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觀察】美國也就那樣吧!地理視角看美國!美國的地理位置其實不好,地理決定了美國命運!

2022-10-06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觀察】美國也就那樣吧!地理視角看美國!美國的地理位置其實不好,地理決定了美國命運!

一、美國地理簡

上圖交代了美國大體上的地理梗概,如基本山脈和基本大河。

上圖強調美國地理海拔分布。

二、地理特色圖

上圖較為全面的介紹了美國的地理情況,如基本河流、山脈、平原、高原,基本行政區域劃分,基本城市。美國大的方位區域劃分,美國地理區域劃分。

上圖詳細交代了美國地理等高線,還有城市和全國交通系統介紹,清晰度較高。

上圖較為詳細的交代了美國的大中小河流,比較全面,清晰度較高。

上圖為藉助衛星圖繪製的地理圖,立體感較強,反映了基本的地理結構。清晰度較高。

上圖在基本地理結構的基礎上交代了美國基本的幾大城市群,分別位於美國東北部、大湖地區、中南部地區、西部沿海區。

上圖在基本地理要素的基礎上交代了美國的各大城市。並有詳細標註。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各個城市的地理環境。

上圖交代了美國更加詳細的地理區域劃分圖。有詳細標註

上圖交代了美國的國家公園周邊的道路系統。

上圖交代了美國的基本地理結構和基本行政區劃。

上圖交代了美國的熱力分布情況。

上圖交代了美國的人口分布狀況。

以上兩圖為夜晚衛星圖,反映了美國的基本人口分布與工業化程度。

1, 落基山 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形成,板塊活動特別活躍。美國西海岸處於地震帶上,火山地震特別多,洛杉磯和舊金山每過幾十年就發生一次大地震,死傷都是過萬。

30億年前的白堊紀和前寒武紀構造山形成的遺蹟,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還在繼續發揮作用。美國黃石地質公園就在落基山脈里,裡面存在活火山,有爆發的可能性。

在落基山的左邊,是美洲的加利福利亞,受落基山的影響,加州乾旱,陽光充足,加州的陽光非常充足,整天陽光明媚,據說宜居程度全美第一。在這些明媚的陽光之下,人也變得陽光,加州的生活方式更加瀟洒隨性,

從地圖看,美國其實只有兩座山脈,西邊是落基山,東邊是阿巴拉契亞山,那中間部分呢?

中間是平原,但不是什麼好平原。

美國獨立時,13塊殖民地都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面向大西洋。

這些英國殖民者之所以不向內部發展,除了邁不過這座山之外,山那邊的氣候不太適合發展種植園經濟。

來自大西洋的濕潤雲雨邁不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全都集中在這13個殖民地,這裡如同中國的江南,四季分明,濕潤多雨,適合種植。

這13塊殖民地都這大西洋沿岸,都可以建立港口,跟歐洲取得聯繫,溝通全球貿易。

紐約在美國的地位如同中國的上海,是美國的經濟重心。

紐約的緯度和北京相當,氣候卻像上海,年降雨量也超過我們的江南城市上海。

一旦越過這座山,就進入美國西部大平原。

左邊一座山,右邊一座山。左邊的山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雨雲,右邊的山擋住了來自大西洋的雨雲。中間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是個乾燥的平原

中國也有平原,所有的平原都是糧倉,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松花江平原,都是產糧區,但美國卻不是,這些平原異常乾燥,不適合種植。

落基山西面的猶他州,年降雨量只有300mm, 放中國二十多個省里也是倒數前三,比西藏還乾燥,和甘肅降雨量一個級別。中國有400mm 降雨線,低於這個限度,就無法種植。

「美國西部」,「西部牛仔」,「西進運動」,這個西部指的不是西海岸,而是中間的平原。雖然它們在中部,但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過了阿巴拉契亞山脈,就是西部。

這就是美國西部的典型景象。

英國殖民者不考慮這些平原,就是因為這不適合種植。

之所以不適合種植,除了乾燥之外,這個平原還面臨其他重大自然災害。

在地球的北極,有大量的寒流聚集,然後順著風向吹向南方,給南方帶來暴風雪。

在地球的熱帶地區,很容易形成漩渦,進而形成颱風甚至颶風。

北美的這兩座山脈都是南北走向,南北大通透,能夠擋住東西走向都雲雨,無法擋住南來北往的風暴。

到了夏天,在墨西哥灣形成的熱帶風暴和龍捲風不會遇到任何阻攔,直接進入美國內地大平原。直到今天,美國內地每年都會受到颶風的襲擊,世界上75%的龍捲風發生在美國,每年約800至1100個,有5%的龍捲風可以一直侵襲到加拿大。

加拿大是個很寒冷的國家,居然還有龍捲風。

到了冬天,北方來的寒流不會遇到任何阻攔,直接進入南方。

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靠南的州,和福建的緯度相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天及其炎熱,可以到40度。由於靠近墨西哥灣,夏天多颱風。

這是典型的美國南方景色,一看就很炎熱,也很乾燥。

但是,由於沒有大山的阻攔,寒流在冬季也會暢通無阻的南下,襲擊美國南方,冬天溫度可以到-10度。福建沒有這種溫度吧?

