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養】東北的地名起得也太隨便了吧,青島市政府北遷的機率分析

2023-01-13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素養】東北的地名起得也太隨便了吧,青島市政府北遷的機率分析

東北的地名就和東北的語言一樣,充滿了隨意性和幽默感。

大的地名一般還能保持威嚴,在小地方的命名上,就處處顯出不同了。

為了充分感受東北,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別處。

中原,河南,下面這幅圖是河南某地的地名,地名起得都很規整,某家村某家村某家村... ...

有種自古以來的感覺。

再比如,浙江地名都特別詩情畫意:仙居、龍游、蘭溪、留下、畫溪、澤國、雁盪、玉環、麗水、縉雲、夏履、玲瓏、瞻岐、霞浦、桐琴、磐安、瑤琳、澤雅、墨林、甘霖、梅渚、以及碧蓮……

相比之下我大東北的地名:葫蘆島、鐵嶺、大窪、蘇家屯、瓦房店、佟二堡、燒鍋、老邊、平房、蛤蟆塘、大崗子……

聽著挺實在,接地氣。

在東北,土味地名的密集度,簡直和大豆高粱一樣漫山遍野。

東北荒野廣袤,以前居民很少,主要的移民有兩批:

一批是清末到民國時候闖關東的潮流,

另一批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墾北大荒的潮流;

這兩批人都開發並且命名了一大堆新的村子。

他們面對著廣袤的土地,時間緊任務重, 起名字自然十分簡單粗暴。

比如相當常見的地標類。

走到哪裡看有個地標,好咧就用這個了!

例如:三棵樹、大楊樹、西灣子、東溝子,或者石槽子村。

簡直可以想見村口有棵大楊樹,大漢們排成一排坐在下面,摳腳乘涼的美妙情景呢!

你覺得地標類的命名法則很隨意?不,還有更隨意的... ...

到了東北,各種坨子一下子就把方言氣息烘托出來了;

接著逛地圖,你會發現坨子在遼東沿海一帶的出現頻率很高啊。

一個孤獨的元寶坨子:

就算在清新的小鹿島上,也是各種坨子,還有一處坨子大概是因為長得不完整,叫半拉坨子

從青魚坨子、豆腐坨不難看出,東北好像不介意以瓜果蔬菜肉禽蛋奶給大地命名。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的。

楊樹溝只是常規操作:

葡萄溝:

小櫻桃溝,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定是「小」櫻桃:

葫蘆地:

西葫蘆泡

韭菜坨子:

韭菜在東北的地圖上不止出現了一次,畢竟是餃子神器:

動物也可以拿來用,狍子圈:

牛心坨鎮:

瀋陽老瓜寨:

耗子島和它的朋友們:

小耗子島向西就是大耗子島,再向西就是著名的獐子島。

獐子島上還有一塊地方叫鴨子拉屎

也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會不會說「媽我去趟鴨子拉屎」:

這些地名的起名規律十分天然。

大概是這個島上有獐子,就叫獐子島;那個島上有韭菜,所以叫韭菜坨。

跟隨自然的節奏嘛,很好理解。

但至於下面這個燒鍋水庫燒鍋河... ...

可能是這裡有了燒鍋之後才想起來要給這裡起個名字吧…

在東北,另一類相當常見的地名,就是以某個地方聚居的主要姓氏為主。

比如劉家窩棚、石家窩棚,或者也有遍布中華大地的,張家村,李家村,邢家村,趙家村之類的。

一般「村」要比「窩棚」居住的人口多 點。

還有一些地名是華北移民帶過去的,比如「張家店」、「韓家店」也是村鎮經常有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墾北大荒開發東北的熱潮一起來,

很多來到東北的新移民,給這片黑土地上帶來了很多,一看就是生在紅旗下長在陽光里的名字。

比如這個東方紅到太陽升的車票,是不是充滿了勝利與向上的氣息

這兩個地名確實是存在的,東方紅在黑龍江東部:

在黑龍江西邊的太陽升:

在東北的其他地方,也可以連片紅又專:

另一個著名的名字就是大慶。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的前夕,地質學家們在松遼盆地發現了一個油田。

當時黑龍江省的領導為了給國慶獻禮,就直接管這個地方叫作「大慶鎮」了。

油田也自然跟著叫作大慶油田。

建設兵團開展石油大會戰

東北這個地方吧,瀕臨邊境,民族眾多,又一度被日本占領,

所以很多魔幻到你無法理解的地名。

它很可能是滿語,日語,俄語,或者不知道啥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翻譯。

比如「廠漢此老」、「毫賴」、「八楞什拉」;還有個地方叫「倭肯鎮」,卻跟日本人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倭肯」滿語柳條的意思,可能這裡柳樹比較多?

