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4遠程彈道飛彈,站好最後一班崗的老兵

2019-11-23   皇家橡樹1972

1984年國慶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我軍戰略核飛彈方隊,打頭的是東風–3中程彈道飛彈、中間的就是東風–4遠程飛彈、壓陣的是東風–5洲際戰略飛彈,它們構成了我國1970~2000年代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

從「彈齡」來說,東風–4與美軍的「民兵Ⅲ」洲際飛彈相比還年輕10歲,它是1980年服役的,雖然是液體發動機彈道飛彈,但只要是不加註液體燃料、在保障條件良好的庫內存放是沒有問題的,也許還能服役10年,武器裝備都有一個服役壽命期限,對於東風–4飛彈來說只要是各系統狀態良好,仍然可以使用。比如說:它的前型東風–3飛彈在沙烏地阿拉伯服役時間也超過了30年,仍然沒有退役,按沙特「壕」對於武器裝備的採購思維,東風–3早就應該退役了,但是沙特軍隊仍然在外國技術人員的支援保障下,精心的妥善保養它...沙特都這樣,我們的保障技術比沙特強了許多!自然而然會繼續使用東風–4。

東風–4遠程飛彈是在1960年代中期開始立項的,當時我國雖然已經爆炸成功了原子彈,也有東風2和東風3彈道飛彈,但這兩型飛彈射程都在3000公里以內,並不足以對其他有核國家構成什麼實質性的威懾,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能力,就需要研製射程超過10000公里以上的洲際飛彈才行,可問題是我國沒有研製過洲際技術基礎,更談不上有啥經驗,為此就必須研製一型射程在5000公里左右的遠程飛彈,進行經驗積累。

東風4具備一定的野外機動發射能力,但它需要有預設陣地。

東風–4遠程飛彈就是在國防有切實需要的情況下,先研製的一型帶有試驗性質的遠程飛彈,也就是說:我軍要在它的身上驗證各種洲際飛彈的技術,也只有東風–4研製出來才能有後來的東風5,由於有了東風–3中程彈道飛彈的基礎,東風–4飛彈只用了5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在1970年定型了,又通過技術完善在1980年正式服役。

在東風–4的完善過程中,有許多東風–5研製項目也在東風–4的上面進行測試和完善,到了1980年東風–4A服役,1981年我國進行了東風–5洲際飛彈全程試驗,1982年東風–5正式服役。

液體燃料要在臨發射前進行加註,否則這種劇毒的東西是有腐蝕性的,會腐蝕飛彈燃料箱。

總得來說,東風–4相當於我軍現在的東風–31飛彈,就是給東風–41飛彈提供大量測試和型號初步完善的遠程飛彈,當然東風–4作為一型遠程飛彈也是當時我國戰略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飛彈的體積和重量要遠遠小於東風–5飛彈,它可以在國家大多數地區進行機動發射,大大的提高了生存能力。

東風–4A的射程為4700公里,覆蓋了亞洲全境和歐洲大部分,是一型有效威懾的遠程飛彈,它可以攜帶一枚百萬噸當量的氫彈頭,並且在後續的改進中升級為可攜帶5枚10萬噸級別的集束式氫彈頭,東風–4飛彈在1980年代除發動機是液體的,其它的子系統與當時的蘇聯遠程飛彈相比處於中等水平。

彈道飛彈是複雜的高科技武器,不但要在教室里學習理論知識,還必須要有實彈操縱,這樣這次才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隨著我國固體遠程/洲際導飛彈彈的開始研製,東風–4除進行戰備值班外還有教學的任務。它的一整套機動發射準備工作,對機動發射的固體飛彈有很高的借鑑和傳承意義。

總之,東風–4型號雖老但它目的狀態仍然可以做到隨時出擊,估計目前的服役數量還會有20枚左右(最多時也只有40枚),隨著東風–26的服役東風–4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但是它為守護國家安全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記載在戰略火箭軍的光榮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