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發現消失了115年的生物,上次見它,是在1907年英國人發現的

2022-08-23   動物速遞

原標題:湖北發現消失了115年的生物,上次見它,是在1907年英國人發現的

近年來,人們多次發現了一些已經被宣告野外滅絕了的生物,比如在2021年,我國一些科學家組成了野外調查團,深入雲南蒙自天坑,最終找到了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和異葉苣苔這三種植物。

它們都曾被宣告滅絕了,自上次發現已有百餘年了,沒想到在天坑之中,竟還存有野生植株,令整個學術界都十分興奮。

近日,人們又在湖北南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另一種已經「消失」了115年的植物——七子花。

南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谷城縣的西南部,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群山環抱,地勢南高北低,區內山巒重疊,地勢起伏多變,植被覆蓋率高。

在氣候類型上,南河自然保護區地處南北氣候交替帶,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態類型,南河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高,這裡古老孑遺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類繁多,珍稀野生動物種群豐富,自然也就為發現七子花奠定了基礎。

野外尋物,七子花再現原產地

我國科考團隊多次進行野外科考,以及各保護區紛紛架設紅外相機、按期進行野外資源本底調查,這才讓一些珍稀的生物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據悉,本次發現七子花純屬偶然,當時南河自然保護區正在進行資源本底調查,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一株不太常見的植物。

它的花潔白如雪,穗狀花序,帶有一絲芳香,後來經過專家仔細辨認,發現這株植物來頭不小,正是大名鼎鼎的七子花,在野外已有115年沒有見過它們的蹤影了。

七子花是我國特有的物種,是忍冬科、七子花屬的一種落葉小喬木,一般能夠長到7米多。

樹皮灰褐色,呈片狀剝落;幼枝為紅褐色,略呈四棱形;葉子對生,為厚紙質;花則為白色,由多數密集呈頭狀的穗狀花序組成,帶有芳香。

每年的3月中下旬,七子花開始展葉,5月中旬出現花蕾,到7月初開花。七子花的花期比較長,一般能開到9月上旬左右,到了10月份時果子才成熟。

湖北是七子花的模式產地,如今再次在其原產地被發現,並且呈群落分布,面積近1000畝,可謂是意義重大。

英國人首次發現,距今已有百餘年

七子花姿態優美,花形奇特,花期長,是優良的觀賞樹木,它的命名雖然是1916年,植物分類學家奧爾福德提出的,但首次發現這種植物,卻是在1907年,由當時英國的植物學家威爾遜在我國湖北興山發現,並製作模式標本,現存於哈佛大學標本館。

自1907年之後,人們在其模式產地湖北就再也沒有發現過七子花的身影了,直到這次保護區進行本底資源調查,七子花重現模式產地,更新了業界的認知。

七子花喜歡生長在丘陵低山、河谷溪邊等陰濕涼爽的環境下,多見於毛竹林邊緣或者山溝地帶,在其生長的周邊,往往也能夠找到金鐘花、小構樹、青莢葉等植物。

據悉,七子花不難種,扦插育苗、種子繁殖等都是它的繁殖方式,並且采一年生小枝作插穗,進行扦插育苗,成活率還高達90%,為何在之後它們會在模式產地湖北消失了呢?

主要是因為以前都是進行扦插育苗,成活率又高,因此不太受重視。後來加上環境破壞、氣溫升高,漸漸地七子花就越來越少了。

野生植物科研有什麼意義?

越來越多的珍稀植物被找到,可謂是意義重大,增加了我國生物的多樣性。可身邊總是不乏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很多人不明白,這麼致力於尋找一些野生植物,以及做植物科研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其實野生植物科研的意義,一點都不比野生動物科研的意義小。

往小了說,尋找發覺某些植物可以作為草藥使用,治病救人,往大了說某些植物的科研成果,甚至能救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現實中也確實有這麼一個案例,那就是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

在過去,水稻的產量極低,人們經常為了糧食而發愁,為了解決這一困境,袁老等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

起初怎麼嘗試也無法獲得成功,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找到了一株野生的雄花敗育株,這才有了後來的雜交水稻,袁隆平因為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找到這株特殊的「野敗」,也就不會有後來雜交水稻的研製成功,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還可能處於挨餓的邊緣。今天的我們之所以不用為糧食發愁,不正是前輩們針對野生植物科研的成果嗎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雜交水稻,還有我們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水果來吃,也都是一代代植物學家辛勤科研的成果。

湖北重新發現野生七子花,不僅說明當地生態環境在慢慢變好,更重要的是,它極大的科研價值。

有些東西我們能人工合成,有些東西則依賴於從自然界中提取,全世界大約有50萬種高等植物,這50萬種高等植物,就是一個天然的巨大寶庫

目前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不到10%,能利用的也不到10%,至於為何還要積極尋找更多的珍稀物種,為的就是日後不會面臨巧婦難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