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次消滅西夏的機會,可惜無能的皇帝未能成功把握住

2022-08-28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北宋有一次消滅西夏的機會,可惜無能的皇帝未能成功把握住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正統王朝。宋朝無法擊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也無法擊敗金國,收復北方,更無法擊敗蒙元。遼、金、元三朝的民族彪悍、疆域遼闊,宋朝無法擊敗情有可原,但是宋朝連越國、大理、西夏三國都無法統一,這就成為了歷史的笑柄了。而西夏,以區區河西之地,抗衡北宋145年,嚴重消耗了北宋的國力,加重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實際上,北宋曾經出現過一次滅夏而統一河西的最佳機會,但是因為北宋皇帝和將領的無能,導致這次千載難遇的機遇很快就喪失了。這次機會出現於宋朝最強盛的早期,當時的皇帝正是宋太宗。那麼為什麼宋朝未能實現收復西北呢?我們從歷史中來發現答案。

881年,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為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為李,冊封為定難軍節度使,治夏州,統轄夏、綏(綏德)、銀(榆林)、宥(靖邊)、靜(米脂)五州地區,從此西夏割據政權的前身就形成了。在五代時期,夏州以「俯首稱臣」來換取自己獨立的狀態,從而得以延續。

960年,北宋建立,夏州李氏也照例稱臣。979年,北宋滅北漢,標誌著五代十國的割據基本結束。隨後,宋太宗開始對遼、越南用兵,試圖擴大統一的範圍。982年,夏州主李繼筠去世,其子李繼捧即位。但是李繼筠的弟弟李克文不服,於是請求宋朝干預,宋朝於是封李克文為權知夏州事,又準備派遣官員擔任夏州知州,以實現對夏州的控制。李繼捧見大勢已去,於是直接上朝覲見,獻上整個夏州地區。此時是北宋最接近實現統一夏州的一次機會。

宋太宗

但是,宋太宗太急了,他下令將夏州李氏全部遷徙到京城,再授予其他州的節度使一職。北宋在「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早已淪為虛職,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夏州李氏的不滿。就在當年,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出走到阿拉善高原,「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聯絡豪右,卷甲重來」,他聯繫西北的各党項貴族,形成了一股反宋集團。

李繼遷認為,想要立足西北必須要得到根據地。他首先進攻經濟富庶,地勢險要的宥州,但是沒有成功。984年,李繼遷進攻塞外的士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俘獲宋軍萬餘人,取得了宋朝作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李繼遷自信心大漲,四面出擊,而宋朝的夏州知州尹憲和都巡檢使曹光實趁機偷襲李繼遷的駐地,導致李繼遷損失慘重,陷入了滅亡的邊緣。

第二年,李繼遷又在党項族的支持下東山再起,在党項貴族的建議下,李繼遷開始對銀川的曹光實發動了進攻。李繼遷詐降於曹光實,地點葭蘆川受降。曹光實中計,在葭蘆川被李繼遷伏殲之。隨後,李繼遷攻陷了銀川,又乘勝占據了會州(靖遠)、三族砦(米脂)。李繼遷想沿無定河南下攻綏州,但是遭到了宋朝四路大軍的圍攻,大敗,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這次,李繼遷和党項貴族都認為必須要尋求外援,於是李繼遷和遼國結盟。他說:「吾不能克復大業,致茲喪敗,兵單力弱,勢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將假其授助以為後圖。」當時北宋和遼國正不斷交戰,宋朝屢次失敗,雙方矛盾尖銳。986年,李繼遷派遣使者出使遼國,遼國冊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雙方還達成了通婚協議,於是夏遼聯盟成立。

在遼國的支持下,李繼遷不斷對宋朝發動進攻,宋朝軍隊屢次失敗。988年,宋太宗採用宰相趙普「以夷制夷」的政策,重新啟用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以鎮守銀川。然而李繼遷則一方面和北宋周旋,一方面加強和遼國的聯繫。990年,李繼遷攻陷了夏州。遼國方面,在徐河之戰中被宋朝擊敗,於是遼國趕緊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請求李繼遷加大規模進攻宋朝。

