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到電子支付時代,就是除了部分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之外,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移動支付工具進行結算支付,已經很少有人使用現金支付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400萬億。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國內居民在使用微信支付的頻率要遠超支付寶,這就讓馬雲都有些搞不懂了。
事實上,支付寶的推出要比微信支付早很多年。馬雲早在2004年就開始讓支付寶上線了,而微信支付卻要到2013年8月份才開始推出。顯然,支付寶要比微信支付早布局了9年的時間,可謂占儘先機。但最終用戶的使用頻率卻要少於微信支付。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第一,微信是最受歡迎的社交軟體
微信支付和微信的社交功能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你在聊天過程中,知道朋友要結婚了,馬上就轉個紅包表示祝賀。此外,你在微信里向熟悉的店主購買東西,在問完了商品的價格之後,就可以通過微信支付進行轉帳。顯然,在微信聊天過程中,如果需要發紅包和轉帳,並不用退出微信,而是真接進行操作即可。相比之下,支付寶也有社交功能,但互動性就相對要差一些。
第二,支付寶和微信的市場定位不同
支付寶剛開始的定位是,為淘寶的用戶提供金融服務,比如推出了餘額寶,借唄和花唄、信用卡管理等金融產品。而微信剛開始的定位是社交平台,後來再添加了移動支付功能。顯然,很多用戶並不一定會依賴於支付寶這類金融平台,但卻無法擺脫在社交平台人際交流方面的需求。
第三,用戶使用支付寶的頻率較低
微信除了可以具有社交和支付功能之外,還集成了多種便民服務,比如繳納水電煤等費用、購買火車票或飛機票、理財等。通常用戶在社交之後,就可以直接辦理這些事情。也就是說,社交給微信的其他功能的使用帶來了黏性。
而支付寶的用戶基本上是靠砸錢來吸引過來的,一些支付寶的用戶目的性很強。比如,進行轉帳支付、購買支付寶平台的貨幣基金,或者利用支付寶支付水電煤等費用就退出了。所以,當年定位於提供金融產品,以及便民繳費服務的支付寶,使用頻率自然無法與微信支付相比的。
按照常理,支付寶要比微信支付推出時間更早,多數人應習慣使用支付寶進行結算支付。但實際上,現在支付寶的使用頻繁遠不及微信支付。這主要是,微信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社交工具,人們在社交的同時,如果遇到轉帳的問題就直接使用微信支付了。此外,支付寶的定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要比微信支付的黏性差也很正常。所以,現在多數人使用支付寶的頻率不如微信支付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