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這位社工在全市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戰疫的「松江做法」

2020-03-14   上海松江發布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上,松江區九里亭街道貝尚灣居委會社區工作者葛超君介紹了連日來社區應對境外居民集中返滬的防控經歷。

東方網記者

葛超君女士,社區工作者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任務很重,你們的工作主要是哪些?從疫情之初到現在,你感覺到居民們有哪些變化?對外籍人士怎麼突破語言障礙與他們溝通?

葛超君

松江區九里亭街道貝尚灣小區常住人口約7800人,根據信息登記共有外籍人員245人,其中韓國籍202人,占整個九里亭街道韓國人數的35%,目前在居家隔離的外籍人員有37人。

近日,境外居民集中返滬,考慮到跟外籍人員溝通過程中有一定的語言障礙,社區招募了外語防控志願者,配合居委會做翻譯交流溝通工作,講解防疫政策。而對於境外人員回滬居家隔離的,居民區為居家隔離的外籍人員梳理了一份居家隔離服務清單,為他們提供送快遞、送外賣、清垃圾等服務,保障他們的日常生活。

其實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社區防控工作並非一帆風順。記得最初社區內有一些風吹草動,整個微信群都炸開了鍋,居委會工作人員不僅在群里一一做好解釋工作,還要為他們排除焦慮情緒。

我做社區工作者三年多了,這次參與疫情防控是我遇到的最大挑戰,家人的支持,居民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動力。社區一位外籍志願者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朴京子一家是朝鮮族,精通韓語,當社區幹部找到朴老師後,她立刻發動曾在日本留學的女兒與自己一起當翻譯,與不懂中文的韓國人溝通,確保轄區範圍內韓國人做好居家隔離工作。

一個口罩、一瓶酒精,就是我們的防疫保障;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就是我們的戰疫陣地;一張嘴、兩條腿,就是我們的戰疫武器。為防止疫情蔓延,社區工作是守護家園的最後一道關口,要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家,不漏一人,不漏一車。

面對著嚴防疫情輸入的形勢,貝尚灣社區在嚴防嚴控的同時,提供了人性化服務,發動黨員、志願者摸排落實居民信息、翻譯外文告知書、標語進行宣傳、加強居民出入管控、保障居家隔離居民生活,各項舉措將防止疫情輸入落到了實處。

在貝尚灣的門崗處,保安、志願者一共有五人同時工作,志願者在出口處發放通行證、進口處保安核實車輛信息,志願者查證通行證,加上小區的人臉識別系統,確保沒有外來人員進入小區。

面對入境返滬居民,貝尚灣採用了「六個一」管控措施,即一份電子健康信息表、一份告知書、一份隔離承諾書,一張14天健康監測表、一份居家隔離生活服務清單、一個雲網絡,所有信息登記核實完成,才能進入小區。貝尚灣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袁培芳表示,貝尚灣社區目前的防疫工作主要是針對境外返滬人員的防疫管控工作。「境外返滬人員,首先第一點,我們對他們進行健康信息登記。第二點,我們對他們進行居家隔離的,提供生活上的保障。第三點,我們利用多種語言對他們進行防疫工作的政策宣傳,以及心理疏導。」

面對著大量的返滬人員,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們對照電子健康信息表登記的信息,對照摸排底冊進行核實,並挨家挨戶進行電話摸排,堅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黨員志願者張彧表示,「每天都會有返滬的居民,數據每天都在更新,所以我們必須保持排摸的數據都是最新的,只有手裡有了數據,心裡才會有底氣。」

疫情期間,志願者們不僅是隔離人員的「健康監測員」,還是他們的「心理員」,志願者需要每天統計隔離人員的體溫情況,還要定期給隔離人員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詢問他們的需求,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為了方便與外國居民的溝通,貝尚灣的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們手機里幾乎都安裝了翻譯軟體。在貝尚灣黨員志願者們和隔離居民的聊天頁面上,都是翻譯成韓語、日語的每日問候。

在貝尚灣小區門口,各類快遞、送菜、送藥的貨架分類排列,還有專門的志願者在旁邊整理。對於居家隔離的返滬人員,黨員志願者也充當了「跑腿員」,拿快遞、那外賣、買菜、買生活用品、倒垃圾等,只要是隔離居民有需要,志願者們都會提供無償服務。

在貝尚灣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四種語言的疫情防控宣傳知識,居委會還會根據情勢和政策的變化,及時更換宣傳的內容。社區的微信公眾號同樣開展多語種的疫情防控宣傳,同時,社區組織了志願者利用小蜜蜂,每日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

文字:楊露

資料:上觀新聞、東方網

圖片:九里亭街道

編輯:韓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