再比如大興安嶺裡面有個著名的地方叫「加格達奇」,就是鄂倫春語「樟子松生長的地方」。

黑龍江的城市「齊齊哈爾」,則是達斡爾語,「邊疆」或者「天然牧場」的意思。

總之這類魔幻地名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不明白。

在東北,還有一類地名,也具有著謎之魅力。

明明都是漢字,明明都認識,但是這個地名真的是你猜的意思嗎?

比如,黑龍江省有個富裕縣,

一拍大腿,這名字多好!大家一起發財!

當地人給你翻個白眼,我們縣的名字來自「富裕爾河」,又叫「烏裕爾河」,是滿語低洼地的意思。

再來猜?蘭縣。

哎呀媽呀木蘭花!不對!

木蘭是蒙古語「禿山」的意思,山上既沒有木蘭花也沒有花木蘭。

喜慶的東北人還特別喜歡在地名中使用「大」字。

「大」字在東北話里是一種生活氣息很濃郁的副詞,比如說劉大腦袋,謝大腳,等等。

在地名上,也可以使用。

劉大水庫,可能這個水庫真的很大吧。

大也可以放在文首:

或者還有像這種不知道怎麼回事也很大的地名:

總之呢,我大東北的地名,除了中華土味, 還有多民族聚居的融合味道。

歡迎大家來東北玩耍。

另外,附上深度君君見過最令人目瞪狗呆的地名,遼寧省境內的——狗河大橋!

狗河原名高兒河,因為諧音就變成了狗河

總結下來,東北地名的特點就是直接!

非常的直接,有啥說話,絕不磨嘰。

最近借著市南區政府有望西遷中山路的熱度,不少朋友腦海中又浮現出青島城市發展的終極疑問——那就是市政府會不會北遷?何時會北遷?

其實對市南區政府搬到中山路,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畢竟市南區有個最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缺乏發展空間,其實三十年前的市政府東遷,也正是為拉開城市框架,解決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城市的發展史本質上就是城市的擴張史,所以市南連發展空間都沒有,又談何發展?再如何折騰,其實也不解決根本問題。

一、青島城市發展的終極疑問

為何會有這麼多人熱衷於政府搬遷的話題,以至於最近我寫的完全不相干的文章下面都有留言在問。

這裡還是要先來說明下市政府搬遷的重要意義, 市政府搬遷是什麼,那是權力中心的轉移,不單單是辦事機構,更重要的是圍繞在權力中心周邊的龐大資源。

在中國你可以發現幾乎任何城市 權力中心的房價都是最高的,其次是 金融中心,再次就是 科技中心

比如現在當紅的嶗山,緊鄰市南東部市政府,金家嶺金融中心在握,張村河又在全力升級打造科技中心,房價不漲都不行。

實際上,嶗山就是市南的借腹生子,是市南的延續和新生,或者說嶗山就是新市南。

為何嶗山沙子口鄉鎮級的發展水平就能坐擁億級豪宅,城中村張村河剛剛拆遷千萬級豪宅就能熱銷,本質上都是在享受三十年前市政府東遷紅利的持續釋放。

那麼為何會是北遷?會是紅島?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不說紅島膠州灣底、青島城市幾何中心的區位。

單說紅島長期被凍結的發展狀態就非常令人疑惑,幾乎在所有表述中包括昨天規劃局的問政,官方都會告訴你: 紅島是青島歷版總規預留的重要城鎮發展戰略儲備空間。

留白才是最具想像力的,但問題是紅島的發展的如此不堪,或者可以說壓根沒發展,但紅島的定位卻一直很高。

比如最近出爐的青島中心城區範圍,很多人還在疑問紅島居然也算青島中心城區,但是實際上你去翻看青島此前重要的規劃。

紅島從來都是青島中心城區,還是中心城區的中心,從本質上來說,同屬青島中心城區,那麼無論是紅島或者周邊,和東岸城區或者西岸城區的最終發展高度應該是相似水平的。

只不過,紅島及其周邊被戰略預留啦,預留到啥時候呢?自然是青島城鎮化的最後階段,從此前所有的規劃來看,青島的城市發展都是規劃到2035年,如果結合青島城市化的趨勢來看,青島城市化的終章差不多也就是2035年。

