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宴會、酒局還是普通的小酒會,人們喝酒時總喜歡舉杯相碰,這早已成為了人們在喝酒時的常識。But,今天小編要提醒,葡萄酒喝酒碰杯要碰杯肚。切記!碰杯碰杯肚,老土碰杯口!
用杯肚而不是杯口相碰杯
和白酒杯不同,高腳杯在碰杯時需要用杯肚相觸碰。杯口處是杯子最輕薄的位置,如果用杯口碰杯,很容易將酒杯碰碎。而杯肚則是酒杯中最堅硬的部分,拿自己的杯肚碰他人的杯肚,不僅能碰出很好聽的聲音,也避免了杯子破裂的尷尬。
那麼,喝葡萄酒時碰杯,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呢?
1. 酒不要倒的太滿
與啤酒和白酒不同,喝葡萄酒更多的給人以優雅的感覺。每次少倒一點酒,慢慢的小酌,利於醒酒,也是優雅的體現。而若是將酒倒的太滿,不僅視覺上不美觀,在碰杯時還容易將酒灑出來,會將喝葡萄酒的意境大打折扣。一般來說,酒液倒至葡萄酒杯肚最寬處即可,如果使用的香檳杯,倒至3/4處最為合適。
2. 動作要輕
用高腳杯碰杯時不需使用太大的力氣,輕輕一碰便能產生清脆的聲音。因此,在碰杯時最好掌握力度,動作一定要輕柔,這也符合喝葡萄酒時優雅的意境。
3. 最好不要乾杯
在碰杯後,很多人都習慣「感情深,一口悶」,表達對他人的尊敬。但在西方文化里,並沒有這樣的說法,喝多喝少純屬自己的意願。
葡萄酒作為一種需要細細品味的飲品,如果一味的乾杯,很難感受到葡萄酒複雜的風味,白白浪費了一瓶好酒。當然,如果宴會上的其它人都堅持乾杯,在酒量允許的情況下,照顧大家的情緒更重要。
關於碰杯習俗的由來,有兩個最為流行的謬傳解釋:
- 在中世紀,歐洲人比較迷信,認為妖魔鬼怪經常在熱鬧的場合作怪,引人犯罪,而各種酒局宴會正是妖魔鬼怪最喜歡的場合。不過,鬼怪們也有弱點,清脆響亮的碰杯聲便能嚇跑它們,這樣,喝酒碰杯的習俗也就流傳開了。
- 古時候,歐洲人總喜歡在酒中下毒來毒死仇敵。為了確保杯中酒的安全,人們在喝酒前會用自己的酒杯去撞擊主人的酒杯,這樣杯中的少量酒液便會濺入對方的酒杯中。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能安心的喝下杯中酒。
但實際上,這兩種解釋都是謬傳。英語裡祝酒(Toast)一詞,來源於共飲一杯酒的習慣。在古時候的英國,客人們都需要輪流傳遞飲用同一杯酒,以表對主人的敬意。等到酒杯傳遞到主人那裡時,杯中僅剩最後一點酒和用來配酒的麵包了。因此,麵包toast也漸漸延伸出「祝酒」的意思。
到了近代,共飲一杯酒的習俗漸漸被淘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酒杯,取而代之則是將酒杯一同舉起,以示慶賀。而「碰杯」這一行為被加入到祝酒儀式中來,也有好幾個理由:
1. 滿足感官體驗
在碰杯還沒被發明之前,敬酒的儀式包含了視覺、味覺、嗅覺、觸覺這四種感官,唯獨少了聽覺。碰杯的聲音剛好能將缺失的聽覺補上,使祝酒時的感官體驗變得更加完美。
2. 表達對酒杯的欣賞
與其餘杯子不同,喝葡萄酒使用的高腳杯是一種藝術,人們開始欣賞敲擊高腳杯時發出的美妙的聲音。越是悅耳的碰杯聲,表明酒杯越精緻,「碰杯」也被當成是對酒杯的一種欣賞與肯定。
3. 增強了儀式感和參與感
一個人喝酒是不會想要碰杯的,只有與他人共享葡萄酒時,才會有碰杯的念頭。而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這個動作不僅頗具儀式感,更增加了人們在團隊中的參與感。
4. 活躍氣氛
現代生活中,有很多「低頭一族」,即便是在聚會中,也經常會抱著手機不放手。而敬酒、碰杯的舉動總能讓人們放下手中的手機,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聚會上,不僅能給人們增添許多交流的機會,也是增進感情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5. 象徵團結
碰杯是團體性動作,當酒杯緊緊觸碰在一起時,象徵著喝酒的人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對於酒本身而言,碰杯這一動作將已經分散的酒液又重新聚在一起,也有團圓的意思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