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小夥伴在童年時都曾看過一部非常搞怪的古裝喜劇,在這部影視作品中有一個滿口詩書古經的秀才角色,這個角色的存在也為該片貢獻了不少笑料。在長大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別人稱呼他為秀才時並非是叫他的姓名,秀才只是古代功名的一個稱呼,也經常用於形容身邊具有較多知識儲備的人。那麼古時的秀才相當於現今的什麼學歷呢?
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古代要經歷什麼才可以獲得秀才這一稱號,首先,你需要從小就開始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讀之旅,隨後就是通過不同的考試來獲取秀才這一稱號了,說白點,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證書,不限年齡,誰都可以考。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歷經兩次非常重要的考試,因為應試的題目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很難了。
在古代,按「學歷」來分的話,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等,那按照咱們現代的學歷來看的話,秀才也就相當於咱們的小升初了。不過咱們現在的小升初的水平太低了,在古代秀才可是滿腹經綸了。他們從小就學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之類的,窮人家的孩子讀書的機會雖然有,但是很少,還有很多家庭根本就沒能力供自己的孩子讀書,所以那個時候的秀才才顯得已經很難得了。
其實,考上了秀才,就是個知識分子了,雖然沒有國家給的「」鐵飯碗「,但當地的各種文化活動,都少不了秀才的身影,比如主持婚禮葬禮,開張開業,文藝演出等,收入肯定不會少。就算不愛交際,性格內向的,撈一個校長乾乾,那叫易如反掌。所以秀才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考中了秀才,雖然不能直接做官,當時也能保證你這一輩子吃喝不愁,不用務農為生了。今天的考試級別和古代不同,不是升級制的,而是根據年齡和學歷的增長而進行的考試,沒有可比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39e23b667529993c02a9f836f6b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