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吸白粉(海洛因)的老毒鬼,他們平常最禁忌什麼,回答最多的答案里肯定有不喝酒一項,因為這是無數遊走在生死邊緣的吸毒人員用生命換回來的禁忌,而其中的原理跟「頭孢配酒,說走就走」差不多。
眾所周知,酒精其實也是一種合法的「毒品」,因為它跟毒品一樣能讓人上癮,以及對身體造成傷害,同樣也會帶來社會問題,之所以沒有像非法毒品一樣被禁止,是因為其的歷史太悠久了,久到在世界各國都成了一種文化。
當然也不是沒有國家嘗試過,例如以清教徒建國的山姆大叔(美國)曾在上世紀發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禁酒運動,甚至為此還專門修改憲法,規定在美國境內不得製作、銷售、運輸致醉類飲料,但最終的結果非但沒能消滅酒,反而催生了走私、腐敗,以及黑幫組織的迅速發展。
言歸正傳,為什麼會有毒品(頭孢)配酒,說走就走的言論,這是因為酒精作為一種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對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的抑制作用,減少特定細胞被活化並與相連的其他細胞溝通,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阻止大腦發出的一些指令,例如保持清醒。
眾所周知,酒喝多了就醉,然後陷入意識迷糊之中,任人如何叫喚都會沒反應,這就是因為大腦的部分神經細胞被抑制了。這種抑制在酒精較少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很大危害,然而一旦過量就抑制醉酒者的呼吸和心跳,最終導致死亡。
臨床手術中使用的麻醉鎮痛藥進入人體後的作用與酒精的相似,都是通過抑制大腦的部分神經細胞達到目的,如果使用劑量沒有掌握好一樣會導致患者呼吸、心跳抑制,因此在手術過程中還會專門配有一個麻醉醫師,時刻關注病人的麻醉狀況。
在某個劑量下,麻醉鎮痛藥與酒精單獨使用的時候並不會導致昏迷或呼吸抑制,但是兩者結合起來,就產生一個1+1>2的效果,彼此相互增加抑制作用,導致使用者過量中毒,出現呼吸抑制、心跳緩慢等致命問題。
到了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也會有毒品配酒,說走就走的說法,因為毒品其實也是藥品的一種,只是因為副作用太多,容易被濫用,才發展成為毒品。例如海洛因曾經就是麻醉鎮痛藥,與阿片類止痛藥物嗎啡、杜冷丁同根同源。
在單獨濫用海洛因、嗎啡等毒品的時候,本身就容易過量(一般發生在注射階段),因此大多數吸白粉(海洛因)的老毒鬼都很清楚,不但要很好地控制劑量(儘管到最後也會失控),而且絕對不能喝酒,這是要出人命的。
當然毒品配酒的危害,不僅僅會造成過量中毒,還有可能導致其他問題,例如血管僵化或急速擴張、血壓過高或過低等一系列問題,嚴重時候會導致血管爆裂,一樣會危及人的生命。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你前面舉的毒品例子都是傳統阿片類毒品中的海洛因、嗎啡,但我聽說吸完冰毒再喝酒可以散冰,且沒過量中毒導致的呼吸抑制風險。這話看上去好像有那麼點「道理」,實際上仔細想一想,就知道純屬無稽之談。
吸食冰毒之類的興奮劑之後,大腦就一直處於活躍之中,讓吸食者感覺體內有用不完的洪荒之力,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需要找事情來發泄和釋放,這個過程就是被吸毒人員稱為「散冰」。
冰毒是一種興奮劑,進入人體後,會不停地刺激大腦,讓其高度興奮,這本身是在傷害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此時再給灌下具有鎮靜麻醉性的酒精,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就好像一會處於炙熱難耐的夏天,一會又處於冰凍三尺的冬天,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很容易就當機。
還有一些冰毒吸食者認為通過喝酒排尿的方式,加快新陳代謝排出體內的毒素,這其實也是非常扯淡的念頭,因為酒精的代謝率是恆定的,喝的再多也只會積聚在血液及身體各組織,等著慢慢代謝。這期間反而加肝臟、腎臟的分離、消化負擔,造成它們的傷害。
吸毒除了禁忌喝酒,其實還禁忌與其他摧眠、安定、鎮痛、鎮靜類藥物混合使用,導致的後果同樣是容易導致過量中毒,引起呼吸中樞抑制而死亡。最主要的,這種多藥濫用導致的病症,就算及時送去了醫院,也會因為診斷困難,難以搶救成功。
同樣的禁忌也適應於酗酒者,酒精與任何具有摧眠、安定、鎮痛、鎮靜作用的藥物都非常危險,例如嗎啡、杜冷丁、鹽酸二氫埃托啡、丁丙諾啡等阿片類藥物;苯巴比妥、安定、安眠酮、安必恩等巴比妥類催眠藥。
另外,一些非摧眠、安定、鎮痛、鎮靜類藥物配酒也有很大的風險,例如頭孢,也是說走就走。其餘的還有阿司匹林、泰諾、布洛芬混合酒精使用,不是傷胃就是傷肝臟,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在開完藥,一定會叮囑要禁酒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NEJwnABjYh_GJGVSo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