靖安司報告伏火雷的真實數量。
角色復活反轉,這樣的劇情處理,在美劇中很常見。但在大多數美劇中,隨著劇情的推進,一定會對這個角色的復活過程進行披露,並把這個角色的復活對劇情走向的影響表現出來。
但《長安十二時辰》似乎忘了對徐賓復活這一個重要細節進行一個合理的解釋。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知道了陸三是龍波(也就是蕭規)安排在靖安司的「暗樁」。而這個細節,反倒令「徐賓發現陸三形跡可疑,慘遭毒手」這段細節更加立不住腳了。因為直到結局,徐賓自信地仍然認為龍波和其他人一樣,被自己精密的「大案櫝術」牢牢掌握,那麼徐賓為何偏偏沒有計算到陸三是龍波的暗樁的事實,也沒有計算出自己可能會慘遭屬下的屬下的毒手的可能性?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非常喜愛美劇,原因在於大部分美劇以跌宕起伏、緊張刺激的情節發展,很容易使觀眾在眼花繚亂中難以發現劇中存在的細節漏洞。而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後期劇情的逐漸乏力,讓觀眾們有幾乎琢磨前期劇情中的不合理之處。
截至小馬曲藝發稿前,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豆瓣評分艱難維持在8.5分;而在播出平台的評分,已經跌落到8.9分。
雖說瑕不掩瑜,但我們無需對劇中的瑕疵視而不見。而合理的質疑和討論,只為引導國產劇編劇、導演們在劇情的走向方面下足功夫,推動國產劇走出「流量之上」、「粗製濫造」的怪圈。
聲明:本文由 小馬曲藝 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