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的網紅,都被江西人拿捏著

2023-07-05     視覺志

原標題:你愛的網紅,都被江西人拿捏著

提到資溪,可能很多人會一臉懵,這是個地名?在哪裡?為什麼要說起它?

但是我如果說,這個毫不起眼的小縣城裡出了4000多戶百萬富翁,100多戶千萬富翁,還有20多戶億萬富翁,你是不是會眼前一亮?

如果你還覺得和自己沒有關聯,那你肯定知道肉鬆小貝、見過網紅點心鮑師傅門口排起的長隊。

這個江西省撫州市最小的縣,常住人口不到十三萬,卻走出了4萬人的麵包軍團,開出了8000多家門店,遍布全國1000多個城鎮,統治網紅糕點屆。

鮑師傅、瀘溪河、麥香人家、詹記、京都、亞細亞這些糕點界「網紅」,都和資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你可以沒去過、甚至都不知道資溪,但是你一定吃過資溪人做的麵包!

很早以前,資溪和麵包,原本沒有什麼關聯。

資溪多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7.7%,全縣沒種過一粒麥子,沒有一家麵粉廠。

不光沒有原材料,交通也是大問題。那時的資溪交通也不方便。火車轉汽車,在撫吉高速上向東開一個半小時,到達武夷山脈的西麓,才能看到資溪縣城。

更重要的是彼時的資溪人根本沒有消費麵包的習慣。如此不占天時、不享地利,卻在多年以後幾乎承包了全國人民的下午茶,讓人心甘情願排隊買糕點。資溪是如何成為麵包之鄉的?

一切都要從40年前的一個退伍軍人說起。

1987年,福建龍海縣一家麵包店裡,一個小伙子一直纏著店裡的老闆想拜師學藝。

這個小伙子叫張協旺,當時他在福建的一個消防隊做後勤採買,一來二去和麵包店老闆熟悉了,在了解到做麵包成本低利潤大時,他很想學這門手藝。

麵包店老闆勉強同意收他為徒,但是他和張協旺約法三章,可以自己學,不可以再收徒弟,也不能在福建當地開店。

在80年代,做麵包還是一種稀缺的技能。大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勢。

復員後,張協旺回到自己的老家江西資溪,一心想開一個麵包店。

據說,當時的張協旺手頭只有300元復員費,他又硬著頭皮從沒過門兒的媳婦家借了2000元,然後又在農村信用社貸款了4000元。

拿著不到1萬元錢,張協旺把他的第一家麵包店開在了資溪隔壁的鷹潭,那裡有鷹廈鐵路,交通方便,城市也相對繁華。

張協旺的第一家麵包店叫鷺江麵包。

當年師父的麵包店叫鷺島麵包,為了表示自己麵包店的手藝來自福建的師父,張協旺把「島」改成「江」,開始了他的麵包傳承之路。

因為向老丈人家借錢和貸款的雙重壓力,張協旺乾得很賣力。每天幾乎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

付出有了回報,洋氣的麵包、實惠的價格加上張協旺辛勤的勞動和熱情的服務,他的麵包生意做得極好,很快便開起了多家分店。

就此,張協旺的麵包店一炮而紅,到年底一算帳,不光還清了所有借款,還凈賺了三萬多。

而1987年的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一千兩百元,張協旺可以說了發了大財。

等到張協旺回老家資溪時,他做麵包發家的消息早就不脛而走,慕名前來的鄉鄰絡繹不絕。

十里八村的年輕人踏破了老張家門檻,都來找張協旺拜師學藝。

張協旺的做法如今看起來有些違背師門:他不僅收徒、教大家手藝傾囊相授,還包吃包住,如果誰學成了,想自立門戶開店,張協旺甚至還會借他們一些啟動資金。

最多的時候,張協旺收徒三四百人,簡直了資溪麵包的孔夫子。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在張協旺這裡是不存在的,他想讓大伙兒都過得好。因為那時候鄉親們都太窮了,大家都迫切地想要過好生活,他不可能保留什麼技術和秘密。

因為張協旺在做麵包伊始就把資溪的格局打開了,這也讓「傳、幫、帶」的傳統在資溪麵包界流傳下來,資溪麵包才有了未來。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張協 旺的一個名叫鍾啟文的徒弟。

如果說張協旺開啟了資溪的麵包軍團,那麼鍾啟文就是第一個讓資溪麵包衝出江西,走向全國的人。

師從張協旺之後,鍾啟文很快就開起了自己的店。在江西也是辦得紅紅火火,但是不他滿足只在家門口掙錢,遂決定出去闖一闖。

鍾啟文把新的麵包店開到了湖北荊州,可是這次跨省行動,讓鍾啟文沉沙折戟,差點搞了個血本無歸。為什麼在江西賣得好好的麵包到了湖北就行不通了呢?

