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8月17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聯合主辦的「2024資產管理年會」 在上海隆重舉行。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大類資產配置及財富管理主題論壇」期間,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發表了《發掘「紅利時代」的「基石資產」》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儘管今年整個市場表現不強,但紅利指數的漲幅比整個市場高出很多,所以市場進入「紅利時代」。
在他看來,當市場進入「紅利時代」時,有可能標誌著境內資本市場真正開始由「青澀」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當我們關注紅利指數時,也是在關注紅利股票漲幅,但我們之所以將這組股票作為『紅利股』挑出來,入手點則是它的股息回報率與可持續分紅預期。如果是這樣,那麼,不妨讓我們重新回味一些巴菲特講過的話。巴菲特說,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我們只關心企業——如果這個企業股息回報率不錯,這個企業的股票有沒有上市交易是不重要的。巴菲特的這句話意味著,如果一家企業可以一直提供比較穩定的盈利,即使股票跌了,其實際上絲毫不影響你每年拿到的回報和你的投資回報率。這很像持有到期類的債券投資,無論在持有期內債券價格如何變動,其實都絲毫不會影響到在你買入的那一刻就確定下來了的票息。我們再品味一下巴菲特的另一句話,他說如果以7%的收益率計算,複利機制下意味著大概每隔10年,投資收益可以翻倍。其實自195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的年復合增長率略高於7%。所以,巴菲特認為,在長期投資中,重要的是你的起點與終點在哪裡——不管中間數年股價漲跌的先後順序如何,你最後得到的結果都是完全一樣的。由此我覺得,當市場進入紅利時代,有可能標誌著我們這個市場正在走向成熟。真正關注紅利(如同持有到期的債券投資,只關注票息),願意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一直持有,本質上就是一種耐心資本。」魯政委指出。
如果面對的股票市場是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魯政委引用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當年對美國股市所說的話:「在現在的市場水平下,不少投資者對普通股票是缺乏熱情的。但是,我們感覺到,防禦型投資者不得不在其投資組合中配置相當一部分股票,儘管我們把這種做法看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即完全持有債券的風險更大。所以我建議防禦型投資者投資股票的資金,不應少於其資金總額的25%,且不得高於75%,與此相應的是,其債券投資的比例應在25%—75%之間。」
在他看來,若按照市值最大而分紅能力最強的標準,挑選A股市場的20隻股票,都是今年以來年均收益良好,主要集中在涉及國計民生的企業,所以,完全可以將其命名為「紅利時代」的「基石資產」。
魯政委還認為,第二個符合紅利時代「基石資產」特徵、與高股息回報率股票相似的資產,是公募REITs。
今年以來,公募REITs也走出了一波不錯的漲幅。比如租賃房REITs、生態環保REITs、園區類REITs、高速公路類、新能源基建類REITs,都有逾10%的漲幅。而公募REITs的一大特點,是公募REITs要求90%以上可供分配金額強制用於現金分紅。這意味著投資人要做的,就是判斷公募REITs的基礎資產到底有沒有創造持續穩定現金流的能力。
魯政委指出,第三個可以歸入「紅利時代」「基石資產」的是可轉債。如今,一批價格在100—110元的可轉債到期收益率已超過三年期3A級信用債收益率,即便不考慮轉股部分的潛在回報,將這些可轉債當成債券投資,也是有價值的。
但他提醒說,過去市場認為可轉債是不會違約的。但現在上市公司退市後,可轉債違約風險會急劇上升;同時,近期也有一隻可轉債在正股沒有退市的情況下,直接出現違約,因此,投資人必須關注可轉債個券的違約風險。
魯政委認為,第四個可歸入「紅利時代」「基石資產」之列的是優先股。如果說前面兩類「基石資產」的「基石」更多體現在基礎設施方面,而第四類和第三類中的相當一部分,則更多可以與科技創新企業有關。在歐美市場,大多數風險投資都被設計成可轉換的優先股。如果一家初創公司失敗,作為優先股擁有者,風險投資基金在公司出售清算時,可以優先於普通股持有者收回它的投資。如果初創公司成功,那麼風險投資基金可以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並且和初創公司共享收益。
「事實上,優先股具有多項特點,比如固定收益、優先派息、優先清償等,且上市公司優先股股價與普通股股價走勢基本一致,以美股為例,優先股指數的漲幅與標普500指數漲幅是差不多的,而且當經濟走出困境時,優先股的價值就會顯著回升,順利退出就不是一個問題。」他指出。特別是累積優先股,企業只要不給普通股分紅,投資人就既不索取利息,更不會要求償付本金,這非常符合科創公司在最初幾年裡可能會沒有利潤的特徵;而只要企業開始盈利並準備給普通股股東分紅,那麼,就必須償付之前歷年所欠下的累積優先股股息,從這方面看,它非常有效地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鼓勵了投資人保持耐心——多等一些時間沒關係、前幾年沒有任何回報也沒關係,只要企業最終發展起來,所有的回報最終都會有的。這種工具尤其適合當前投資人風險偏好不是很高的市況,此時推廣累積優先股將能夠成為支持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效工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