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棵百年老柳樹,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短短4句語短情長

2019-10-12     慶余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古典詩歌中有很多是藉助於描繪大自然中的景物,來抒發內心的情愫,也就是觸景生情。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觸景生情的佳作《勤政樓西老柳》。

勤政樓在長安興慶宮西南,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重修。白居易的這首詩,便寫於重修勤政樓的第三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當時白居易已五十一歲,處於垂暮之年。而勤政樓西的那一棵柳樹,從開元到長慶,也有百年上下,已是半朽之樹。

白居易正是面對這樣的一棵百年老柳樹,以垂暮之年對半朽之樹,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雖然只有短短4句,卻語短情長的五言絕句。在這首小詩中,白居易不僅用優美的畫筆描繪出了老柳的多情風姿,還用純粹的史筆將百年歷史變遷、自然變化和人世滄桑傳達了出來,讀後令人感慨至深。

《勤政樓西老柳》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株柳,長慶二年春。

首先,這首詩的前兩句「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白居易賦予了老柳與人一樣的多情。「半朽」,既說明了這棵老柳的枝幹已經半枯,也可指白居易自己的「半朽」。同樣人面對老柳時會產生的「多情」,老柳也應如此。即在白居易眼中,物情本同人情。此類表現手法,經典的還有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所以不難想像,白居易對樹傷情,樹也會多情到擺弄它那長條,想要挽留住立馬停留的詩人。這也是詩歌中常說的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半朽」和「多情」、「樹」和「人」,歸根結底還是白居易的自我寫照。寥寥十字,它其實蘊含了白居易一生的悲歡離合,是他深感人世滄桑的體現。故這兩句詩情景交融,韻味悠長。

然後,詩的後兩句「開元一株柳,長慶二年春」,意思是說,開元年間栽種的一個棵柳樹,如今已是長慶二年的春天。正是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得知這顆柳樹的年齡,以及詩人自己的年齡。乍一看,這兩句詩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它實際上是以史筆,通過老柳樹生長的百年,來概括百年歷史的變遷、自然的變化,包括白居易自己五十一年來的身世之感。

由此可見,白居易這首詩雖然只有20字,但是它卻有大手筆,蘊含了撼人的藝術力量。正如清人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說:語似率易,而「開元」、「長慶」四字中,寓無限俯仰悲感。它就像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面對那些文物古蹟的時候,會產生的種種感受。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無疑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簡括的筆觸,白居易便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語短情長,意境蒼茫,讀後令人感慨至深。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IG6xW0BMH2_cNUg8a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