2021年春天,寒流南下,最南方的德克薩斯到了歷史上罕見的-15度,百姓停水停電。美國的北方到了-33度,

著名反美人士陳平,一直愛國反美,他認為美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幾十年前已經移民美國,在美國住了幾十年,在美國買了別墅,恰巧就在德克薩斯,2021年也遭受了低溫和暴雪的襲擊,而且停電,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美國南方的氣候,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虛偽。

有人在網上人肉搜索出了他這套別墅,

就算對建築沒有研究,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來,這是熱帶風格,符合德克薩斯的氣候特點。

只是沒想到冬天會這麼冷,南方亞熱帶地區也能達到-15度的氣溫,全球都很少見。

究其原因,還是缺少東西走向的大山的阻擋,使 美國地形成了南北大通透,同一個地區在夏天受到高溫和颱風的襲擊,在冬天受到暴雪的襲擊。

人類從原始部落進入文明社會,都是從農耕開始的。農耕必然提高效率,大量產出,養活一批脫離勞動的人,讓他們進行思考,創造詩歌文字,才能創造文明,建立國家。

但因為北美極端的氣候,一場自然災害就能讓他們一年的辛苦種植全部白費,無法產生文明。

這種現象在中國就不多見,為什麼呢?跟中國的地形有關。

北方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南下,但由於秦嶺的存在,寒流無法進入南方。秦嶺東西全長1600多公里,坐飛機從山的這一端飛到另一端也需要兩個小時。秦嶺橫跨河南,陝西,湖北,重慶,把西伯利亞寒流牢牢的阻擋在了北方,無法南下,使得南方免遭寒流和暴風雪的襲擊。

沒了秦嶺,中國的南方的湖南廣東也會和美國德州一樣,冬天可以到-15度。

同時,南方潮濕的雨雲也無法通過秦嶺進入北方,使得秦嶺以北寒冷而乾燥,呈現典型的華北氣候。

秦嶺以南濕潤多雨,小橋流水,種植著水稻。

秦嶺以北,黃土漫天,乾燥少雨,種植著耐旱的玉米土豆。

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天然分界線。

從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吹過來的黃沙,隨著季風往東吹,吹向中國,堆積在中國西部,顆粒較大的砂礫先降落,形成新疆戈壁。細小的沙子繼續往東吹,堆在了山西和陝西,一年堆1mm, 一百年堆積1cm,一萬年堆積一米。幾千萬年幾億年來,堆了一層又一層,抬高了地形,形成黃土高原。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從這方面講,古埃及人和古代中國人腳下的土地,其實是同一片土地。

橫跨在北方的太行山,擋住了從非洲撒哈拉沙漠吹過來的黃沙,把這些黃沙擋在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又成了另一個分界線,太行山以西是黃土高原。以東是華北平原。

假如沒有太行山,這些黃沙不僅可以吹到河北山東,把整個北方變成黃土高原,黃沙甚至可以吹到韓國日本,把韓國日本也變成黃土高原。

南方的颱風呢?

由於由於地球板塊的運動,印度板塊向亞洲推進,抬高了青藏高原,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發生在孟加拉灣颱風,無法通過這座山進入中國西藏和甘肅,進而不會影響到黃土高原。

南方的雨雲也無法通過秦嶺進入黃土高原,今天的黃土高原特別乾燥。

在 印度板撞向亞洲之前,喜馬拉雅山脈不存在,這些地方還在海底。今天的山西陝西那時候在南方,太平洋上濕潤的雲雨進入山西,滋潤了萬物的生長。

4億年前的山西是熱帶雨林。

山西的雨林樹木死後倒在地上,隨著地球板塊的運動,進而被埋入地下。在地下高溫高壓又沒有氧氣的條件下,壓實、失水、老化、碳化,硬結,逐漸形成了煤。

煤的形成機理並沒有完全搞清楚,但煤的原材料是很清楚的,就是古代的大樹,因為從挖出的原煤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些煤還帶著樹幹的形狀。

山西是產煤最大的省,我們也因此知道,山西在古代植被豐富,到處都是參天大樹。雖然今天的山西是個乾燥的黃土高原,沒有太多樹木。

那麼,今天的大樹埋在土裡,一億年後會不會變成煤呢?

