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9日 · 司徒雷登與毛澤東的秘密別墅

2022-07-1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9日 · 司徒雷登與毛澤東的秘密別墅

1946年7月19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廬山牯嶺向蔣介石呈遞國書。

地點:

廬山

類別:

人物

蔣介石在美廬會見司徒雷登(右二) 圖源:廬山抗戰博物館

1946年7月19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廬山牯嶺蔣介石行館向蔣呈遞國書,7月20日司徒雷登返回南京,他是第一個在廬山遞交國書的外國大使。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24日~1962年9月19日),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任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於美國華盛頓,終年86歲。

資料來源:廬山歷史上的今天、百度百科

當年的中學語文課文中,有篇名為《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不知現在還有沒有),文章是毛澤東撰寫的,作為社論發表於1949年8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筆者已不記得那篇雄文的具體內容,或者說當年的我理解不了政治檄文,但字裡行間瀰漫著的那種嘲弄與意滿的神氣,還是留下了些許印象。司徒雷登,這位舊中國的最後的美國大使,也因為此文被中國人記住。

《人民日報》1949年8月18日頭版

後來才知道,司徒雷登並不是個小丑模樣的政客,甚至有評價說他是對近代中國貢獻最大的美國人之一。他是出生於中國的第二代傳教士,中文比英文還熟練。他擔任燕京大學校長近三十年,將全部積蓄用來辦學,使燕京大學成為一流名校。1946年起他才開始擔任美國駐華大使,三年後心力交瘁地離開了中國。

本篇的主角卻不是司徒雷登,而是一座廬山上的別墅。

1946年7月10日,司徒雷登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按國際慣例,新任大使需向所在國首腦遞交國書。7月15日,司徒雷登由北平飛往南京。18日,司徒雷登大使和美國特使馬歇爾將軍一起到達廬山,司徒雷登入住河東路8號。

《申報》1946年7月19日

7月19日,司徒雷登在廬山蔣介石行館美廬,向蔣呈遞國書。次日,司徒雷登返回南京。這是外國大使第一次在廬山向中國政府首腦遞交國書,此事件也體現了廬山作為國民政府夏都的政治地位。

讓我們別過司徒雷登,來看看他住過的那棟別墅——河東路8號。

河東路8號(準確的編號是河東路8A)現在的門牌是河東路175號。原為兩層砌石混合結構,後改為一層,建於1896年,是廬山現存最早的別墅之一。房屋呈轉角形式,造型生動、自然。這座獨立的住宅有著幽靜寬闊的庭院,它在美廬的背後,圍牆很高,從外表看並不起眼。

河東路175號 圖源:《廬山別墅》

這棟別墅最早的主人是英國傳教士阿達姆斯,後轉手給一位美國傳教士。1946年,勵志社將其購得,闢為國府招待用房。勵志社是蔣介石創建並擔任社長的軍官俱樂部,最早服務於黃埔軍人,後發展成為專為國民政府首腦、官員和外國來華軍政人員提供後勤、日常生活及娛樂服務的機構組織。現在蓮花洞好漢坡登山處殘留的蔣介石休息室,就是當年勵志社管理的場所。

1946年7月18日,作為國民政府招待所的河東路8號迎來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也只是這棟房子著名的客人之一。

讓我們將時間快進24年,來到1970年。在此期間,河東路8號的客人換了一撥又一撥。解放後,它改名為河東路175號,一直由廬山管理局直轄,用以招待重要的客人。1970年入夏前,河東路175號開始夜間施工,據說幹活的是軍人,白天都歇著。不久,人們發現這棟別墅的圍牆增高了許多,竟有3米左右,外人絕難看到院子裡的情形。這麼高的圍牆,在廬山的老別墅中,大約也只此一棟。

河東路175號的圍牆 攝影:張廷,2022年7月

1970年8月,第三次廬山會議(即九屆二中全會)召開,人們都知道,毛澤東又住進了專門為他修建的廬林一號(今廬山博物館)。廬林一號占地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位於蘆林湖畔。去參觀過廬林一號的遊客一定會記得主席那間鋪著綠色地毯的異常寬大的臥室和裡面那張巨床,臥室一側還有一間也是相當寬敞的衛生間。每天都有大堆遊客擠在門口抻著脖子向內張望。

據警衛人員回憶,毛澤東在那張巨床上只睡過三個晚上。第一個晚上在1961年,廬林一號剛建好,他卻不喜歡這間過於寬大空曠的臥室,兩個月內只住過一次,其餘時間都在美廬。後兩次在第三次廬山會議期間,即1970年8月、9月間。除了開會,每天他在廬林一號辦公,找人談話,下午在蘆林湖游泳。到了半夜,他悄悄地坐車離開,到圍牆異常高大的河東路175號住下。那間主臥是司徒雷登當年住過的,有文章稱他們睡的是同一張床,對此筆者不敢苟同。主席的床是專用的,他來廬山前,床就已經運到了。

河東路175號正門 攝影:張廷,2022年7月

主席住在河東路175號是機密,除了極少數人,絕大部分與會代表都不知道。曾有回憶稱,會議期間知道大禍臨頭的林彪想找主席談談,卻連對方住哪兒都不知道。這種說法也相當不靠譜。領導人相互拜訪可不是咱們老百姓,想上門就拎著蘋果就去敲門。人家不想見,就不會回復申請,你站門口也沒用,蘋果改成車厘子也沒用。當年彭德懷不也是這樣?

為什麼主席要秘密住在河東路175號?筆者以為,首先是他喜歡老別墅、舊房子。另一個原因,大家都懂,腥風血雨過來的人麼。後來林立果想搞事,主席專列停在哪兒,哪天去什麼地方,統統不知道。

河東路175號 攝影:張廷,2022年7月

1970年9月9日,毛主席離開廬山,再也沒有回來。河東路175號並未被封閉或改造成景點,而是繼續用來招待重要的客人。近幾十年來訪問過廬山的高級領導人,有很大比例曾在這棟幽靜的老別墅中入住。1995年3月21日,又一位來到了廬山(怕封號不寫姓名,《歷史上的今天 · 3月19日 · 怹的一張拼圖》),怹上午到廬山,下午離開,中午在此休息。這次下榻,也在河東路175號的傳奇故事上又添加了一筆。

2002年,河東路175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補錄到2001年名錄中)。如今這棟別墅歸廬山別墅村賓館,據說已經外包。別墅內部被裝飾得富麗堂皇,全歐式洛可可風格,那可是相當豪華。有錢就能進去住,深度體驗那啥的生活。

河東路175號別墅主臥 圖源:澎湃網

最後再來說司徒雷登。離開中國後的他很是落魄,不久中風,在半身不遂中了此殘生。2008年11月18日,司徒雷登的骨灰移葬杭州,了卻了他回到中國的心愿。

年少時讀《別了,司徒雷登》,知道他是個壞人,別的也搞不懂。成熟了些才明白,那篇文章中,司徒雷登只是個符號,是美國政府的代稱。後來才知道,司徒雷登很不簡單,還是位對中國貢獻卓著的教育家。再後來才發現,其實司徒雷登對這邊也很好,1945年秋天重慶談判期間,毛專門宴請了司徒雷登,周恩來與司徒雷登的私交甚篤。現在翻閱歷史才發現,這些人物之間,重重疊疊,就如廬山的雲霧般飄忽迷幻。

無論烏雲彩霞,還是艷陽雷電,一波波來了,一波波走了,山還是那座山。

1946年,周恩來與司徒雷登在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草坪上交談 圖源:簡讀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