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國反對東烏獨立,俄掐斷其石油命脈,俄哈翻臉考驗中國戰略定力

2022-07-10   佐羅軍事

原標題:哈國反對東烏獨立,俄掐斷其石油命脈,俄哈翻臉考驗中國戰略定力

哈國反對東烏獨立,俄掐斷其石油命脈,俄哈翻臉考驗中國戰略定力

據澎湃新聞援引俄媒《莫斯科真理報》消息7月9日報道稱,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簽署相關法令,宣布退出於1995年5月簽署的、2013年10月通過的獨立國協跨國貨幣委員會協議,此消息傳出後,迅速引來各方高度關注。

鑒於前段時間哈俄兩國在敏感問題上的不同聲調,使得外界對哈俄兩國關係現狀及未來走向做出種種猜測,比如俄方打擊報復,哈方奮起反擊等,總之,哈俄兩國關係已不像此前那般牢固,甚至有翻臉的跡象,這種複雜情況非常考驗中國的戰略定力。

在6月中旬召開的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期間,作為與會嘉賓之一的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就當前俄烏局勢發聲稱,哈薩克政府不會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地政權合法性。

托卡耶夫說:《聯合國憲章》中規定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自決權這兩個主要原則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民族自決權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那麼我們的地球上將不再是目前聯合國會員國的193個國家,而是多達500~600多個國家。這當然會引發極大的混亂。因此,我們不承認台灣、科索沃、南奧塞梯或阿布哈茲。同理,這一原則也應適用頓涅茨克和盧甘茨克兩個州。

此話一出,引起各方熱議,不少外媒報道稱,在俄烏衝突這一敏感問題面前,哈俄兩國存在著明顯分歧。需要指出的是,托卡耶夫還藉此機會,就此前俄羅斯國內部分人士的激進言論作出批評。

據悉,俄烏衝突爆發後,俄國內部分人士表態稱,哈薩克政府應與俄方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立場一致。倘若倒向西方,哈薩克將迎來與當下烏克蘭相同的境況,這種激進言論對於哈國政府及民眾而言,可謂是赤裸裸的威脅。

對於俄方的這些言論,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在接受俄羅斯24小時新聞台著名記者安德烈·康德拉紹夫採訪時指出:哈薩克不會為了俄羅斯而讓哈薩克面臨二次制裁的風險。哈薩克一方面不會放棄與俄羅斯的聯盟,但一方面也要正視制裁,我們不會違反(西方)制裁。

托卡耶夫總統說:「在俄羅斯,有一些人歪曲了整個事實,他們說俄羅斯(或普京)今年一月拯救了哈薩克,因此哈薩克「欠」俄羅斯的,現在的哈薩克就應該永遠服務於俄羅斯,匍匐在俄羅斯的腳下。我認為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這種說法遠離現實。」

本月6日,俄羅斯黑海港口城市新羅西斯克法院做出裁定,因俄羅斯經貿與衛生調查局發現該市部分碼頭存在「技術問題」,俄方決定暫停黑海管道聯盟(CPC)輸油管線活動30天。

裁定發出後,CPC運營商隨即表示強烈不滿,並向新羅西斯克法院提起上訴,希望其能撤銷該裁定。目前哈薩克油田的主要出口途徑就是通過裏海管道聯盟管道CPC,管道被掐斷以後,會對哈薩克石油出口造成致命打擊。

黑海管道聯盟系一項跨國石油運輸項目,其所主營的輸送管線全長1511公里,東起哈薩克西部的田吉茲油田,西至俄羅斯黑海沿岸的新羅西斯克港口,是哈薩克原油出口的最主要通道,該管線運輸量保持日均100萬桶以上,約占全球海運原油貿易的2.3%。這條管線由裏海管線財團運營,俄羅斯持股31%是第一大股東,哈薩克持股19%為第二大股東。

CPC輸油管線目前的年輸油能力為6700萬噸,其中來自哈薩克的原油為5400萬噸,占哈薩克每年出口石油的80%。其餘20%是向中國出口。

黑海管道聯盟管線對於俄羅斯而言,或許無足輕重,但作為目前哈薩克油氣資源對外出口的主要線路,該管線可謂如「命脈」一般,暫停輸油活動30天,意味著3000萬桶原油無法送抵至國際市場,屆時將對哈薩克能源創匯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當俄方法院作出上述裁定後,西方媒體便將其解讀為是俄政府對托卡耶夫相關表態的打擊報復。

談及獨立國協跨國貨幣委員會及其協議,就不得不提到於1994年10月下旬在莫斯科簽署通過的《關於建立聯盟條約》。通俗來講,該條約是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新型貨幣(類似於歐元區)及多邊結算體系,以此減少因雙邊結算體系所帶來的結算複雜化問題,從而促進獨立國協各成員國經濟、貿易一體化朝著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

