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法,餓一頓就好了?答案讓人心疼

2023-03-15     丁香媽媽

原標題:孩子不好好吃法,餓一頓就好了?答案讓人心疼

大家好,最近微信又改版啦。

如果你沒有星標我們,可能會看不到丁香媽媽。

邀請大家動動手指,把丁香媽媽公眾號設為星標 ,

這樣就不會錯過我們的精彩推送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很頭疼,孩子好好吃頓飯太費勁了!不是這也不肯吃那也不肯吃,就是不給看汪汪隊就不吃。

好不容易吃了,吃飯速度堪比蝸牛,飯都涼透了她也才吃了不到一半......

攤上飯渣寶寶,每次吃飯都是考驗母子親情的時刻!想必各位家長都嘗試過很多方法,也肯定聽大家說過: 「孩子不好好吃,餓幾頓就好了。」

這個方法到底行不行呢?

短期來看

餓幾頓真挺奏效!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不好好吃飯,餓幾頓確實有效。但是時間一長,好像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釋這個原因,我們得先說說,為什麼短期有效。

有一種原因是,「自然懲罰法」在起作用。

自然懲罰法的意思呢,就是讓寶寶自己承擔自己做事的後果。

不好好吃飯的後果就是,餓肚子。

當然啦,我們用這個方法,不是為了餓孩子,而是要讓寶寶知道,如果這一頓不好好吃,就只能餓著肚子等下一頓了。

所以,在使用這個方法之前,一定要和寶寶說清楚:

寶寶要自己吃飯,如果不好好吃,過了時間爸媽就會把食物收起來。

而且,寶寶是沒有任何零食來填肚子的。

所以,如果肚子餓了,只能等到下一頓。

這樣操作幾次之後,寶寶會明白,如果不好好吃飯,就會挨餓,而挨餓的滋味不好受,寶寶自然也會乖乖吃飯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但更有可能是,聯結主義在發揮作用。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了一種學習心理學理論——聯結主義。

聯結主義認為情境感覺和動作反應之間形成的聯結是學習的基礎。

舉一個和吃相關的小例子:夕夕第一次吃巧克力,甜甜的巧克力一下子打開了夕夕味蕾世界的大門,馬上就喜歡上了吃巧克力。

夕夕把他吃巧克力的動作和滿足開心的心情聯結在一起了。於是,夕夕一想起巧克力,就會高興起來,口水直流,還想吃!

那餓幾頓背後的聯結主義該怎麼解釋呢?我們先模擬餓幾頓飯後,本來並不想吃飯的孩子在想什麼?

我要是不吃飯的話,爸爸媽媽會凶我,還把我的碗拿走,我好害怕。

如果數到 10 我還沒吃,爸爸就不讓我吃飯,而且午飯也不給我吃,我還是乖乖吃飯吧。

這就是聯結主義在發揮作用。 孩子把不吃飯和害怕懲罰、害怕父母生氣聯結在了一起。為了逃避這種恐懼的心情,孩子就會選擇把飯吃了。

因此,在短時間內,餓幾頓似乎真的很奏效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時間一長

為啥這招不好使了?

有經驗的爸媽很快就發現,這招不那麼好使了!

好像孩子已經知道這是大人的套路,餓幾頓就餓幾頓,總能吃上飯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驅動孩子吃飯的是害怕或恐懼的情緒,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由於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可以養成吃飯的習慣性堅持下去;

但有的孩子,一旦環境人物改變,沒有人管吃不吃飯,或者沒有人因此生氣的時候,就會變得沒有動力了。

比如:

當孩子們去老人家裡住上幾天,老人們也不會因為他們不吃飯而懲罰他們,小朋友們便不會害怕受到懲罰;

再或者當小朋友開始上幼兒園,一頓三餐都在幼兒園,老師們會鼓勵引導他們多吃飯;

但是並不會因為他們不吃而訓斥他們,於是也不用擔心大人生氣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還有的小朋友們多次實踐後,用他們善於觀察生活的眼睛發現,其實這都是父母的套路。

比起生氣,爸爸媽媽更多的是擔心和關心他吃飯這件事,認為可以和爸爸媽媽來一場心理上的博弈。

這時候,他們就會重新衡量吃飯這件事。

再加上之前恐懼和害怕的心情導致他們從心底不喜歡吃飯,以後再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就是難上加難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那有啥短期和長期

都有效的妙招呢?