不會!

今天的樹木死了倒在地上,很快就會被各種微生物和真菌分解,變成二氧化碳回到空氣中,幾年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會等到一億年。

那問題來了, 為什麼古代的樹木沒有被微生物分解呢?

因為在地球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植物逐漸從海洋走到陸地,從草本變成木本,長成了參天大樹。但是分解大樹的微生物還沒有進化出來,這些大樹就已經保留下來,幾億年後,變成了煤炭。山西的煤層厚達上百米,可想而知,當時有多少樹木被埋在了地下。

這些大樹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把碳保留在樹木體內,死後變成了碳埋在了地下,並沒有把二氧化碳重新釋放回到空氣中,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少,氧氣含量越來越高,最高時期達到45%,今天到氧氣含量是21%,是今天的2倍還多。

氧氣含量的升高,一些不需要經過肺,直接通過體表呼吸的昆蟲,攝入的氧氣量也變多了,降低了呼吸系統對於體型的限制,當時出現了許多巨型昆蟲,地球處於一個巨型昆蟲的時代。

那時候的蜻蜓和今天的老鷹一樣大,翅膀翼展達一米,身體長達2.5米。蜘蛛和籃球一樣大,蜈蚣比人還長,蜜蜂和鴿子一樣大,蠍子和狗一樣大。

發掘出3億年前的昆蟲化石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二氧化碳又叫溫室氣體,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少,地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小,地球的溫度越來越低。當時地球的平均溫度只有今天的一半,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

地球上結冰面積開始增加,南極北極的冰川面積擴大,向內地擴張,地球表面一半處在冰川之下。

這些水結成了冰,海平面降低,地球上各大洲原本被海洋隔離,隨著海平面的降低,陸地顯露出來,現成大陸橋,各種動物直接走過去,甚至包括人類祖先。

這些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山上緩緩的往下滑,冰川剝離了原來的地表,地球上形成各種冰川侵蝕地貌。

這個時期,就是形成煤炭的那個時期,我們今天給他取名 石炭紀 ,距今3.55億年至2.95億年。因為這個時期存在巨型昆蟲,石炭紀又叫 巨蟲時代

這個時期恐龍還沒出現。

我們今天把煤挖出來燒掉,讓儲存了幾億年的碳重新回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陡然升高,溫室效應增強,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冰川開始融化,海平面升高。

繼續說颱風,沿海的廣東,夏天高溫多雨,在南海上很容易形成颱風,湖南湖北江西都在秦嶺以南,為什麼他們不會遭遇颱風?

因為廣東北部有另一座山脈。

更準確來說,這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山脈,俗稱 五嶺,它們橫跨在廣東北部,在和湖南廣西江西之間,這些山脈海拔兩千多米高,這五座山脈擋住了在南海形成的颱風,阻止向內地移動。

北方來的寒流或許會突破第一道關卡秦嶺,但不會通過五嶺,這些冷空氣難以影響五嶺以南地區,使得這一地區即使在冬季也較為暖和,十分有利於熱帶作物的種植和農業生產,寒潮和凍害在這一地區基本上影響不大。

這些山脈不僅阻擋住了颱風,還是水系的分界線,是道分水嶺。五嶺以北的河流匯入湘江,贛江,最後匯入長江,叫長江水系。五嶺以南的水系都匯入珠江,叫珠江水系。

五嶺以南的廣東就有了和內地不同的風格, 廣東文化又叫嶺南文化

這五座山脈給了小說家以聯想,金庸認為這五座山脈像人的五根手指頭,五座山脈連起來像人的手掌,他因此創造了一個幫派:鐵掌幫。

幫主 裘千仞 精通鐵掌水上漂,有個雙胞胎哥哥叫裘千尺,還有個妹妹叫裘千丈 ,一家都是壞人。妹妹裘千尺嫁了公孫止,後來要把女兒公孫綠萼嫁給楊過。

書中沒有說鐵掌幫在哪兒,只說在荊襄南面,原型就是五嶺。五嶺確實是在荊襄以南。

幾十年前,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從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撤退,沿湖南廣東一帶轉移,然後北上陝北,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長征。

毛主席在《長征》里寫道: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個五嶺就是擋住颱風向內地移動的五座山脈。

形成於福建沿海的颱風,又由於武夷山的阻擋,無法向內地的江西侵入。每年都有大量颱風在福建海域形成,只能侵擾福建沿海一帶,不會影響到內地。

中國和美國面積差不多大,緯度也差不多,但因為國內山脈縱橫,各種冷空氣和熱風暴無法自由移動。西伯利亞的寒流只能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暖濕氣流只能局限在南方,沿海的颱風只能侵擾沿海地區,西亞吹過來的黃沙被擋在太行山以西。中國各地都能保持氣候的相對穩定性。