從本質上而言,不論是支付聯盟,還是該委員會,出發點都符合各方預期利益,可當美好理想與骨感現實接軌後,獨立體大部分成員國對此並不感冒。首先是各成員國在貨幣領域的合作意願度不高,再者則是多數成員國並不符合進入支付聯盟的必要條件。

因此不論是支付聯盟也好,還是該委員會也罷,自成立之初到目前為止,都處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狀態中。此外則是2013年,當該委員會協議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獲得全體通過之際,獨立國協部分成員國就已制定好了廢止該委員會的議案,只是未獲通過而已。

換句話說,由俄羅斯竭力推動的獨立國協跨國貨幣委員會,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間並未發揮任何作用,其具體價值還不如一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既然毫無價值,因此再看哈薩克近期的舉動,也就並不難理解,畢竟不論是哈國政府,還是國內民眾,都需要切實利益,絕不會在該委員會及其相關協議上繼續浪費時間。

雖然表面上俄羅斯停止黑海管道聯盟CPC管線終端是為了對石油終端碼頭的違規進行整改。但實際上就是俄羅斯直接針對哈薩克的。對此,哈薩克還宣布緊急禁止俄羅斯貨物過境,並停止通過哈國鐵路向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輸送列於西方制裁名單上的貨物。

俄烏戰爭以來,哈薩克沒有站在俄羅斯一邊。尤其是在6月份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上,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當著普京的面明確表示不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共和國」獨立,當場讓普京難堪。

好吧,「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普京馬上在同一個論壇發表講話,在托卡耶夫總統面前質疑了哈薩克的獨立性。

隨後,石油管道就被掐斷了。這很可能是一次嚴厲的警告,敢不聽老大哥的話,哈國再不懸崖勒馬,估計過一陣俄羅斯就該指責哈薩克是「納粹」了。

為了在石油出口上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哈總統托卡耶夫日前就優先發展「跨裏海運輸走廊」於總統府召開會議,所謂跨裏海運輸走廊,系哈薩克政府為促進本國油氣資源出口多元化所規劃的項目之一。該走廊東起中國,西至歐洲,最大的亮點在於途徑沿線均繞過了俄羅斯地區,由此最直觀的好處,便是哈薩克能源出口不再因地緣衝突及制裁對抗從而陷入停頓。

為打消俄政府的顧慮,托卡耶夫還特地聲明上述項目的推進建設絕無任何「政治動機」,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於當天回應稱,哈方的舉動很難同「政治動機」所聯繫起來。

透視哈薩克國內經濟結構,該國服務業雖占據龍頭,工業、製造業、農業等緊隨其後,但在國際市場上來說,該國最具發展潛力及競爭力的則屬能源產業。在這其中,儲量豐富的油氣、礦產等資源,可視作是保障哈薩克國內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石,因此穩定的國際買家、輸送渠道、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原油價格等因素,令哈薩克政府始終予以高度關注。

由此便可說明,托卡耶夫拒絕承認「頓盧」兩地政權合法性的背後,是避免因政治站隊問題,使得哈薩克招致西方制裁;再者大力推進跨裏海運輸走廊項目,本質上是讓哈薩克擁有高效穩定的供應線路,進而保障國內能源產業持續良性發展。

作為前蘇聯原加盟國之一,獨立之後的哈薩克歷屆政府,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執行上,可謂是極具智慧,通過「左右逢源」式的周轉斡旋,使得該國總能在俄美歐等多方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因此哈薩克倘若對俄果真發起所謂「反擊」,那麼無疑是一步昏招,故而在政治上頗有主見的托卡耶夫絕不會採取這種措施。對目前身處戰爭泥潭、經濟制裁、政治孤立等多重打壓的俄羅斯來說,此時若對哈薩克進行所謂的「打擊報復」,等同於直接將哈薩克推向西方陣營,而深知利害的俄政府也同樣拒絕這種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哈俄關係仍存有相當風險,那便是隨著地緣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俄美歐多方間都會逼迫哈薩克做出抉擇,因此如何處理好這一點,對於托卡耶夫及哈薩克政壇來說,可謂是極具挑戰性。

出於長遠利益考慮,哈薩克不會徹底投靠西方,導致俄哈雙邊關係惡化。而中國面對俄羅斯與哈薩克關係的微妙變化,則一直保持靜觀其變的態度,中國從始至終都主張以地區穩定和平為重,中方絕不會在俄羅斯「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選擇落井下石,也不會明確支持俄羅斯打壓哈薩克,以導致更為劇烈的地區局勢震盪。

對於中國來說,在美國撤出阿富汗之後,中國很可能作為新生代的力量填補中亞的勢力真空,和俄羅斯一起成為中亞地區的主導力量,聯手維護中亞的政治穩定,促進中亞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