看到這兒,肯定有家長會想:哼,雖然餓一頓長期沒效,但是當下有效就夠了。

孩子不肯吃的時候,急都急死了。哪裡還能想到短期長期的!

別著急,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出幾招短期長期都有效的小妙招。

試一試「感覺探索法」和「具體數字法」

小朋友有時候不喜歡吃飯,是因為不喜歡咀嚼。嚼不爛的食物在嗓子裡吞咽,小朋友會感覺不舒服。

比如,一些青菜,小朋友會覺得拉嗓子。所以,家長可以試試感覺探索法。

你不想吃青菜是因為嚼不爛,而且咽下去的時候撓你的嗓子對嗎? (描述感覺)

你想想有沒有辦法,可以讓青菜變得好吃,並且不撓你嗓子呢? (讓孩子主動提出解決方法)

嗯?想不到嗎?媽媽小時候也會這樣,後來我就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你吃一小口,把把青菜用最後面的大牙使勁嚼(手配合指大牙),最後會有甜甜的水,你試試(感覺探索法)。

你嚼第五口可能還沒有,你嚼第十口的時候就有了。 (具體數字法)

這個甜甜的水,非常好喝,你來試一試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試一試「興趣法」和「激將法」

我前幾天認識了一個賽車手朋友,他真的很厲害,他的腳很有力氣可以踩油門,眼睛也非常明亮可以看得清很遠以外的道路。 (從孩子的興趣點引入)

你看你碗里有沒有什麼東西很像賽車呀? (連接興趣點和食物)

我覺得這個胡蘿蔔就是賽車的輪子,吃了一定跑的很快。而且我聽說啊,胡蘿蔔是賽車手最喜歡的食物。

因為吃了對眼睛好,可以看得到很遠很遠以外的路,他知道在哪裡拐彎,你嘗一口? (全方位去興趣連接)

我太崇拜你了,能看出來你越來越像一個賽車手了,我也能看得出來你不害怕青菜了。 (相信與肯定)

不過你看,這些菜還不知道呢,他們現在正在碗里哈哈大笑看著你呢,說這個小朋友不能戰勝我!你可以嗎? (激將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給食物取一些有趣的名字,創造積極的用餐氛圍。當食物和有趣的名字聯結起來,孩子們會覺得飯菜本身也變酷了。

比如「能量胡蘿蔔」、「能大個子雞蛋」、「彈射土豆」等。一個有趣的名字也能讓小朋友對食物本身興趣大增。

同時,當小朋友開始進餐時,家長可以戲精一點,誇張一點。

哇,快來看,這是誰家的孩子,筷子拿得這麼好,吃得這麼棒!簡直是世界上筷子拿的最好的小朋友了!

最後,在讓孩子好好吃飯這條路上,想必大家都有不少心路歷程,大家都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大家的方法吧~

參考文獻

[1]Barthomeuf, L. , Droitvolet, S. , & Rousset, S. (2012). How emotions expressed by adults' faces affect the desire to eat liked and disliked foods in children compared to adults. Br J Dev Psychol, 30(2), 253-266.

[2]Havermans, R. C. , & Jansen, A. . (2007). Increasing children's liking of vegetables through flavour-flavour learning. Appetite, 48(2), 259-262.

[3]P. Pliner, & C. Stallberg-White. (2000). "pass the ketchup, please": familiar flavors increase 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taste novel foods. appetite, 34(1), 0-103.

[4]Thorndike, Edward (1932), The Fundamentals of Learning.

本文專家

王冰玉

合作專家

波士頓大學學前教育碩士

鄭鵲

審核專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

策劃製作

策劃:袁清

監製:大力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c385d55f6c430df8c298d2593400c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