這些氣候的穩定性,居住在這片地方的人就有了優越的條件,中華民族就發源於這個區域,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然後得以生息繁衍,早早都發展出了文明,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而北美這邊條件就差得多,由於沒有東西走向山脈的阻擋,北方地區冬天遭受暴風雪的襲擊,夏天又遭受颶風的襲擊。南方夏季高溫又有颱風,冬天也要承受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中部乾燥少雨,冬天又遭到北方來的寒流。

全都是冰火兩重天,所有的極端天氣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居住在北美的原始的印第安人,他們無法對抗這些極端氣候,沒有作物能同時應對高溫和冰雪,夏季又受到颶風的襲擊,他們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提高,產出也有限,只能形成部落,無法大量聚集,無法組織政權,就不能形成國家。

北美的氣候條件也沒有南美優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可以提高生產力,提高人口,形成國家,所以才有國土面積9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2000萬的印加帝國

很多人分析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 都說到美國的地理條件優越。這是不對的,美國的地理條件非常不好,夏天的一場颶風就可以讓農業辛苦一年的成果全部白費,所以古代印第安人無法建立高度文明。

美國獨立時,只有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13塊殖民地,然後美國從法國手裡得到了中部平原。隨著13州的發展逐漸飽和,美國開始向西發展,史稱「西進運動」。

中部的平原乾燥,不適合發展農耕,美國人趕著一群牛在這些草原上放牧,這就是經典的西部牛仔形象。

到了現代,牛仔已經沒有了,美國在乾燥的中部平原發展起了農耕,種上了玉米。

這片平原是乾燥地區,如何發展農業呢?利用現代技術來改造。

中部乾燥的平原有充沛的陽光,只是缺少水,美國人發展出了新型灌溉技術。挖一口深井,把水抽上來,通過水管子把這些水以井為圓心旋轉噴灌。

種植出來就是這樣的。

這些圓形農場可大可小,圖中的半徑達到500米,一塊地就有1000畝。

美國乾燥的西部平原到處都是這種農場。

再遠點看,是這樣的。

每一個像素就是一個農場,每個農場都是上千畝,大規模種植,集中灌溉,集中收穫,

這些農場在落基山的東面,歷史上颶風很少襲擊到的地方。

就靠這些,美國的耕地面積超過了中國。中國18億畝耕地,美國有28億畝。

而美國種植這些耕地的農業人口才占3%。

因為這些,美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也是最大的農業國,農產品出口全球第一,美國的土豆產量世界第一,西紅柿產量世界第一,

有人吐槽,這些圓形農場中間有很大空襲,並沒有完全利用,很浪費。其實不是,這些地方原本不是耕地,是片乾燥的荒漠, 是農民從沙漠中搶出來的耕地。假如不灌溉的話,就會和旁邊的土地一樣,一片荒蕪。

這些大規模的農業種植,產出的玉米土豆麥子西紅柿都遠遠超過了美國人的消費量。這些農產品還會用來做深加工,或者做養殖。

現在的美國已經沒有牛仔了,美國人吃的牛肉是人工養殖場養殖出來的。

原始的用草養牛的方法,草飼料的營養太少,美國很多現代的養牛都用玉米, 玉米的能量要比草高得多,半年就可以把小牛喂成成年的肥牛。一個養牛場可以養10萬頭牛,全美每年宰的牛超過一億頭,超過中國,而美國人口只有3億。美國牛排產量很高,而且便宜,即使出口到別的國家,價格仍然有優勢。

這一切都是靠科級改造來完成的。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先在南美建立殖民地, 根本就看不上北美,英國殖民者也只停留在東部13個州。直到200年後進入蒸汽時代,北美中部的改造才完成,建立農業。又過了200年,全球已經進入電氣化時代,美國的農業才開始大發展,成為全球第一,農產品大爆炸,食物供應充足。

二戰期間,別國軍人都是吃不飽穿不暖,美國軍人都是吃著肉罐頭喝著可樂,嘴裡吊著煙上了戰場。。

我想,我們以前對工業和農業的理解可能是錯的。我們一般認為,種田就是農業,玩機器就是工業。其實工業是種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是規模化,產業化,流水線式的生產。美國的種植很明顯也符合這些特點,美國農民自己說的,這些土地就是我們的廠房,我們投入原材料進去,控制生產過程,然後獲得產品,全程規模化,產業化,可控。

反過來說,就算是用機器做生產,仍是手工作坊,不能規模化和產業化,那其實跟傳統農業也沒什麼區別。

中國的蘭州拉麵干不過麥當勞,不是中餐不如西餐,本質上是流水線工業對家庭作坊手工業的碾壓。麥當勞的產業模式是規模化,大型產業化,標準化,這其實是種工業,碾壓傳統作坊式手工業。一家一戶去炒菜,自然干不過大工業。

百度對工業的定義是:工業是對自然資源的開採、採集和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

我覺得這個定義很好,並沒有說種田就不是工業。

俄羅斯國土面積全球第一,遙遙領先第二名,土地面積比美國大多了,但俄羅斯的農業遠遠不如美國,經常大饑荒。本質上,還是俄羅斯的農業模式太落後。

中國農業能不能這樣做?

