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抑鬱症患者超一億?卻沒人試試藝術療愈

2019-07-25     藝術留學小百科

當人們聽到藝術療愈時

第一反應總跟聽見跳大神似的——

讓人畫畫就能治好心病?

如何診斷?如何定性?如何治療?

就好像有醫生可以

通過這個圓圈、那個三角

判斷出不同的精神疾病

戳入了解藝術療愈

不,藝術療愈從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學問,它的原理其實很樸實——當語言難以傳達的時候,就用藝術創作這種安全而隱秘的方式,進行宣洩、傾訴與自我梳理,獲得生理、心理與情緒上的療愈。


藝術療愈師的作用,則是引導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讓你可以像孩子一樣將一切所想放在紙上、動作上、泥塑上……沒有限制,沒有評判,盡情宣洩是唯一的規則。儘管也會有很多藝術療愈的研究結果、理論和措施,但沒有人會去刻意解讀你的畫,你畫中的意義由你自己定義

一個暴力受害者用沾滿了水粉的雙手細聲告訴你:「我的男友曾砍過我7刀。」

弗里達的斷脊梵谷的右耳蒙克的吶喊,都是對傷痛的最直觀的呈現,而藝術也從來都是藝術家的療愈方式

藝術家的方式,也可以是你的方式。還記得幼兒園時拿著蠟筆任意塗畫,就算畫出紙外也洋洋自得的你嗎?隨著長大,生活中慢慢浮現出無數雙評判的眼睛,藝術本身也被認為是無用的東西……

其實,心理學是1800s後葉才出現的學科,而藝術表達在第一個原始人往洞壁上畫下牛羊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藝術表達是我們天生、自然的方式,我們只是忘了怎麼去用它,而真正的藝術療愈,就像真正的藝術一樣,可以有一千種方式——

收 集

collect

「 在重複的藝術中尋找禪意 」


收集,累積,循環,堅持一件重複的事情,如不停畫波點,有時候有著難以言喻的鎮定作用。比如畫了一輩子波點的草間彌生,曾這樣說:

「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繞著,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於是她開始收集波點,感受禪意。一切都是波點,波光、地球、花粉、銅幣……有的時候,人只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去收集一些什麼,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治癒。

收集花粉

金色力量的花粉療愈

任何人看到德國藝術家沃爾夫岡·萊普(Wolfgang Laib)的花粉藝術時,都會瞬間感覺被治癒,心曠神怡,疲憊、煩惱都被拋到腦後。


1977年, 沃爾夫岡·萊普開始在大自然中進行重複作業,在德國南部的郊區採摘蒲公英、松樹和榛子花粉。藝術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親自完成花粉的採集、篩選,用紗網再次篩選花粉,將花蕊和粉分開,最後將花粉直接撒向地面,這個過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榛子花粉散發著微亮光芒的黃色,本身就是太陽光線的留存,黃色顯著、穩定、自然、輕快的特質,也總是讓人感覺陽光沐浴,平靜滿足,讓人想像藝術家一樣,一個人在花園裡靜一靜,干一些無需有意義的事情。

收集鹿角

白色力量的鹿角聖殿

當你來到71歲的Jim Phillips——一個蒙大拿山上的普通農夫的家中時,你會被整個房間裡鱗次櫛比的雪白鹿角深深震撼。從童年開始,他就喜愛在山中撿拾鹿角,它們中有些是雄鹿成年後自然脫落的,有些是死去的鹿的骨骼。這麼一撿就是58年,而他也專門建造了木屋來擺放1600多個鹿角,形成了這絕無僅有的裝置藝術。

而也正是這種童年情結的堅持,讓他一直到老年也保持著上山徒步的習慣,對於鹿角的精心擺放成了他潛心鑽研的藝術,就算一個人住在山上也不會覺得孤單。更不用說所有來過他房間的人,都會深深沉浸在蒙大拿山純白的日月光華之中,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神秘治癒力量

創 作

create

「 在筆墨迸發中緊握存在感」

對於某些人來說,藝術創作可能是他們唯一的自由。即使在身處困境中也要創作,即使身體、環境不允許,也要創造自我表達的機會。

監獄裡的DIY美術課

沒有畫具,那就自己製造畫具

藝術療愈師Ann E. Lawton曾在洲級監獄中,與女犯人們工作了兩年,在橙色的監獄服和漫長的刑期之中,希望幾乎是奢求。即使是一隻筆、一管鋁裝顏料,都會被視為是危險品,一旦發現即被關進禁閉室。不斷有女犯人向他們傾訴痛苦,祈禱生活中的閃光和新的促進機制的出現,而Ann為她們提供了顏料、膠水,和無限的尊重,於是一個個故事在畫紙上被展開。

然而另Ann驚喜的是,在藝術家們走了之後,美術課並沒有隨之停止。即使後來沒有美術課了,當犯人們回到房間之後,依然會試圖用除臭劑溶解雜誌的塗層來作顏料、手指來作筆、用牙膏當膠水、用報紙作剪貼材料來創作藝術。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人也需要創造藝術、表達自我。

自閉症兒童的瘋狂創作

恨不得用全身力氣作畫

自閉症群體總被認為是天才頻出,但是實際上,自閉症兒童很難進行任何創作,不受控制的四肢、無法集中的注意力,使簡單的描線、換顏色都難於登天。自閉症天才,其實遠沒有那麼常見,大多數的孩子依然生活在困難之中。