党項族

當然,宋朝的「以夷制夷」政策也收到了一些效果。991年,宋朝派遣大軍援助夏州,李繼遷擔心自己兵力不足,又再次詐降,被賜名為了「趙寶吉」。不久,李繼捧就夜襲李繼遷,使其遭到重創,這是李繼遷第三次陷入到了危機之中。關鍵時刻,李繼遷又請求遼國招降李繼捧。李繼捧果然心動,臣服於遼國。不久後,李繼遷勢力稍微恢復,就火併了李繼捧。

宋太宗見「以夷制夷」政策的失敗,又開始採取經濟封鎖的政策。宋朝採取的經濟封鎖主要是禁止向西北地區販鹽,以導致西北缺鹽。但是,李繼遷在無鹽的情況下不斷侵擾關中,導致關中地區經濟大亂。關隴地區的百姓在禁鹽令下也無法得到食鹽,也開始騷動起來,使得宋朝的西北不穩。無奈之下,宋太宗只好撤銷了禁鹽令,經濟封鎖宣告失敗。

996年,宋朝押送40萬石糧草到西北,被李繼遷截獲,並圍困靈州。宋朝派出5路大軍救援,李繼遷則採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導致宋朝五路大軍疲於奔命,最終無功而返。宋朝的軍事進攻失敗,經濟封鎖也失效,嚴重打擊了宋朝的信心。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宋真宗認為李繼遷割據已經成為事實,無法改變,於是冊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享有五州之地。

宋朝停止了進攻後,李繼遷卻加大了進攻。在999年,李繼遷就進攻了延安、固原,並再次截獲了宋軍的糧草。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李繼遷的野心越來越大,開始有了入主中原的想法,他的步驟是「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後長驅南牧」。1002年,李繼遷又攻陷了戰略重地靈州,並遷都於此。他試圖以靈州作為據點,一旦中原大亂,就出兵關中,席捲北方。

1000年,李繼遷又攻陷了河西走廊重鎮西涼。正當李繼遷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吐蕃的番羅支突然進攻李繼遷,導致李繼遷中箭身亡。之後是其子李德明即位。李德明改變了李繼遷的擴張政策,轉而和遼宋穩固關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1006年,李德明向宋朝求和,宋真宗也不想再戰,於是雙方達成了和平協定。之後,宋夏戰爭就停止了一段時間。

從以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失敗的一些原因。首先,夏州李氏在西北地區經營已經有了上百年,其勢力根深蒂固,得到了西北民族的支持。第二,夏州李氏和遼國結盟,得到了遼國的支持。從戰爭的過程來看,李繼遷的三次重大危機都是在遼國的幫助下度過的,可見遼國的作用很大。第三,就是西北的民族十分彪悍,能征善戰。為李繼遷本人也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能夠以弱勝強,轉危為安。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宋朝的無能。宋太祖廢除了節度使的實權後,就不斷擴大禁軍的規模,而地方軍隊基本是老弱病殘的廂軍組成,廂軍的戰鬥力不如禁軍,其待遇也比禁軍差,因而沒有戰鬥積極性。宋朝初期,西北的軍隊主要是廂軍,在戰鬥力上難以和西北的游牧民族相頡頏。而宋太宗在治國上有一定成就,但是在軍事上就是毫無作物,他在對遼、越南的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同時,宋朝以文官治國,大多數官員對軍事一竅不通,在戰場上應變能力差,也是宋朝屢戰屢敗的一大因素。

宋朝為了加強集權,分散了軍隊的指揮權,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在戰爭爆發後,宋朝中央會臨時派遣將領去指揮軍隊,使得兵將之間的配合很差。而宋朝各將領、官員之間又是相互牽制,難以形成統一的作戰力量。在勝利時候,宋朝的將領和官員會為了爭奪功勞而相互扯皮,在失敗時候,各官員又爭相逃跑。這樣的軍事制度,能夠擊敗誰呢?

北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1f144fc608b2272b583cc8c9cc6d9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