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冉 編輯|欣欣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如父如子》,主要講兩個家庭抱錯了孩子,撫養到上小學時得知了真相,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這部影片,教了很多為人父母的道理。
1.別做控制型父母
影片中,兩個家庭的生活條件非常不同,而且兩個父親的教育方式也是截然相反的。
慶多的爸爸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長,這種類型的家長普遍觀點是: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話,就應該成為父母希望成為的樣子。
慶多一家很有錢,慶多的爸爸良多是世俗眼裡的標準精英,在一流的公司上班,拿著不菲的收入,家住在市中心。
良多非常優秀,他要求兒子和他一樣優秀,於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慶多的要求都非常嚴格,然而,習慣被控制的孩子,通常會失去自我。
影片中,當媽媽告訴慶多不用勉強學習鋼琴時,慶多堅持要繼續學,原因是:「但是爸爸誇我了啊。」
此時慶多對於學習,完全是出於對父親的權威,而並非自己的興趣,在慶多小小的心靈里,我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希望我這麼做。
影片中段,當兩個家庭換回孩子後,良多面對親生兒子琉晴時,也是百般糾正他身上的各種「壞習慣」。
琉晴到良多家吃的第一頓晚餐是牛肉火鍋,這對於以前生活貧窮的琉晴是非常興奮的時刻,此時,良多過來讓他停止吃火鍋,開始糾正拿筷子的姿勢。
當良多要求琉晴叫自己爸爸時,琉晴反覆的問:為什麼?
良多只是反覆的回答:不為什麼。
琉晴的爸爸雄大是個情感引導型家長,他能讓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並且了解並尊重孩子。
雄大對孩子各種情感都能予以接受並支持,當琉晴因為想家而從親生父母身邊偷跑回來時,他進行安撫並且陪伴玩耍,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因為雄大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做個情感引導型家長,嘗試著多去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情感需求,不要總是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我、身心健全的人。
2.建立親密關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影片中,良多平時工作很忙,陪伴孩子時間非常少。在影片開頭,夫妻倆陪慶多參加入學考試,之後良多直接回公司上班了,一直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影片中段也有段很心酸的畫面,慶多的單眼相機里,都是良多睡覺時的照片,說明在慶多的生活中,只能看到爸爸睡覺時的樣子,而和爸爸的相處時間,只有晚上爸爸睡著後。
而琉晴一家住鄉下,雖然雄大不像良多那麼「精英」,只是經營著一家雜貨鋪,但是他有大把的時間陪孩子玩耍。
雄大會親自給孩子們修玩具,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問題,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這樣可以和孩子共同玩耍,參與到孩子遊戲中。
當兩家人見面時,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雄大也參與其中,玩兒的不亦樂乎,對於孩子而言,雄大才是他們最好的玩具。
慶多去雄大家沒住多久,就建立了很深的親密關係。課堂上老師教做的花朵,慶多都要送給雄大,這讓養育他六年的良多很是嫉妒,但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父母就是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感情才會越來越深。
3.教會孩子:長輩的話不全是對的,要學會自己思考
當良多得知慶多並非親生時,本身很矛盾,既想換回琉晴,又放不下慶多,良多爸爸此時說:「人和馬一樣,血緣很重要。今後這孩子(琉晴)會越來越像你的,慶多則相反,會越來越像對方父母。」
這番話讓良多下了決定,放棄親情,放棄慶多,換回琉晴。這個決定日後讓他非常後悔,如果當初多用心想想,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妻子最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孩子最希望留在誰身邊,就不會隨了自己父親的話,做出錯誤的決定。
人要學會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孩子來說最為重要。大人說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大人只是比孩子多活了幾年而已。
4.接受孩子的不成功,用成長型思維看待每一個人
當慶多的養父良多得知真相後,說的第一句話:果然還是這樣嗎。
慶多乖巧聽話,但是並沒有變成良多理想中的優秀兒子,從這一句話,就能感受到良多一直不能接受自己兒子這六年來的不優秀。
但事實上,人都是會成長的,沒有人會一直失敗,也沒有人會一直成功。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受基因影響非常小,並且是不斷變化的。
首先,父母要成為擁有這種思維的人,能將人生中的挫折轉變為未來的成功。並接受孩子現在的不成功,用成長型思維陪伴孩子成長,慢慢的培養孩子能夠主動挑戰困難的能力。
5.親情關係遠大於血緣關係
兩個家庭在得知抱錯孩子後,最初選擇了換回孩子,後來又非常後悔,最後兩家決定再次換回孩子,並且兩家人變成了一家人。
這個結局非常好,在血緣關係面前,雙方父母都選擇了親情,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糾結的。但反觀兩個孩子,從始至終,都希望跟隨養育自己長大的一方。
孩子,是懂養育之恩的。親情,是靠一點一滴積累的,和血緣無關。
總結:
小孩子天生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而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的自己的缺點。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陪伴他們成長,才是作為父母獨一無二的工作。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就請多花時間陪陪他們,並且成為一位情感引導型家長,教會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用成長型思維看待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H1mHABjYh_GJGVly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