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群體,久居廟堂之上,說出來的話、拋出來的觀點常常陽春白雪,顯得別具一格。
不接地氣也就罷了,但如果言論過於雷人,就不能怪大家先吐槽而後快了。
最近網上有一段視頻,是經濟學家陳浩參加某節目的其中一段。他的一番話被網友戲稱為「直接就給我開除國籍了。」
怎麼回事?
經濟學家:中國人沒那麼窮,誰家沒個50萬呢
陳浩在節目中表示,「誰家沒個50萬呢?中國人沒那麼窮。咱們中國的股票投資者,有幾個人沒有50萬?」
他稱自己做過測算,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沒有」。「整個市場,總倉位在10萬以下的,真正的小散戶總占比也就10%,是個零頭。」
「所謂以保護散戶的名義,比如咱們XX老師啊,各家教授啊,高舉散戶的大旗,其實他們心裡都明白。中國人現在平均家庭資產300萬,都是合格的投資者,哪有散戶啊。」
A股個人投資者:50萬資金以下占比超九成
陳浩的這番觀點,被大部分人批評為是又一個「何不食肉糜」的經濟學家,是脫離群眾太久的表現。
還有人反問,「專家不知道中國超六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另有大部分網友戲稱,這是「直接把我開除國籍了。」
今年2月25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證券市場投資者數量突破2億大關。
那麼A股個人投資者的資金結構如何?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數據,A股自然人投資者數中,活躍帳戶數約為5000萬左右,其中資產在1萬以下占比約為23%,1-10萬占比約為48%,10-50萬占比22%,50萬以上的投資者僅不到7%。
經濟學家不應損害弱勢群體的利益,挑戰民眾的常識
經濟學本是「經世濟民之學」,需要研究實際問題,精心鑽研,甚至要板凳一坐十年冷。可媒體無與倫比的影響力給了一些人機會,熱衷於在台上發言、閃光燈下講話,醉心於拋出「雷人」觀點吸引眼球,搶占媒體版面,正因為如此,他們也被民眾稱為「明星經濟學家」。
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專家發表了一些奇葩建議,被年輕人建議不要給建議;經濟學家們幾乎一邊倒地不食人間煙火,被吐槽不接地氣。
如林采宜稱「花錢是最好的愛國方式,把錢花光,為國爭光」、「油價上漲對老百姓沒影響。」
經濟學家王福重:「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農民不要用收割機割麥,會污染環境。」
經濟學家樊綱:「中國的房地產沒有泡沫,為什麼呢?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每年上漲1%左右,可是居民收入漲幅高達6%左右」。
經濟學家管清友:「年輕人不要在通勤上花過多時間。長時間通勤的要害在於把時間浪費在路上。與其花2小時上班,不如在公司附近租住,把時間用來投資自己、充實自己。」
經濟學家宋清輝:「中國人太閒了,假期應該減半!」
光明日報早在2009年就發表過評論性文章,稱經濟學家語出「雷人」弱化其公信力。此前有一項調查結果就顯示,專家學者在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低至14%。這一冰冷的數字啟人深思。經濟學研究者當然有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但這些觀點不能凌空蹈虛,與現實嚴重相悖;經濟學研究者也可以不為老百姓說話,但不能損害弱勢群體的利益,挑戰民眾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