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幾年,才能吃懂「比格」自助?

2024-01-20     視覺志

原標題:北漂幾年,才能吃懂「比格」自助?

本文不是廣子,請放心食用

北京一入冬,大部分戶外場所就開始退居二線。

對於打工人來說,下班後找到家和公司之間折中的高性價比空間,就成了班後剛需。

「畢竟太早回家,顯得靈魂孤獨;在公司加班,又顯得自己太沒生活。」

有人選擇去湯泉洗個澡,暖暖和和地刷一晚上手機。但100多塊的價格僅是入場門票,吃飽喝足按摩泡湯一套下來,單次近300的價格,讓湯泉只能成為偶爾去一去的療愈性消費。

圖源:網絡

去快餐店點個窮鬼套餐消磨一晚,是另一部分人的解決方案。但快餐店口味畢竟單一,店面還幾乎沒有電源插座,人來人往的喧鬧場面也很難談得上舒適的自處。

而在人均千元的商場只逛不買,除去湊了一晚上微信步數,收穫感寥寥,反倒充當了別人快樂消費的NPC。

幾經比較之下,社交媒體上開始有人曬出I人新晉的班後秘密基地——比格比薩。

一排正在一人食的顧客

身處北京各大商圈裡的比格比薩,大多位於打工人聚集的寫字樓附近,下班步行即可到達。這家自助形式的餐廳,主打以榴槤比薩為首的、口味清奇的各式比薩,輔以油炸食品、中式炒菜、沙拉、麵條和西式甜品等100多種食物供應。

「什麼都有,但對其口味的評價也很兩極。有人吃出的是滿口預製菜的糊弄,愛的人則哭著喊著要食譜。」

圖源:反正挺多肉

菜品雖然很難評,但比格比薩勝在一個不限時長、沒人管你的性價比。「在門口繳納了79塊9的自助餐費之後,你就如同獲取了一個成人託管班的入場券。在食物區拿上幾盤碳水炸彈,再找個桌子支起ipad,一個打工人的黃金八點檔就此展開。」

比起擁擠的快餐店,單店200多平的比格比薩,卡座之間保持著恰到好處的社交距離。

「我一個人去坐了一個四人座,服務員也不會為了接納更多的客人,而將你協調到狹窄的小桌。他們任由你一個人擺滿一桌子,適時幫你收走空掉的盤子,還會輕輕提示已經窩在椅子裡刷了一小時手機的你:xx菜品區就要關閉了,如果想吃現在還可以去點。」

圖源:xhs

在工作日的夜晚,在比格比薩里坐著的一半是缺碳的年輕大學生,一半是下班後只想沖碳解壓的打工人。「每次來比格,總會經歷這樣的循環:不吃的時候特別想,去了沒幾下又吃飽了;心裡發誓說再也不來了,還沒到家就又想得不行了。」

比薩界的「北京老字號」

對不少北京年輕人來說,比格比薩是他們學生時代對西餐最初的記憶。

「2002年剛開張的時候只要39塊,當時吃自助的地方不多,西餐又都很貴,同學過生日聚會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比格。如今漲到了79塊9還會回購,倒談不上多好吃,只因太過熟悉,對什麼好吃、什麼踩雷了如指掌,因此成為了一個不用動腦子的消費選擇。」

圖源:粉紅色的小蝦米

儘管比格做的是義大利式明廚自助比薩,但這裡不斷出新的另類口味,與原教旨主義的意式比薩可以說是毫無關係。

「除了王牌爆款榴槤比薩,還有比如奧利奧棉花糖、肉鬆小貝、梅乾菜臘肉、秘制肥牛、麻小龍蝦等中西合璧的混搭口味。你可以說這是比薩,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甜品,甚至是一道炒菜。」

圖源:網絡

比格比薩的創始人曾在訪談中提到,在義大利,的確很少有人用水果做披薩。但在中國,水果+披薩的組合則是消費者的心頭好。「如此便不難理解,例如草莓巧克力、橙香芝士、蘋果派這些看似黑暗料理的甜系口味,原來都是本土化的結果。」

圖源:網絡

這種改良派的比薩,偏偏就讓一批人成為了「比門信徒」。「以前覺得一個比薩有什麼好吃的?自從吃了一次貴妃荔枝比薩,再也停不下來,就像吃肉粽子的突然get了白粽蘸糖。」

作為一家意式自助,店裡一半以上是西餐。為了體貼中國消費者喜歡吃帶湯水的「暖胃」食物,比格比薩還安排了兩成的中餐系列。「海鮮蒸蛋、清炒西蘭花……5片比薩下肚之後吃這些能解解膩。」

