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了解到,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首個全國電離輻射領域計量能力建設指導性文件《電離輻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電離輻射在放射診療、核能發電、深空探測等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指南》規劃未來10年研製建立10項劑量、活度、中子計量基準,86項電離輻射領域計量標準,21种放射性核素活度標準物質。
在核電產業發展方面,《指南》規劃建立(250~600)kV X射線空氣比釋動能基準裝置等計量基標準及放射性核素活度標準物質,可保障核反應堆內部及周邊在線輻射監測設備、人員輻射防護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及時發現潛在異常情況。
在放射診療方面,《指南》規劃建立醫用加速器電子水吸收劑量基準裝置等計量基標準,確保放射影像與治療設備診斷效果並符合輻射安全標準,通過準確監測和評估輻射劑量,提高放射診療質量。
在地質勘探領域,《指南》規劃建立放射性氣體(氚、氪、氙、氡、碳)活度基準裝置等計量基標準及放射性核素活度標準物質,保障輻射探測設備提供精準數據,提高資源勘探效率和準確性。
在農業輻射應用領域,《指南》規劃建立輻射加工水平電子束輻照裝置劑量校準裝置等計量標準及放射性核素活度標準物質,可確保輻射監測設備測量結果可靠性。 輻射技術可以對農產品進行輻射滅菌和安全檢測,延長保質期,促進農產品質量控制,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在深空探測領域,《指南》電離輻射主要應用於監測宇宙輻射和空間環境,以保護太空飛行器及其設備,以及太空人的安全。由於深空中的輻射水平遠高於地球表面,存在大量宇宙射線、太陽輻射、空間背景輻射等,太空人在執行長期任務時面臨較大風險,如輻射致癌、急性輻射病和其他健康問題。規劃建立單能中子注量率基準組等計量基標準及放射性核素活度標準物質,可保障輻射探測設備提供精準數據,有效評估宇宙射線對太空飛行器及航天員的潛在風險,為航天任務提供及時預警,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索深空探測提供數據支撐。
(總台央視記者 李晶晶)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