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史上,太監走上政治前台的情況不勝枚舉。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文官集團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
首先,太監要專權,必須是在中央集權加強時期。其次,是當太監在關鍵時刻幫助皇帝奪取或鞏固皇位立了大功時,太監便以功獲寵,以寵掌權。再次,就出現太監專權的某一朝代來說,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後期,當皇帝感到權臣或地方勢力日漸膨脹,皇權受到威脅時,便利用內朝太監來分割外朝相權,或控制地方勢力,太監逐步操縱軍政大權,最終,形成了專權局面。
論及太監釀禍最慘烈的王朝,當屬明朝。從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就已經意識到了太監的危險,高瞻遠矚的朱元璋只允許太監為皇室成員當牛做馬,端茶倒水,連檔案文書都不讓太監染指。
正所謂「古時此輩所治,止於酒漿醯醢、司服守祧數事」,朱元璋就像是工作狂一樣,凡事親力親為,不讓太監有一丁點接觸到朝政的機會。所以,在洪武一朝,太監除了每天伺候主子之外,連看一眼奏章的機會都沒有,就算有,也沒人敢挑戰朱元璋定下的禁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太監敢碰奏章,那就不是挖眼睛剁手那麼簡單了,直接掉腦袋。
明初的太監官階非常低,且沒有資格進入外廷,他們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朱元璋提出的禁令,不得與外臣進行溝通,不得妄論朝政。朱元璋將太監不得干政的禁令寫在一塊鐵匾上,擺在宮門之外,出入宮廷的太監只要看到那塊鐵匾,就得摸摸自己的脖子。在這種高壓態勢下,太監連書都不能讀,因為太監讀書會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封建王朝中,尤其是程朱理學崛起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普及萬民,莫非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也受到禮教的啟發,覺得「讀書越多越反動」?就算朱元璋沒這種思想認識,他也能從歷朝歷代的權宦身上找到影子,絕大多數禍亂朝政的傢伙,都是腦力過人的文化人,朱元璋有必要防備。因此,朱元璋在挑選太監時,「從娃娃抓起」,將未受啟蒙的文盲小孩兒抓來皇宮,讓他們為皇室服務。
沒有讀書的底子,也沒有讀書的機會,明初太監那點有可能滋長的反動苗頭被朱元璋徹底掐死。不過,到洪武朝後期,朱元璋對堆得山高的奏章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他不得不放鬆禁令,讓太監們幫忙整理文書。我們知道,整理文書需要一點文化基礎,起碼要讓太監們看得懂卷宗的名字和編號吧?現實就是這樣,朱元璋也沒了轍,只能允許太監們讀書識字,但仍不准太監們跨越底線——參政。
朱元璋千防萬防,就是沒想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在後人手中付諸東流。
朱棣以後的太監們,不但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搞小動作,他們的魔爪還伸出宮門之外,遍布大江南北。偏偏朱元璋以後的皇帝沒有老祖宗的思想覺悟,一而再再而三地擴編太監隊伍,致使明朝在編太監數量突破了此前王朝的紀錄,多達數萬人。「奄宦之禍,歷漢、唐、宋相尋無已,然未若明之為烈也。」明朝太監不但人數眾多,還摘取了歷代宦官釀禍之冠,開創了一個由太監把持江山社稷的巔峰時代。
永樂時期,太監們終於翻了身。先皇朱元璋不是不讓太監碰書本嗎?現在我們手裡掐著內廷大權,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好好讀。太監們向朱棣申請於內廷建「太監學校」,還對學校中老師的專業性提出要求。朱棣為太監們請的都是些臨時性的教師,到了朱瞻基上位後,每個在「太監學校」中當值的老師都是翰林院的官員。難道真的是「權力越多越反動嗎」?
某屆「太監學校」畢業生王振,為了把持朝政,竟公然毀掉了朱元璋留下的鐵匾,還奪走了皇帝的決策權。王振「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一時間風光無兩。一個王振倒下去,一個魏忠賢站起來。魏忠賢把持朝政的能力似乎比王振更強,能被皇帝封為「九千歲」的除了後宮正位之外,古往今來只有魏忠賢這麼一號了。魏忠賢營造的恐怖,史料罄竹難書。
不過,魏忠賢肚子裡倒沒有墨水,「讀書越多越反動」這句話在他身上並不適用。從這個例子看來,讀不讀書跟亂不亂政的關係不大。
那麼,明朝太監究竟為何能掀起風浪呢?
筆者認為:根源還在於一個「權」字上。最早的太監只能給皇帝端屎端尿,到了後來逐漸被賦予了整理文書的權力。就像滾雪球一樣,從文書工作開始,又有了秉筆的「文治權」、監軍的「武功權」、東西兩廠監視百官的「吏治權」、收稅的「財政權」,軍國大政逐漸落到太監頭上,手裡有這麼多權柄的太監自然會愈發「反動」。所以,明朝太監純屬「權力越多越反動」,與讀不讀書沒有半點關係。
太監又多是統治階級中最腐朽、最反動的代表,其專權則極易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進而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最終,導致舊王朝覆亡。可以說,太監專權主要依附於封建專制制度產生、發展,從而又加速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腐敗和王朝的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明史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