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列強之間的外交博弈

2020-07-09     哈歷史

原標題:中日「甲午戰爭」:列強之間的外交博弈

清朝北洋艦隊「致遠」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陸地上的朝鮮半島和海上的黃海成為主要戰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及7月29日成歡之戰後,清朝於8月1日對日本宣戰,並向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

戰爭初始,英國人希望通過積極的外交斡旋,進行調停,並希望占據主導位置。俄國則召開特別會議決定不應積極干涉中日的戰爭,同時承諾中國,俄國不會占據朝鮮。法國則跟隨俄國的腳步成為了中日戰爭的「旁觀者」,表示自己在朝鮮半島並無利益可言。時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多次提醒英國政府,要對中日戰爭出面調停,如不干涉,中國將會傾向於俄國。英國人擔心中日戰爭持續發展下去,中國社會動盪不安,政局也將不穩。英國在華利益也將會受到影響。

英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中日戰爭進行調停。赫德經清政府總理衙門授權,通知英國清政府議和的條件。主要兩條:第一就是清朝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各國家不得插手,保證朝鮮的獨立和中立。第二就是不能讓清政府出面自動求和。英國人接到議和條件後,很快向俄、法、美、德提出聯合調停的建議。美、德拒絕參與調停。俄國稱同意並贊成調停,但需要沙皇同意、可是當時沙皇病危根本無法參加。法國則婉拒。英國無奈獨木難支,於是首相羅斯伯利提出了建議,要求清政府賠償日軍軍費。可是沒多久,英國竟發電報詢問,能否考慮割讓台灣代替軍費賠款。赫德回復割讓台灣不行,賠款也不行。英國政府態度強硬,若想議和必須賠款。赫德向清政府做試探。結果,光緒皇帝同意了賠償軍費,但金額不可太大。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英國得到回覆立刻和日本談判。結果,日本直接拒絕。拒絕調停的第二天,日本陸軍第二軍先遣隊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日軍攻陷虎山,占領九連城和安東縣(今遼寧丹東) ,相繼攻占金州、大連灣、旅順等地。在經歷威海衛海戰、五復海城、營口之戰和田莊決戰後,清政府被迫議和。

1895年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條約指明,清朝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條約又要求清朝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中國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幾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得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虜的清軍士兵

條約條款公開後,俄國立即對日本占據遼東半島以及條約條款對中國的穩定可能產生影響表示關注。俄國說服法國和德國對日本施加外交壓力,要求日本將領土歸還中國,以換取更大的賠償。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與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後密約泄露,列強爭相劃分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俄國在1898年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占膠州灣。三國的外交勝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強國在華實現帝國主義的野心。同時,事件也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之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VM3MBfGB4SiUwf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