那麼最後的十年,紅島還會被戰略預留嗎?會不會天降大任,完成青島城市化收官的最後重任?這裡我們就要來關注青島的三年城市更新。

二、三年城市更新和市政府北遷

很多朋友可能看不懂標題,青島三年城市更新和市政府北遷有何關係,為何要搞在一起,邏輯其實極度簡單,因為他們是先後的關係。

首先你要明白三年城市更新的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把青島中心城區範圍內,特別是東岸城區還沒有利用的邊邊角角,充分的利用起來。

早在青島城市更新幾乎出爐後,我就不斷說大家以後買房只能去這些地方買,這就是未來三年的買房地圖。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邏輯很簡單,城市更新哪裡,哪裡才有土地,哪裡有土地,哪裡才有樓盤,所以你看,最近比較熱門的片區和樓盤,比如 世園板塊的和達和山和世園金茂府、張村河板塊的魯信友鄰花園以及海信華潤的新盤,都是因城市更新出現的。

其實城市更新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三年城市更新後的局面,那就是中心城區範圍內,除紅島及其周邊,基本上都將相對甚至絕對飽和。

但問題是,三年後青島的城市化還會繼續,人口仍舊將增加,城市向哪擴張呢?如果還是擠在這些地方,那麼高房價、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勢必將拖累青島的城市競爭力。

屆時作為青島中心城區留白的紅島及其周邊(包括紅島街道、河套街道、高新區西部、上馬街道等)拆遷將基本完成,幾乎是白紙狀態,我想只要不是瞎子都會注意到這裡。

當然這裡其實有個不確定性,那就是青島城市化的速度或者說人口增長的速度,如果人口不再增長,其實城市化也就停滯,即便是留白也用不上了。

但是這個不確定性又相對確定,畢竟青島坐擁億萬人口的山東作為腹地,干到一千二三百萬的人口還是問題不大,參照此前青島的人口規劃,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也就意味著青島每年十多萬人口的增長持續十年以上,還是很有希望的。

其實不管是紅島還是麥島或者石老人,在沒有開發區前大家都是看不上的,不過小孩子才看喜歡與否,成年人只看利益,誰的利益,當然是青島整體發展的利益。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很簡單的帳,不說別的,單算市政府北遷帶來的土地價值重估,本來賣3000的樓麵價,賣到5000甚至6000問題不大,畢竟紅島及其周邊未開發的土地是海量的, 面對這種千億級的紅利,我想無論是誰多少都會心動的。

事實上如果青島整體利益的角度上考慮,你也就能夠想明白為何此前四五年紅島諸多市級大配套落地,但是最終那腳始終沒邁出去。

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市區還有眾多土地沒開發,不少城中村沒改造,貿然搬遷的結果只會帶來市區未開發土地的跌價損失,拆遷也很難平衡成本,虧的錢可能遠比紅島及其周邊土地升值的錢多。

說白了就是當時時機不到,虧錢的買賣,當然要緩緩。但是如果在三年城市更新後都開發完了呢,特別是城中村也拆完,給大家完美的交代了。

那麼市政府北遷帶動土地升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就會成為一本萬利絕對划算的買賣。

當然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不搬市政府,面對中心城區僅有大面積連片未開發片區, 大機率也會出台類似三年城市更新的北岸集中開發計劃,將紅島及其周邊作為青島城市化最後十年發展的重中之重,完成環膠州灣主城區的最後拼圖。

所以結論就是:完成青島三年城市更新後,市政府北遷紅島的機率仍舊是存在的,青島整體發展的越好,人口吸引力越強,城市規模擴展速度越快,市政府搬遷紅島的機率就越大。即便最終不以市政府搬遷這種形式帶動,也會有平替的方案。

不過最終會如何呢?我們可能還要等兩年才知道...

綜合自吃瓜星球、青島新樓事等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919be120f24f811652d5c1ef8734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