中國其實也在做,但因為中國多山,無法全國推廣。眾多的山脈的確擋住了南方的颱風和北方的寒流,給中華民族帶來穩定的氣候條件,但也因為多山,平原不多,大部分是山地,山地不能大規模機械化種植。

美國發展出這種農業,所依靠的是科學技術,這些技術都是近百年才有的。在一百年前,這些地方不適合耕種。

今天從地理的角度講一講美國的歷史與未來,如果有家長的孩子對地理缺乏興趣,可以將本文拿給孩子看,我覺得本文可以極大提升孩子學習地理的興趣。

0 1

美國地理

現在我們找一張三維立體版的世界地圖,然後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在北美的地圖上。

北美洲地形圖

北美地形很有特色,中間是平原,東西兩頭分別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與洛基山脈,山脈都是南北走向。

洛基山脈海拔高度達到2000—3000米,正好將太平洋氣流堵得嚴嚴實實;阿巴拉契亞山脈比較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雖然勉強也能將大西洋濕潤空氣擋住,但是卻擋不住大西洋的颶風。

兩道山脈就是美國兩道擋風的牆,但是這兩堵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山脈都是南北走向,山脈中間是平原,不僅北方一直到加拿大都沒有像樣的山脈阻擋北極的冷氣流,南方直到中美洲也沒有山脈阻擋大西洋濕潤空氣。

簡單的說,北美地形就是一個南北都漏著缺口的穿堂風戶型。

這就比較要命了!

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美國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從中美洲經過美國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

兩股氣流一旦在美國中部平原迎頭相撞,給中部平原帶來的就是冰火兩重天的極端氣候。

所以,美國的中部平原氣候有點像弱化版三體的亂紀元——一會熱得受不了,一會冷得要凍死人,住在東海岸也好不到那裡去,隔三差五就有登陸的大西洋颶風問候,住在西海岸又是火山地震帶。

0 2

文明發展

如此極端善變的氣候對於農耕文明就是一場災難。

人類文明的萌芽一定是農耕文明,等到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養活一大批不耕作的人群,讓他們吃飯嗝屁仰望星空,然後才能創造文字與文化,才能逐漸推動科技進步。

但是北美的氣候對農業耕種太不友好,所以等到歐洲殖民者登陸北美大陸時,400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陸竟然人煙稀少。

少數印第安人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勉強能稱得上文明的瑪雅人都蜷縮在氣候相對更穩定的中美洲,畢竟低緯度中美洲至少沒有北冰洋來的冷空氣襲擾。

但是中美洲最大的問題就是地理縱深太小,一場大西洋颶風帶來的狂風暴雨很容易澆滅瑪雅文明的火種,加上地震與歐洲殖民者攜帶的天花病毒,活躍在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如同三體世界遭遇極端氣候一樣,在某一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瑪雅文明遺址

由於北美大陸原住民文明發展過於落後,與歐洲殖民者拉開至少2個代差(發達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加上原住民人口規模太少,這就為北美大陸變成移民國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北美大陸氣候條件對農業文明太不友好,所以,北美大陸要發展還得要工業文明來加持。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因為這塊土地非常不適合傳統的農業耕種,所以有整整200年時間歐洲殖民者都只停留在北美東海岸,直到18世紀歐洲爆發工業革命,有工業力量的加持才讓歐洲殖民者逐漸深入北美大陸。

1765年英國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鈕可門蒸汽機為「單動式蒸汽機」。

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宣布獨立,這時的美國疆域只有北美東部的一塊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土地。

隨著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美國的疆域也不斷擴大。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通過強取豪奪、鯨吞蠶食,富庶的佛羅里達、一望無垠的德克薩斯、秀麗的俄勒岡、多山的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終年嚴寒的阿拉斯加、充滿熱帶風情的夏威夷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島嶼先後落入美國人之手。

美國的版圖也由此達到9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大的五個國家之一。

美國疆域的形成歷史(來源:新浪網)

因為北美大陸少量原住民(印第安人)被屠戮一空,讓歐洲殖民者擁有大量的土地可以規模化耕作,加上工業力量的加持(農業機械、化肥、農藥廣泛應用、育種的不斷改良),讓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農業工業化的國家,也讓這塊最不適宜傳統農業耕種的北美大地成為全球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糧倉。

請記住一個真理,在農耕文明時代,農業是否發達取決於氣候與土地,而在工業文明時代,農業是否發達則取決於工業化水平。

農業發展起來了,那麼北美又怎麼樣發展工業呢?或者說,北美如果要發展工業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與歐亞板塊的工業強國競爭?

