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龍城」精品紅色旅遊路線計劃為1日游,遊客可從山西太原出發,前往婁煩縣靜游鎮嶺底村 (1971年前屬靜樂縣),到高君宇的誕生地,實地看一看這位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16歲以前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山西是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全省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有三千多處。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紅色文化載體,為山西本省遊客和來晉遊客提供了豐富的紅色旅遊體驗項目。在「山西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中,「革命龍城」線路以山西省會城市太原為目的地,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作為線路景點,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龍城的崢嶸歲月。
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發起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山西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
高君宇故居坐落在村東被稱作「高家崖」的一條小溝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為窯洞式建築,村民稱「高家大院」。
故居始建於清末咸豐年間高君宇曾祖時,1995年為迎接高君宇誕生100周年,修復了故居。修復開放的「高君宇故居」是原「高家大院」的中院,院門上懸掛著由彭真同志題寫的 「高君宇故居紀念館」木質牌匾。當時的國家文化部贈送的高君宇站立銅像矗立在下院中央,三孔窯內全部懸掛著介紹高君宇生平事跡和進行革命活動的照片鏡框和文物展櫃。上院四孔窯洞內陳列著高家當年的家具、灶具、用品等文物及複製品百餘件。
如今,高君宇故居已成為對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婁煩縣黨校所在地。
結束了婁煩的行程,遊客可驅車返回太原,到太原東山的牛駝寨瞻仰太原解放紀念館。
牛駝寨,曾是解放太原的主戰場之一。這片土地地勢陡峭,溝壑縱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攻守太原的軍事要塞,有「太原門戶」之稱。
在解放太原戰役中,我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力舉攻克牛駝寨等東山四大要塞,讓太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太原解放紀念碑景區由凱旋門、紀念碑主碑和副碑等建築組成。拾級向東穿過牌樓,進入展覽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澤東同志題寫的「死難烈士萬歲」的烈士紀念碑矗立於廣場。為了真實再現太原解放歷史全貌,整個展覽室從徵集到的兩千餘萬字文獻資料和七百餘幅歷史資料照片中整理成八萬餘字的展出文字和五百餘幅照片,從六個不同側面再現了太原解放的雄偉畫卷和戰鬥史實。
循東進入墓區,一片蒼松翠柏,鬱鬱蔥蔥,這裡安放著當年在解放太原攻打東山牛駝寨等四大要塞時英勇犧牲的一千多位烈士的遺骨。墓地中央,矗立著烈士紀念堂,堂內嵌刻著解放太原戰役英勇犧牲的五千多位烈士的英名,他們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將永垂青史。
1959年,在這裡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以此緬懷革命先烈,啟迪後人,褒揚攻打東山四個要塞爭奪戰犧牲的烈士。
從東山牛駝寨下到市區,可前往獨具老太原風格的杏花嶺區,探訪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革命舊址——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
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簡稱國師紀念館,位於太原市杏花嶺區五一路小北門。舊址原為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始建於1919年,是一所專門培育全省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後來成為繼山西省立一中之後,山西革命活動的堅強堡壘之一,是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紅色旅遊景區。
該館內展出有1萬餘份有價值的紅色文物資料、1.6萬餘幅歷史照片。珍貴藏品有一件毛呢大衣,是毛澤東同志親自贈給趙宗復的。它是陝甘寧邊區抗日革命根據地進入最困難階段由延安生產的。此外,還有犧盟會會章。這枚會章呈圓形,直徑有3厘米。會章上有呈藍色底的地球底,中國地圖版圖在畫面正中呈綠色,其中東三省呈紅色。在中國地圖上有「犧牲救國」4個黑體字,背面有編號。
從山西國民師範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移步到太原文瀛公園,一邊欣賞園中美景,一邊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位於園內文瀛湖南側的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歷史上這裡曾發生過不少對近現代山西政治有重要影響的事件,是省城的重要政治活動中心。這裡原是清朝山西貢院,1906年山西巡撫衙門創辦山西公立中學堂。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1934年改稱山西省立太原中學),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紀念館有三層,主樓一幢,館內設有彭真生平業績陳列、高君宇生平業績陳列、賀昌生平業績陳列和中國共產黨山西歷史陳列等展廳。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革命龍城」精品紅色旅遊路線中,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在眾多龍城紅色景點中被放在壓軸站中,足可見其分量之重。作為太原地標,三晉名剎雙塔寺不僅承載了厚重歷史,還飽含了濃郁的紅色氣息。
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迎澤區雙塔南巷,緊挨雙塔寺肅然靜立。雙塔寺一帶是太原市東南處的制高點,1949年解放太原戰役中,我軍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攻克了雙塔寺,打開了解放太原的門戶。1954年,為了紀念解放太原的烈士,在雙塔寺南側修建了這座陵園。
太原雙塔革命烈士陵園分紀念廳、陵園兩大部分,紀念廳北廳是「高君宇烈士紀念展覽」,前麵塑有高君宇烈士像,南廳是革命烈士事跡。主墓區南側楊槐成陰、翠柏環繞,是解放太原烈士墓區,安葬著為太原解放事業而犧牲的430名烈士。
陵園緊鄰永祚雙塔寺,遊客在緬懷先烈後,可前往該景區聽聽姊妹塔的故事。永祚寺雙塔,雄偉異常,聳立如筆,故有「文筆雙塔」之譽,更被譽為太原的標誌。
雙塔寺的建築方位,一反中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因地勢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雙塔每層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垂柱上方,磚鏤的角替、枋頭、華板等上面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雲紋,大大增強了塔外面的裝飾性。這種建築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而且深刻反映和代表了明代磚構建築的藝術風格。
雙塔並非在明代同時建成,位於東南處的「文峰塔」,當時修建此塔是為了補輔太原的 「文運」。另一座「舍利塔」,塔內藏有佛舍利子,位於塔院北端,舍利塔有塔座,為沙石條砌築,質樸堅固。13層塔檐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成晶瑩美麗的邊沿,美觀而勻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