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鄙視鏈叫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

2019-11-24   BB姬Studio

mumu丨文

有一種鄙視鏈叫做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

「誇張點說,喜歡百事可樂的人和喜歡可口可樂的人完全是兩個路子,沒法聊到一塊去。」

我那可口可樂毒唯的朋友就曾抱怨:

「有次我讓舍友回來順便帶瓶冰闊落,結果他給我帶了一瓶百事,那一瞬間我都有點想捶爆他的狗頭,覺得這傢伙跟我的價值觀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是紅還是藍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每每出現可樂喝百事和可口的爭論總是能引來大量的回覆。

就連B站上做可樂雞翅的視頻,彈幕都能從視頻開頭吵到結束。

可樂是現代人的續命水,都怪年輕時的一口啜飲,從此一生都被焦糖水和二氧化碳所俘虜。

想像一下:

炎炎的夏夜,悶熱的房間,躁動的空氣,閃爍的螢幕,當你點開剛更新的番劇或者開始遊戲的按鈕,這個時候要是打開一罐冰鎮的可樂……

把遊戲與糖分雙份的快樂交織在一起,簡簡單單一罐冰鎮可樂就能獲得快樂,無愧「肥仔快樂水」之名。

(可樂加冰賽神仙)

當然,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雖然都是叫可樂。

對於資深肥宅來說,兩者在口味上有著根深蒂固的區別,能夠一口分辨出來。

可口可樂的氣體頗足,開瓶的瞬間,你總是能聽到「呲啦」的一聲,液面彈跳帶來的微小動靜,對於肥宅來說宛如天籟。入口後充足的二氧化碳在口腔中爆炸開,帶著香草氣的氣泡感集中在口腔,入喉後感覺更加順滑。

相比之下,百事可樂的第一口並不像可口可樂那樣刺激。氣泡更加綿長而內蘊,充分調動了糖分帶來的快樂感。一口猛灌順著食道而下,能讓二氧化碳能夠更多地在喉舌間釋放。

這就像喝酒有前勁和後勁,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偏愛。

圍繞著兩家可樂在口味上的不同,粉絲間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

不過在國內,似乎更多的人喜歡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黨永遠是弱勢群體。

就連二次元的「肥宅快樂水」都指的是可口可樂,只有大紅瓶才能為宅男「補血」。

而激怒一個資深可樂黨的最好辦法,就是偷偷的往容器里勾兌對方牌子的可樂。

這種帶有挑逗性質的玩梗行為,簡直是在作死的邊緣試探。

(圖片來自網絡)

說起來,兩家粉絲互懟不是新鮮事了,就連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都拍過很多有意思的互懟廣告。

百事可樂誕生於1898年,比可口可樂足足晚了12年。但它通過「青春酷炫」的標籤吸引了不少年輕一代,得以在壟斷之下分得可樂市場一杯羹。

相比之下,可口可樂萬年不變的大紅色則更顯喜慶、情懷與經典。就連現在紅白色調的大鬍子聖誕老人形象,也都是靠可口可樂廣告推廣出去的。

這種品牌策略上的差異也體現在了廣告上。

特別是百事可樂,它的廣告有一個特點,就是經常會把競爭對手的可口可樂大大方方的擺出來,就是一副我要懟你的樣子。

比如那個最著名的可樂墊腳場面。

小男孩因為身高太矮按不到頂上的「百事可樂」按鈕,於是先買了兩罐可口可樂墊腳。

買到百事可樂以後,他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售貨機,只留下兩罐墊腳的可口可樂孤零零的在原地。

有人調侃說,這廣告意思是「每售出1罐百事可樂,就有2罐可口可樂售出」。

有人說這是「可口可樂鐵罐質量好」的意思。

還有人說「這是給牛奶拍的廣告,意思是喝可樂長不高」……

後來可口可樂也拍了一段類似小男孩墊腳的短片,只不過自動售貨機變成了電冰箱。

最有意思的是,小男孩拿完可口可樂,最後又把墊腳的百事放回了冰箱。

雖然現在看來那個時候的廣告有些粗糙,但即便是現在,這種明著針鋒相對的場面看著還是有點過癮。

今年萬聖節,依舊是百事率先搞事,讓自家的罐裝可樂披上了可口可樂的外衣,並配文「祝你有個恐怖的萬聖節」。

結果招來口可口樂粉絲們的強力反擊,LOGO和配字被P成了「每個人都渴望當英雄」,反嘲百事可樂不入流。

這也算是可樂廣告的傳統了。

除開這一對冤家「相愛相殺」的互黑歷史,兩家還有不少玄乎其玄的傳說。

據說麥可·傑克遜從1984年開始為百事可樂拍攝廣告。

這是在前蘇聯播出的第一支美國廣告。當時還是冷戰末期,因為蘇聯人太喜歡百事可樂了,雙方貨幣又不流通,只能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結果百事可樂用焦糖汽水從前蘇聯政府手裡換到了好幾十艘頂尖科技的艦艇,一度成為世界第6大軍事力量。

這或許有些久遠,關於可樂的都市傳說還有很多,講個比較近一點的。

比如說喝剩下的可樂用來沖馬桶,可以把污漬洗凈等等。這種所謂生活小妙招經常出沒在爹媽輩的朋友圈裡。

不過後來我才知道,實際上沒什麼用,但大家經常拿來當梗來玩,吐槽另一家的可樂只配沖馬桶。

當然,除去兩派紛爭,在快樂水的選擇上,從來不乏理智的絕對中立派。

「總的來說,不管是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只要加冰都好喝。放一會沒氣了的都出奇的難喝。」

也有邪門流派會選擇兩個兌著喝。

那麼問題來了,你是可口可樂黨,還是百事可樂黨?

——最後小聲逼逼一句:「其實我覺得AD鈣奶天下第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