到武漢考察一圈後,鍾啟文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當時武漢的大街小巷已經開滿的大大小小的麵包店、西點店。

尤其是港台的連鎖麵包店,他們的製作效率高,產品花樣也多。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製作流程非常規範,一個麵包用多少麵粉多少糖多少酵母,都是按照克數計量的,這樣就使得他們生產的麵包質量統一,口味也有保障。

而傳統的資溪做法,是「少許」「適量」「看著來」,就顯得粗糙隨意了許多。

為了把技藝學精,鍾啟文開始了新一輪的拜師學藝之路,他一邊開店一邊學,店鋪遍布全國,也學到了各地的獨特的點心技藝。

在學藝這塊,鍾啟文是捨得砸錢的,他不讓人家白教,他幾次去上海廣州,高價找大師傅一對一指導提升。

1997年,鍾啟文的點心技藝可以說是融匯了東西南北各大麵包門派的絕學了。後來鍾啟文在浙江嵊州開了一家麵包店,命名為資溪麵包。

而後,資溪麵包在全國開出了80多家直營門店。資溪也有了自己第一個麵包連鎖品牌。

資溪麵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了幾代人的努力。

包括紅極一時的鮑師傅,和資溪也有著不小的淵源。

相傳是,鮑師傅的父母在資溪縣的臨縣金溪縣,當年也是跟隨張協旺老師,從木匠轉行,加入了資溪的麵包大軍。

那時候的鮑師傅還不是師傅,他是家裡的小兒子叫鮑才勝,在他的兒時記憶里,父母總是做糕點到凌晨。

受到資溪幫和父母的影響,鮑才勝長大後也經營糕點生意。年輕人有夢想,幾年之後,鮑才勝決定去北京放手一搏。

2004年鮑才勝正式進軍北京市場,開的一家店是在傳媒大學旁邊,叫鮑仔西餅屋,買的東西沒什麼特別,各家麵包房子都有的點心和生日蛋糕。但是在北京,沒點真本事是混不下去了。

第二年,鮑才勝有了創新,他把兩邊蛋糕中間夾上一層奶油,外面裹上厚厚的肉鬆。鮑才勝把這款新品命名為肉鬆小貝。

就是這款土不土洋不洋的點心,綜合了南北方口味的點心,竟然賣得出奇的好,加上傳媒大學學生的口口相傳,鮑才勝小店門口排隊的人越來越多。

這時候鮑才勝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肉鬆小貝賣得好,就專賣肉鬆小貝。

之後,他又開發出了蟹黃、檸檬、海苔、芝士眾多口味的小貝。

他的店鋪也從傳媒大學,挺進了北京市中心,雍和宮、什剎海等黃金商圈旅遊景點,店名改成了現在我們最熟悉的鮑師傅糕點。

其實觀察下來不難發現,鮑師傅的店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麵包店有很大不同。鮑師傅的門店,面積不大,也沒有華麗的展示櫃,所有的門店幾乎都是前店後廠,售賣僅僅只有一個小窗口,配備一個售賣員。

這樣的設計不但最大程度利用了使用面積,單窗口銷售的模式還引發了排隊狂潮,因為排隊時間太久,大家排到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想要多買一點,客觀上也刺激了銷售量。

最火的時候,買鮑師傅糕點流傳這樣一個梗:「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排著7個小時的隊,拿著鮑師傅,送到我面前。」

而這裡的功勞最大的就是鮑師傅發明的新單品——小貝。

小貝之於鮑師傅,就相當於鳳梨酥之於台灣省。

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做糕點麵包有多難?前有味多美、好利來等麵包連鎖店,後又稻香村、大順齋等中華老字號。

而鮑師傅,就是靠著獨特的打法,用一種單品,打開了北京市場的大門,也安撫了北京眾多異鄉人和本地人的胃。

而後鮑師傅開到了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

人都說網紅曇花一現,可資本卻給足了鮑師傅籌碼。

在2017年,鮑師傅從專投消費的天圖資本處融得上億元資金,而總體估值更是超過了10億。

投資者說,都說鮑師傅是網紅,其實他在烘焙領域已經積澱了30多年。這是鮑師傅的積累,也是資溪麵包軍團的能量。

如今,龐大的資溪麵包軍團,也引領著「麵包時尚」的潮流。

不僅「盛產億萬富翁」被當做美談,業內盛傳「江西麵包幫」的成功秘訣,也在於他們的集體行動「推爆品」。 不僅有肉鬆小貝,還有瀘溪河的桃酥。

麵包圈流行什麼?以及你將會排隊買什麼?這背後可能都是江西老表在發揮作用。

資溪麵包是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麵一樣現象級的存在。

而在資溪當地,麵包生產工業園已經建成那是「麵包界的中央廚房」。 其生產和運輸能力,滿足著產業城周圍半徑300公里範圍內、300多家麵包店的日常供應。

2020年,掛著「資溪麵包」品牌的門店新增1000多家,總數達2000餘家。

而這些門店,已經和在資溪建成投產的肉鬆廠、餡料廠一起,逐漸撐起了「大產業鏈+門店」的模式。

穿行在資溪縣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麵包店、麵包培訓中心、麵包文化館,麵包文化已融入這座小城的脈動。

當然資溪還面臨很多問題,比如鮑師傅山寨店很多、比如資溪麵包比資溪更有名……

但是勇敢老表,不怕困難!

鍾啟文在接受採訪曾說:我們資溪人的性格特點,就是敢闖敢拼,不安現狀。多數人開始是當學徒,學成出山後並不甘於打工,一心想著創業。能吃苦耐勞,只要能賺錢就不怕背井離鄉。

更重要是,資溪人的抱團,團結互助的江西人敢闖天下。只要有勇氣,麵包會有的,好日子也會有的 。

5 / Jul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飈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50bb225f72bc7849727ef6390a9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