0 3

世界權力中心

好了,現在讓我們的眼光從北美大陸上移開,現在我們來看看全球地圖。

這個星球是由兩種最重要的地貌構成的,一種是陸地,一種是海洋。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只占29%。但是海洋與陸地在地球上分布並不均勻。

在東半球就拿走67.3%的陸地面積,西半球就只有32.7%的陸地面積。所以,地球的資源、人口以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東半球。在東半球歐亞大陸是最大一塊大陸,所以也是人類文明絕對的核心。

只有廣袤的陸地才能孕育出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文明。歐亞大陸是全球各大陸中面積最遼闊的地理單元,具有產生最強大的陸權和世界性大國的地理條件,這決定了只有歐亞大陸才是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中心。

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歐亞大陸的地位舉足輕重,發源於歐亞大陸的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在過去和現在都在影響著世界。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正因為如此,世界權力中心幾乎總是在歐亞大陸範圍內出現和遷移,人類歷史上主要的帝國也大都產生於歐亞大陸。

世界歷史上十大帝國及地理分布

從歷史來看,在農耕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的大型帝國都在歐亞大陸上,只是到了工業文明社會,才讓英國與美國成為世界性帝國(這個問題我們後面來講)。

當然沙俄帝國有點水分,因為其疆域大部分都是渺無人煙的西伯利亞,與其說是沙俄征服了這塊土地,還不如說是俄國人到達了這塊土地。

在農耕文明時期,大型帝國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這就是東亞板塊產生的帝國疆域都遠遠超過歐洲、中東地區產生的帝國。

唯一算是歐洲產生的羅馬帝國疆域在歷史上十大帝國中屬於墊底的位置,這個羅馬帝國疆域面積甚至還不如中國大部分朝代中原政權的疆域。

為什麼?

因為地理決定命運!

0 4

中國地理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

農耕文明時代,人類一般是逐水而居,那麼河流的走向就非常關鍵。中國地勢是西高東低,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到沿海地區海拔高度依次疊落,這種地形特徵造就中國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淌。

正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分布(來源:新浪網)

黃河長江是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這兩條河流都是東西走向,這種東西走向的河流對農耕文明是非常友好的。

因為河流是東西走向,那麼逐水而居的人們就處於一個大致相同的緯度線,維度相同意味著氣候與降雨基本一致,也就是說,東西走向的河流讓上下游逐水而居的人們都是農業耕作模式,生產方式相同就容易產生凝聚力,所以中國就比較容易產生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權。

但是歐洲就比較悲催。

歐洲地形圖

歐洲的地形特點是北低南高,主要的山脈都集中在歐洲南部,這種地形特徵導致歐洲主要河流都是南北走向。

歐洲主要河流分布(來源:地圖知識局)

這種南北分布的河流對於農耕文明就非常不友好。同樣是逐水而居,上下游的人們分布在不同的維度帶,北方高維度帶氣候嚴寒,降雨量少所以無法進行農業耕作,只能以遊牧而生,而南方低緯度帶氣候溫暖降雨量更高,恰恰比較適合農業耕作。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同處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就非常要命,下游的游牧民族是看天吃飯,遇到嚴寒天氣日子就沒法過,而上游的農耕民族靠著辛勤耕作收成有可靠的保證。

這種情況下下游的游牧民族就只能隔三差五去上游搶劫,有河流來保障物流,讓下游游牧民族搶劫上游農耕民族簡直不能太容易!隨便扎個木筏,把搶來金銀財寶往木筏上一扔,順水而下就到了家鄉。

所以,在農耕文明時代,歐洲內耗非常嚴重,不但始終無法產生大一統的中央帝國,而且戰爭非常頻繁,據歷史學家統計,同樣是2000年歷史,歐洲爆發的戰爭比中國多2000多次。

同樣,歐洲也只能是發展到工業文明時代,靠著工業化力量的加持,才能克服南北流向河流帶來的內耗。

0 5

海洋國家

歐亞大陸的國家都屬於大陸國家,游離於歐亞大陸之外的國家則屬於海洋國家(非洲開化時間太晚,在農耕文明乃至工業革命之前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家與文明)。

