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如果碰了這六大「底線」,再累也教不好

2020-02-09     長脖子媽咪

教育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如果家長不小心觸碰了孩子這六大「底線」,再累也教不好他們。一起來看看吧。

底線一:在別人面前揭孩子「毛病」。

一些有「丟人的毛病」的孩子往往對尿床等「問題」非常敏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缺陷會讓他們在同齡人面前「丟臉」。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老師,都不應該在同伴面前提起這件事,更不要嘲笑或挖苦。

底線二:提及孩子某些心理疾患。

兒童對所患或曾經患過的心理疾病更為敏感,如孤獨症、抑鬱症、多動症等。如果成年人經常談論,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即使疾病已經治癒,經常在孩子面前提起它也是「暴露」,這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線三:提及孩子曾經的過失。

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過去的錯誤」也會讓一些孩子長期困擾。只要有人提起那些,他們就會遭受「被揭發」的痛苦。這些「過去的錯誤」可能包括:一場比賽中得了最後一名,一場表演砸了鍋,一次郊遊出了洋相,甚至在小時候愛哭等等。

底線四:提及孩子被體罰的經歷。

挨打、挨罵、受罰站著等體罰,往往是孩子們永遠不會忘記的痛苦經歷,因為不僅血肉受苦,心靈上也可能受創。儘管孩子目前很少受到體罰,但在別人面前被頻繁提及過去的「羞辱史」,仍會讓他陷入極度尷尬的境地。

如扁平足、色盲、身材矮小、超重、瘦小、眼睛小、臉色難看等生理或生理缺陷,如果大人不時提起,也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即使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出生時的瘦骨嶙峋或者長相難看的「小老頭」,也會讓孩子們不開心。

底線五::動用孩子保存的「私房錢」。

雖然孩子不愛錢,也不知道如何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把孩子攢下的「私房錢」「算帳」,甚至當成自己的錢,孩子會覺得自己的隱私不受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外國普遍認為,要尊重和保護兒童的「隱私」,實質上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必須經過大腦的「過濾」。不要在不經意間公然「暴露」孩子的「隱私」,使孩子的自尊心大打折扣,這對他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7ZGK3AB3uTiws8KXR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