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綜藝秀》讓中國元素走向世界

2019-11-05     廣電傳媒視聽

近年來,以《朗讀者》《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掀起了一股股傳統文化熱,這些綜藝節目打破了大家對於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讓傳統文化「流行」了起來。文化是一個國家乃至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相承,綜藝以一種更活潑的方式讓傳統文化變得具象化,顛覆了只存在於紙墨間的千年傳說。

《環球綜藝秀》讓中國元素走向世界

近期,中央電視台四套中文國際頻道每周日晚推出了一檔全新綜藝節目《環球綜藝秀》, 該節目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把各國文化集結到舞台,讓中國元素走向世界,也為世界文化提供了交流互鑒的平台。

國際視角,展現世界文化版圖

世界之大,文化各異,《環球綜藝秀》這檔節目正填補了綜藝市場上跨國文化綜藝的相對空缺。舞台之上沒有選拔和評比,只是自由完整的詮釋。頂尖表演團隊同台切磋,既展示著獨立個體的特色也融合了不同國家的審美。藝術不應止於國度,更不該存在壁壘,文化需要交流的契機,需要在保持獨立特色的前提下相互借鑑。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站在同一舞台上互評互鑒,不僅彰顯著藝術的胸懷,也印證著文化的自信。

在舞台呈現上,《環球綜藝秀》注重了東西方元素的結合,不是單一的文化匯演,而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交流盛會。哈薩克音樂王子迪瑪希在節目中演唱的中國歌曲《秋意濃》,全新地屏呈現,加上飽滿炸裂的嗓音,用獨有的異域風采為這個秋天點上了中國意蘊。而鋼琴才子李雲迪與越南「百靈鳥」杜氏清花合作表演的《我愛你,中國》,則在動情歌聲中表達著中國情感,中國歌曲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保留著屬於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這樣的國際視角和國際眼光,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舞台呈現,正如節目裡中國武術與魔術的結合,來自西方的玄妙氣質為古老的東方力量罩上一絲神秘,為觀眾帶來一場融會貫通的饕餮盛宴。多姿多彩,百花齊放,文化不只有一種色彩。藝術以「人」傳播,也以「國」傳播,但對於文化的敬畏,則是代代相同。

藝術共情,實則文化敬畏

有敬畏才會共情,才會在藝術的表達中關注個體的存在,這樣的同理之心在文化類綜藝里尤為重要,無論是《一本好書》的文學價值最大化,還是《國家寶藏》的文化本質回歸,這些都應該是綜藝節目的核心。《環球綜藝秀》的核心呈現,則是藝術的自我表達,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帶來的《永不停跳的舞步》,是獻給所有因為災難、疾病、戰爭失去肢體的人們,整齊劃一的舞步,沒有控訴和哀怨,而是將美賦予了生命力,寄託了一種集體情感。

放眼全球,藝術不分國界,文化也無需分個高低,甚至方向都可以全部顛倒,藝術世界不會被坐標禁錮。來自加拿大的表演者凱,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全部打破,他帶來的節目《倒掛空間》仿佛讓一切失衡,懸空而立。而炫目的舞台表演背後,是凱對於藝術的孤獨堅守。如今,這項藝術的表演者已經很少見,他是位孤獨的藝術家,用火星視角看著周圍世界。這樣的藝術需要被看見,被了解,正是懷著這樣的敬畏之心,才讓《環球綜藝秀》這個節目裡有了光鮮背後的人情味。

音樂、舞蹈、魔術、雜技,多元的藝術形式為舞台帶來了更多種可能,緊張刺激的火舞表演可以和細膩柔美的肩上芭蕾同台,大洋彼岸的文化也可以與華夏文明碰撞,無界限與禁錮。《環球綜藝秀》給予了每一種文化展示的空間,始終敬畏各異文化,永遠忠於藝術表達,藝術可以帶來共情,也為我們帶來國之初體驗。對於藝術的追求,是無差別的堅守與傳承。

藝術始於人,忠於時代

歷史上沒有哪個階段可以像今天這樣,在相對繁榮的時期,目睹著藝術的多元發展,對於國家來說,這是文明之幸,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較於自由與平和的藝術環境,可以被看見,繼而被接受或質疑。

前段時間《中國達人秀》的火爆,為國內綜藝節目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檔綜藝調動了全民的參與意識,為所有富有才華擁有夢想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個舞台,將藝術真正還給了普羅大眾。

而《環球綜藝秀》則延伸了這一理念,在第一期節目裡,Coming True即將成真火舞團帶來的火舞表演驚艷四座,為觀眾帶來了絕對的視覺衝擊,而最初的他們甚至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表演內容也不為人所接受。如今他們站在舞台上,對著鏡頭大喊「我們要把火舞帶到全世界,我要你們以我們為榮!」,在陣陣的掌聲里,誰也不能否認藝術的力量,不會忽視那些由普通人創造的藝術奇蹟,這就是《環球綜藝秀》這一國際舞台的初衷。

藝術屬於所有人,也歸功於所有人。節目裡肩上芭蕾的創始人吳正丹,在談起二人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時,不禁感嘆其中的困難與堅持。藝術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想像力與實踐的結合相融,每一種美的背後都是無數次的孤獨起舞,帶給觀眾的是浴火重生後的鳳凰于飛。藝術忠於時代,時代也為藝術帶來了更多種可能。《環球綜藝秀》這樣的舞台能夠讓更多種藝術被看見,讓普通人的藝術夢想最大化。

在形式上,《環球綜藝秀》已經超越了綜藝的定義,而是以文化之名,為世界文明站台。但說到底,綜藝節目只能起到助推文化傳播的作用,想要讓文化真正的「流動」起來,還需要更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借鑑,更需要人們心底的敬畏與情感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1rpPG4BMH2_cNUga9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