在門店裡,比格比薩甚至還用不同顏色標註了食物的健康程度。既滿足了年輕人想沖一把碳的口腹之慾,又提供了健康飲食的基礎配置。

圖源:網絡

「吃比薩自助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對比薩愛好者來說,點一整張比薩太撐,口味也單一,在比格就能一次吃到幾十種不同品類的口味。

而79塊9的單價,在北京兩三百起跳還限時的自助餐里,顯得平價又親民,因此也沒有吃回本的壓力。不吃碳水的,整碗沙拉來點水果,也不會刻意暴飲暴食,吃飽就可以。」

圖源:網絡

甚至還有人解鎖了新思路,把比格比薩當成了不限量的酒吧。

「你去酒吧里,一晚上沒個兩三百下不來。幾十塊一份的下酒小食,一樣是冷凍復炸的洋蔥圈,種類還遠不如比格豐富。比格有一柜子的冰啤酒隨便拿,全店都是為你嘮嗑續航的下酒菜。在明確的預算里想吃啥吃啥,是我不為外人道的夜生活平替。」

一場工作日8點就已結束的酒局

不限量沖碳的「自習室」

因為看中了比格不限時的豪邁,一部分年輕人也打開了思路,把比格當成了自己包吃包喝包電源的「自習室平替」。

圖源:xhs

「現在正規的自習室月卡上千,年卡也要大幾千,只包含一些咖啡和小食,吃飯還要自己另外解決。如果不是天天都去,算起來購買這個學習空間的成本並不划算。並且在自習室不能發出聲音,為了這份寧靜,我也背上了沉重的枷鎖。」

相比之下,比格就顯得兼具了實用與鬆弛。「80塊錢,就承包了自習人的一整天解決方案。不僅能坐滿全天,餓了有飯吃,渴了有茶喝。剛剛好的流動人群則是我的學習白噪音。實在費腦的時候想沖點碳,比格的碳水供應應有盡有。晚上想吃點清淡的,沙拉拌土豆泥,也是醒腦的一頓。」

圖源:xhs

有的年輕人甚至把比格吃成了自家的大學食堂。「改了一整天的PPT,關上電腦走到面檔前讓大爺幫我煮碗面。拌上意式肉醬,加幾顆蒜泥西蘭花,一碗自製的打滷面就此誕生。」

面檔大爺

自習期間,店裡的服務員也會適時地關懷這些急需「補充營養」的腦力勞動者。「他們會輕輕問你:『新出鍋的比薩,要不要?』想吃的東西如果一直沒上新,跟後廚說一聲,師傅直接現給你炸。」

北京i人的獨處聖地

正因為比格不過分親昵、但又能迅速響應的服務思路,不少年輕人甚至把比格當成了自己的「獨處休息室」。

在比格,你總能發現這樣的人——他們獨自來到比格,拿好了鋪滿一桌的碳水,安置好播放設備,屬於自己的下班時光便徐徐展開。

「大冬天的,不想自己在家做飯,又不想吃涼掉的外賣,比格就成為了我北漂客廳的延伸。」

圖源:恩允

他們在這裡打開彈幕追古裝偶像劇,或者看個不用動腦的綜藝,「看餓了起身又能拿一堆吃的續上,還不用自己收拾。這樣一個有吃有喝又不用和別人交流的地方,簡直就是I人的班後避風港。」

圖源:誰也別理我

在比格,即便是一個人去的顧客,服務員也會照顧你形隻影單時,不受外人干擾的體面。

「我自己去的時候,拿菜回來發現對面椅子上多了一個小熊。比格就像比薩界的海底撈,手法雖然樸實又笨拙,但就是讓你感受到一種一視同仁的關懷。」

圖源:xhs

在一些年輕大學生看來,「一個人到比格吃飯」甚至成為了某種長大的標誌。「每次來都是一群人一起吃,群居生活里誰也不願意落單。但在比格,一個人吃一桌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提前習慣一人食,是我正式邁入成人社會的前奏。」

比格披薩的創始人曾發現,吃夠了預製菜的年輕人,會十分迷戀一切「現做」的食物。因此,比格比薩的製作流程,會直接展示在顧客面前,以新鮮的口感,來刺激人們吃比薩的食慾。

但一位常去比格的顧客表示,「一些湯料、炸物等,用的也是預製菜。後廚師傅會當著我的面打開預製調料包,因此我完全了解自己吃的是什麼原材料。」

但大部分的「比門信徒」,並不在意這擺在明面上的預製成分。「畢竟也不是天天吃,去一趟比格,為的就是一個人無憂無慮沖碳的快感,和一個任我隨意支配的夜晚,這就足夠了。」

本文轉載自「三聯生活實驗室」,

作者 阿聯

已獲得轉載授權。

20 / Jan / 2024

監製:視覺志

轉載:三聯生活實驗室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a8f59975a63250c43e760bc38c51c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