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專家:
郭藝芳,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一科主任
頸動脈,在我們脖子兩側,用手就可以摸到它在「跳動」,全身的血液都會流經這裡。
頸動脈相較於其他大動脈較窄,靠近頭頸部會有一個「Y型」的分叉,分叉處會承受更多壓力,如果血液有雜質頸動脈更容易產生斑塊。所以,頸動脈也被很多醫生稱為「反映全身動脈血管情況的『窗口』」。
60歲以上,
幾乎人人都有頸動脈斑塊!
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受年齡影響非常大。2017年一項發表在中國循環雜誌的中國慢病前瞻性研究分析顯示,中國有1/3成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有調查顯示,我國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0%;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確診為腦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80%;而60歲以上的人群中無一斑塊的幾乎沒有。
大腦需要心臟的供血來為腦細胞提供充足的營養,而頸動脈是連接大腦和心臟的重要通道。頸動脈斑塊就像廚房下水道中的油污,時間久了會導致下水道堵塞。所以當頸動脈狹窄堵塞時,不僅會影響大腦供血,也可能誘發缺血性腦卒中。
當斑塊整塊或部分脫落後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大腦導致栓塞。《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50%~75%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病變所致,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出現這三個症狀,
說明您的斑塊可能很危險!
中日友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劉鵬2020年1月9日在養生堂節目中介紹,頸動脈斑塊危不危險,在做超聲檢查時需要關注3點:
1. 檢查斑塊穩定性
斑塊的穩定性主要是看超聲結果的回聲。強回聲是穩定斑塊(硬斑塊);中等(混合)回聲是混合性斑塊,處於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之間;低回聲是不穩定斑塊(軟斑塊)。
硬斑塊:即穩定性斑塊,已經鈣化變硬,表面有一層比較厚的纖維帽,不容易破裂繼發血栓。這種斑塊一般通過不斷長大的方式造成血管狹窄、堵塞,影響大腦供血。但成長速度不快,誘發卒中的風險就相對較小。
軟斑塊:即不穩定性斑塊,它的纖維帽薄,就像薄皮大餡兒的餃子,很容易破裂繼發血栓,一旦血栓堵塞頸動脈,或脫落後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就會影響大腦供血,誘發腦卒中。
2. 檢查斑塊大小
斑塊越大,狹窄程度越嚴重,也就越危險。
如果頸動脈斑塊較小,血管狹窄50%以下,無大腦缺血症狀,血脂在正常範圍內,一般不用擔心。可根據個人情況考慮是否需要治療,具體請遵醫囑;
如果頸動脈斑塊較大,血管狹窄50%以上,可能出現斑塊破裂或大腦供血不足,需要藥物治療,並嚴格控制危險因素;
如果頸動脈斑塊大,血管狹窄達到70%,一定會對腦供血產生明顯影響,此時即便沒有症狀,也需積極治療,甚至需要考慮手術。
3. 檢查病變範圍
動脈硬化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當血管出現了一處的病變,一定要警惕其他部位的血管,是不是也出現了病變。
而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做超聲檢查,如何判斷自己的斑塊是否危險?
中日友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劉鵬在節目中介紹,如果出現這三個症狀,說明您的斑塊可能是危險斑塊,最好在兩周之內到醫院進行相應治療:
症狀一:一過性視野黑朦
症狀二:短暫的失語
症狀三:運動功能出現障礙
所以,出現這三種情況最危險,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不可大意。
查出頸動脈斑塊,如何縮小、消除?
記住這5點!
很多人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後發現頸動脈斑塊,它會縮小或消退麼?有可能!只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合理治療,部分斑塊可以縮小甚至完全消退。那麼,如何使得頸動脈斑塊縮小甚至消退呢?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一科主任郭藝芳介紹:
第一,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飲食、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減輕體重、戒煙限酒,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防止斑塊進一步增長或增多;
第二,若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還要積極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積極合理的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通過他汀治療實現斑塊逆轉的報道並不少見,並且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治療有助於逆轉斑塊;
第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是實現斑塊逆轉的關鍵。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特別是整體心血管危險水平,確定相應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值,並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他汀治療使其達到目標值以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 斑塊的逆轉。如果僅僅是象徵性的服用他汀,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第五,對於多數患者而言,只要能夠耐受,應該長期乃至終身服用他汀。這是抑制斑塊增長的有效措施。間斷用藥的做法不可取。
最後強調的是,網絡上流傳的一些保健品消除斑塊的信息根本不靠譜,請不要浪費錢財並延誤治療時機。
本文綜合自:
2020-01-09日北京衛視養生堂《誰的頸斑更危險》
2016-04-12健康時報《頸動脈斑塊能縮小或消退嗎》(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 郭藝芳)
本文編輯:魯洋
審稿主任:楊小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2fLDXMBd4Bm1__YSP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