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
11月14日,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蓉正式召開。從這裡,看世界教育,看亞洲教育,看中國教育,看成都教育!
教育,是成都這個城市不斷發展的核心;
教育,也是成都爸媽不停向上奮進的追求;
在全國19個大城市中,成都以第7的經濟總量服務了第4的人口數量,支撐了第2的基礎教育體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
有優質的教育土壤,就能吸引來一大波優質名校。
2019亞洲教育論壇,在京城享有盛譽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正式官宣將進入成都,在成都市溫江區開設第一所京外分校——成都市溫江區二十一世紀學校,為成都的國際教育注下一針強心劑!
2020亞洲教育論壇,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黨總支書記、執行校長范勝武,代表基礎教育群體,第一次登上了亞洲教育論壇主論壇的舞台,讓亞洲、讓全國、讓高校看到當下優秀基礎教育的一角。
新冠、新政、新校,二十一世紀學校交出靚麗答案
國際教育合作論壇以「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何去何從」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和國際學校校長、投資人共同商討後疫情背景下教育的方向。
作為沉澱27年辦學歷史的國際名校開拓者,同時也作為成都的民辦學校的一員,成都市溫江區二十一世紀學校黨支部書記、執行校長楊旭,在圓桌會議中分享了今年疫情以來,二十一世紀學校的奮鬥故事。
2019年3月份,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國內第一所分校——成都市溫江區二十一世紀學校動工建設,12月份封頂;同年8月開始新團隊組建,10月8日楊旭校長帶著一套班子從北京來到成都開始學校的籌備工作。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突然降臨,打得措手不及。
學校還未交付,全社會停產停工居家隔離,剩下的施工進度怎麼辦?9月能不能如期開學?
有困難的地方,就有政府的支援!二十一世紀學校作為溫江區重點建設項目,被劃入溫江區第一批覆工復產行列,由區政府出面協調支持,包車把參與學校建設的農民工從四川各地接回溫江,保證學校能夠順利進行建設。
2020年4月,飄搖了幾個月之久的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新政策終於落地,新冠遇上新政,對一所新學校來說無疑雪上加霜。但,把堅韌寫進基因的二十一世紀人從不服輸。
原來的規劃中,所有成都老師都要到北京總校去實地學習,因為疫情原因,線下學習全部改為線上培訓,成都的教師培訓全部在線上與北京實現同步。幾個月的線上頻繁交流中,成都的老師全部完成教師培訓,並逐步在總校的支持下完成了課程體系搭建。
一隻小手機,一盞小燈,一間不算大的房間。二十一世紀學校黨支部書記、執行校長楊旭從第一場宣傳直播開始,一坐下去就做了100多場線上推廣。
幾大方面齊頭並進,2020年9月開學,成都市溫江區二十一世紀學校順利迎來從小學到高中的20個嶄新班級。
分享中,楊旭止不住地說:「雖然很難,新冠、新政、新校,但是21世紀人還是很有信心的。」
用國際教育,培養出豪邁中國人
作為國際教育觀察者,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吳玫,在論壇中指出了當前國際教育、國際課程的幾大痛點問題。
「在1.0版裡面只是對於外籍學子上的國際學校,2.0時代我們有了中國公民,包括中國公民子弟進入的所謂的國際學校,目前大批量的國際學校是這樣的,開設的國際課程或者是外國課程,現在必須在強國之下走到3.0,國際課程要去本土化或者是中外課程的融合,國際課程本土化這件事情IB一直在做,但是沒有這麼大的時代強國背景的時候在做,另外更不要說我們的美式、英式、澳式、加拿大的課程應該怎麼本土化,我們如果有了共同學校的追求、教育的理念,我們是不是有融合的基礎?」
作為教育改革先行者,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早在11年前已經在逐步拓展融合國際教育與國內教育。不僅深入教學,更深入到每一種課程。
先開創不超過24人的小班化教學,讓老師從整體控制轉變到關注每一個學生;打造「中教+外教+海歸」的師資體系,一個班級,由三個老師分別負責24個學生的文科、理科和藝術輔導。
最早一批實施選課走班,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選擇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課程。在人文學科實行分類教學,在科學裡實行分層教學。
最早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各級教學中紮根、開花和結果。自編了一貫制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讓小學、初中、高中的孩子,通過學習國學、古典詩詞、現代詩詞、古典名著閱讀等,來實現「把根留住」,用國際教育,培養出豪邁的中國人!
27年在基礎教育不斷探索,無論在教學成績、科學體系、競賽成績,還是在學生自主管理、社會滿意度方面,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都取得非凡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