比如英國、日本都屬於典型的海洋國家,北美被兩大洋環繞遠離歐亞大陸,也就是遠離人類經濟活動中心,所以某種意義上北美兩個國家美國、加拿大也屬於海洋國家。

海洋國家被海洋環繞,游離於歐亞板塊之外,這樣的國家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危機意識特彆強,如果疆域面積比較大(比如美國),還容易誕生關上門自己過日子的孤立主義。

海洋國家學習新生事務能力比較強,爬科技樹相對大陸國家更快。所以英國是率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日本也是亞洲第一個學習西方脫亞入歐的國家。

海洋國家由於先天不足,要實現崛起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那就是歐亞板塊主要大陸國家陷入混亂。

英國在19世紀成為世界帝國,其掠奪的殖民地遠遠超過歐洲列強一個數量級——比較重要的原因是歐洲被共產主義運動搞得焦頭爛額,亞洲清帝國閉關鎖國,遲遲沒有進入工業文明。

日本能在明治維新後崛起,那也是因為身邊的清帝國處於最虛弱的時期;

美國能在20世紀一躍成為全球頭號強國,那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讓歐亞大陸成為一片屍山血海。

所以,歐亞大陸混亂更符合海洋國家的利益,同樣防止歐亞大陸誕生區域性強國也是海洋國家的戰略目標。

在19世紀英國就是歐洲著名攪屎棍,拿破崙崛起就聯合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去圍攻法國,幹掉拿破崙之後,英國堅決不同意歐洲列強瓜分法國的提議,保留法國可以同時遏制歐洲列強做大。

德國崛起之後,又聯合法俄去遏制德國。一戰讓歐洲皇室無數皇冠落地,在巴黎和會上同樣堅決否決了法國瓜分德國的提議,歐洲攪屎棍風範霸氣側漏。

日本就比較悲催一點,日本毗鄰的東亞板塊一直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也就是近代史中國軍閥分裂時期讓日本有了一點充當攪屎棍的機會,但是日本這個國家因為疆域太小而且多半處於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焦慮感特別嚴重,心心念念就是在東亞板塊搶下一塊地盤作為安身立命之所。

美國戰略目標同樣是嚴防歐亞板塊出現區域性強國。因為這個原因讓美國在二戰前期對於法西斯聯盟採取迥然不同的態度。

當法西斯德國席捲西歐之後,美國立刻出台租借法案給英國,給法國抵抗組織提供物資援助。

雖然美國與蘇聯存在嚴重意識形態對立,但是防止德國成為歐洲的主宰才是首當其充的大事,所以,德國入侵蘇聯之後,美國毫不猶豫給蘇聯源源不斷提供物資援助,從汽車、火炮、坦克、飛機到糧食等等無所不包,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很難抗住法西斯德國動員整個歐洲人力物力的進攻。

但同樣是法西斯的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態度卻迥然不同。

日本襲擊珍珠港(來源:新浪網)

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資源少底子薄,即使侵占中國也很難消化成為東亞板塊區域性大國,所以從1937年7月—1941年12月,整整4年時間,美國都在給日本戰爭機器添磚加瓦——

對日出口從石油、廢鋼鐵、銅、到飛機與汽車的零部件等等無所不包,光是對日石油出口就占日本需求量的80%以上,日軍屠殺中國軍民每一顆子彈,轟炸中國軍民的每一顆炸彈都有美國人的巨大貢獻。

很多人把抗日戰爭前期美國對日本的巨大支持簡單理解為發戰爭財,其實美國還有更深的戰略意圖——站在地緣政治層面,歐亞板塊大陸國家越是混亂,對於海洋國家而言就越為有利。

按:沒有美國財團前期的大力支持,希特勒根本就不可能讓德國從魏瑪共和國時期嚴重的經濟衰退中迅速走出來,並且讓德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

歐洲有德國,亞洲有日本,兩個國家挑起世界大戰對於海洋國家正是千載難逢的崛起機會,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不但成為全球資金與人才的避風港,而且其工業化水平也在二戰後期發展到巔峰。

二戰之後,隨著蘇聯紅軍席捲東歐,美國再次變臉,迅速啟動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恢復經濟,並且在東西歐國家之間豎起一道鐵幕——現在輪到蘇聯成為美國全力遏制的對象了。

0 6

亞歐板塊的整合戰略

地理決定命運,美國全球戰略也是因為北美地緣位置特徵決定的。

對於美國而言,歐亞板塊陷入戰爭與混亂,那麼美國就是最好的避險之地,同樣,如果歐亞板塊和平寧靜,整個北美大陸就容易被邊緣化。

首先就是工業化產能很難守住。

我們看看世界地圖,人類經濟活動中心在歐亞大陸——畢竟歐亞板塊的人口超過50億,而北美大陸的人口只有5億,如果不是世界大戰,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再強,其普通工業產品是不可能與歐亞大陸工業強國競爭的,畢竟美國商品比起歐亞大陸的本土企業要多一塊海運的費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歐亞板塊國家逐漸恢復工業能力,美國工業也逐漸衰落,大量生產線從美國紛紛向歐亞板塊轉移落地,特別是中國工業崛起更是加速了美國去工業化的進程。