但那些一旦掌握了表達機會的孩子,都會奮不顧身地創作,甚至手腳並用。Niam Jain就是這樣一個不幸卻幸運的孩子,他畫畫時用顏料瘋狂潑灑、用畫板摩擦畫板來作畫,從來沒有人教過他畫畫,而他卻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堪比表現主義大師的畫作。

而且通過藝術創作,他為生活找到了目標和希望,慢慢學會自理,性格也樂觀很多,可見藝術療愈對於自閉症兒童的顯著作用,創作往往是身體或處境困難的人,最有效的藥劑。

宣 泄

abreact

「 只有藝術能夠赤裸揭露傷痛 」

藝術是人類抒發情感的方式,但對於許多尋求藝術療愈的、正在經歷痛苦的人來說,當被抽象化、浪漫化了的藝術意象,被現實的事件和記憶所代替,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粗糲的、陣痛的。

寫給亡妻的兩張專輯

痛苦如死亡般真實

化名Mount Eerie的民謠音樂人Phil Elverum的妻子Genevieve在與癌症抗爭一年多後,在2016年7月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家中去世。她時年只有35歲,留下他獨自撫養年僅一歲半的女兒。在半年之後,Phil發行了這張關於妻子去世的專輯《a crow looked at me》,其中的每首歌都日記一般,真實而殘忍地記下了自己在妻子去世這半年的生活細節與思緒片段。


Real Death

Mount Eerie - A Crow Looked At Me

向上滑動閱覽

Real Death

真實的死亡

lyric:

死亡是真實的

一個人在那兒,然後就沒了

它不是用來歌唱的

也不是用來創作成藝術的

當如此真實的死亡進入房內

所有詩句都變得無力

當我走進你曾在的房間

看著一片虛空 一切都不行了

我的膝蓋 我的大腦 我的語言

淚水包裹住了我,幾近昏厥,渾身疼痛

下樓走出房子 還收到寄給你的信

你去世後一周 來了一個寫著你名字的包裹

裡面是你偷偷給我們女兒訂的禮物

在門前的台階上我崩潰痛哭

禮物是幾年後她上學要背的背包

你當時正籌划著那個

你明知道不會有你的將來

雖然你用盡全力扒在懸崖邊上

正在緩緩地滑落進

無底的真實的沉寂

直至被完全吞沒

……

這太蠢了

我不想從中學到任何東西

我愛你

專輯歌曲於一個個女兒入睡後的夜裡在自己和亡妻的臥室中錄製完成,幾乎只有一把木吉他和一段人聲,旋律和結構都十分鬆散,之前玩先鋒民謠的Phil自己都說「It’s barely music」,但卻被樂評網站Pitchfork評了9.0的高分,而他第二張紀念亡妻、但已經有些許釋然意味的專輯《now only》,也收穫了8.5的高分。

這張專輯談論的「死亡」不是一般文藝作品中被藝術化、抽象化和神聖化的概念,而是身邊真實存在的人的「real death」——這也正是它最令人心碎之處。逝去的人無處不在卻又無跡可尋,從這些瑣碎的生活場景、記憶和聯想中,每一位聽眾都會喚起自己剛剛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之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情緒狀態。

他對自己最心碎時刻如此赤裸的刻畫,導致了這些作品在藝術上、情感上的至純。沒有比這更真實的藝術,而藝術家本人,也通過這種方式度過了最痛苦的日子。揭開傷疤,只是為了更好走下去。

忘 卻

Forget

「 在儀式感中與過去和解 」



宣洩的目的,是為了與傷痛的記憶和平相處,達到釋然。而將過去的記憶一件一件地寄寓在一個作品裡,靜靜地保存,這個充滿儀式感的過程,有時真的能讓人與過去握手言和。

越戰老兵的1000張面具

老兵不死,他們只是老去

藝術療愈師Melissa Walker說,傷痛堵住了受害者的嘴。當傷害發生之後,人們反而會選擇閉口不談,因此永遠難以癒合,她的爺爺——一位越戰的老兵,就是在戰後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中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後半生。

而她為了幫助像她爺爺一樣的老兵,特地成立了藝術療愈項目,幫助老兵度過傷痛。王爾德曾說:「面具會使最內向的人滔滔不絕。」,而她正是探索出了帶老兵做面具雕塑的方式,幫助他們自我表達,並且寄寓內心傷痛的記憶,直面它,與之共處。


曾經有一個經歷過阿富汗恐怖襲擊戰的老兵,親眼見到好友在戰火中血肉模糊,而他為死去的戰友做了一個面具,記錄了那一個場景,並將其保存箱中,如同寶貝。無數個老兵,通過這種方式與傷痛告別,最終,所有參與計劃的老兵創作了1000多個面具,如同一段被遺忘的戰爭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James Hillman曾說:所謂的靈魂,就是一種化日常為神奇的視角。

藝術最早的目的,或許就是這樣的,給人生以儀式感,在bigger than life的體驗面前將人生煩惱拋在腦後,在自身經歷的史詩中與過去和解。在顏色的力量里,在創作的暢快中,我們內心的一個剛需得到滿足——我們不只是活著,我們是藝術地存在著。

據2016官方統計的數據報表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一億,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備受內心困擾。

如果你是這十分之一,希望你也能試試撿起藝術,這個遠比語言更貼近內心的工具、這個人類最赤裸、最原始的工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dLIMGwB8g2yegNDMb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