2015年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產業升級計劃,這個計劃讓美國非常忌憚,如果讓中國把高端產業拿下來,對於美國就是徹底去工業化,沒有製造業為基礎,美國金融霸權就是建立在沙灘上的空中樓閣。

(來源:新浪網)

畢竟,金融是跟著貿易走的。

現在的全球的金融市場確實也不大正常,歐亞板塊是全球經濟活動中心,但歐亞板塊的主要跨境貿易結算貨幣卻是北美大陸的美元。

所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讓美國非常忌憚。

一帶一路路線圖(來源:中華網)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對歐亞板塊的整合戰略,這個戰略一旦成功,美國以及美元都將是被邊緣化的結局,歐亞板塊將再次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中心。

總而言之,游離歐亞板塊的海洋國家要維護全球霸權成本很高的,畢竟對於歐亞板塊而言,海洋國家天生就是外來戶。

0 7

地理決定氣候

最後說說比較熱門的地理氣候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要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相對而言,西方國家對於氣候問題更為敏感。

全球變暖帶來的就是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不僅對於歐洲高緯度臨海國家就是一場災難;而且對於美國精華薈萃的東海岸也是滅頂之災。

另外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更多極端天氣出現,北美又是一個南北豁著缺口的地形條件,極端天氣頻頻出現,對於美國就如同三體中的亂紀元——最近幾年,美國加州山火連連燒,東海岸颶風不斷,冬季頻頻出現極端暴雪天氣等等都是這個原因。

所以,全球氣候問題對於歐美國家都屬於迫在眉睫的挑戰。

19世紀歐洲殖民者通過工業革命克服了北美大陸穿堂風戶型的缺陷,讓北美大陸在工業化力量的加持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現在的北美大陸同樣希望通過全球能源使用的轉型來擺脫全球氣候變暖後極端氣候的困擾。

相對歐美國家而言,氣候問題對於中國倒是沒有那麼急迫,這也是中國獨特的地理特徵決定的。

中國三維地圖

中國東部地區雖然臨海,但是前面卻有一道島鏈(日本、琉球、中國台灣)遮擋,相當於自然形成的防波堤。

有了這條島鏈,讓我國不僅能接收太平洋溫暖氣流,還能防止太平洋的颶風(颶風都被第一島鏈消化掉了)。所以,中國沿海雖然經常也有颱風登陸,但是與美國東海岸的颱風相比,其破壞力要少一個數量級。

受45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撞擊的影響,東亞大陸從青藏高原由西向東形成一系列山脈,有了這道山脈,西伯利亞的寒流就無法南下,同時來自太平洋的暖氣流也在這些山脈前停下腳步。

所以,從青藏高原由西向東形成一系列山脈將中國大陸分成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交界處正好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線。

中國400毫米降雨線

400毫米降雨線是農業文明的生死線,因為只有滿足每年降雨量達到400毫米以上才能農業耕作。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只有太平洋季風能到達的地方,才是適宜農業耕作的土地。

老天爺開眼,讓這個400毫米降雨線囊括了東亞板塊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這也是東亞板塊最富饒的地區。

正是因為我們優越的地理環境,所以極端氣候對中國的傷害遠遠不如歐美國家,海洋平面的上升對東部沿海地區有一定影響,但是我國卻有足夠廣闊的疆域作為迴旋的餘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會積極參與氣候治理,推出大規模節能減排計劃呢?

還是那句話,地理決定命運!

我們把目光回到中國三維地圖上面。

中國地形是西高東低,整個國家地形是一個三級台階結構。地形的高差帶來中國河流的東西走向,層層疊落的水系是天然水力發電基礎。另外新疆海拔高,風力充足,利於風力發電;日照時間長,是光伏發電最好的地區。

也就是說,中國通過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可以實現從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向以電力為主的新能源轉型。未來中國是一個電力驅動的國家,徹底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0 8

總結

從人類歷史來看,歐亞大陸在絕大多數都是世界政治文化中心,只是因為19世紀開始歐亞大陸國家嚴重內耗才讓海洋國家崛起,讓英美陸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但是歐亞板塊內亂並不是常態,進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公認的主題。

所以,美國因地理而興,也同樣會因為地理而衰落。

地理決定了美國歷史與命運。綜合自陶課、財經頭版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8ea8b78061eabdb3b54c4e35d1e1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