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中國人的掌上明「球」。
一種僅憑一己之力成功上位珍稀動物&「國之瑰寶」的呆萌神獸,是公認的中國「吉祥物」。
因此大熊貓但凡出國,享受的那可都是超級待遇。
比如說荷蘭,為了迎接大熊貓,他們特意花費了整整5000萬人民幣,建了個中國風宮殿,兩隻熊貓在裡面幹啥都沒問題。
但是,有的國家對它好像不怎麼珍惜:
到2018年底,中國已經出借了58隻大熊貓,明明在其他國家,大熊貓都能被照顧得好好的,可是偏偏在泰國,熊貓的超級待遇竟然直線降低:
網友拍攝到的這次死亡的大熊貓「創創」生前進食竹子的照片,發現這種竹子是用來生產家具的工業用竹,根本不能用來給大熊貓吃。
圖片來源:微博@背包客小浪
一時間,急得國內不少網友都開始呼籲:
我家的大熊貓居然在你們家受了委屈!
快點把它接回來!
作為「友誼使者」的大熊貓,居然激起了大家像愛護自家寶寶一樣的「護犢子」情緒,why?
今年是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阿信就來聊聊關於大熊貓的冷知識,國慶在外遊玩的你,興許能拿出來和小夥伴們炫耀炫耀呢。
美劇《國務卿女士》里有這麼一段有點狗血的劇情,很好地表達了全球人民對大熊貓的喜愛:
《國務卿女士》劇照
說是,中美之間出現了一點點不愉快,我們決定把我們的熊貓寶寶接回家來。
《國務卿女士》劇照
然而……一旦大熊貓被中國收回,全美國的孩子都會哭,到時候,這數百萬家長選民的票就會流失。於是國務卿女士研究了一下,決定:強占!
《國務卿女士》劇照
是的,外交可以斷,但是熊貓是絕對不能還噠!
還別說,現實中還就真有這樣的例子,2014年,在英國著名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中,展開了一場熊貓爭奪戰,蘇格蘭想要獨立,但有個條件是,他們必須得把熊貓還給英國。
很多蘇格蘭人嚷嚷著「你可以奪去我們的自由,但不能奪去我們的熊貓」,結果蘇格蘭到底沒獨立成。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對熊貓這麼痴迷呢?
這就要說到POD(panda obsession disorder)——熊貓痴迷症了。
言簡意賅地說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的重要性能比得過大熊貓的一顰一笑,只要是對熊貓好的,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我有病,而且是只有刷刷熊貓視頻、多看幾眼熊貓動態才能徹底好的那種。
還別說,真有英國的動物學專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在BBC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熱愛大熊貓》:
通過統計學的方法,最後我們可以發現,不只是大熊貓,基本所有讓人忍不住有「吸」的慾望的毛茸茸的萌寶,都有這幾個特徵:
與身體相比,頭比較大。
相比之下,四肢比較短小。
與頭相比,眼睛非常大。
走路笨笨噠。
給人呆頭呆腦的感覺。
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僅僅具備大熊貓身上的以上那些特徵,其實還不足以讓你對大熊貓產生:啊!好可愛啊!我想rua它的衝動。
這時候還需要你自己體內分泌出一種叫做「催產素」的物質,才能最終產生「萌物可吸」的既視感。
是的,這是不分男女的!
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大熊貓的種種特性對應的都是人類的嬰兒。
研究發現,但凡具有人類嬰兒的這些特徵的動物,人類就會特別喜歡。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喜歡是天生的,是人類的本能。
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對此有一個專門的解釋,即,「嬰兒釋出器」(baby releaser)。
意思是大熊貓渾圓的臉形、肉嘟嘟的雙頰、飽滿的額頭、大眼睛和小鼻子等等這些生理特徵會讓我們聯想年幼的人類,並啟動一連串荷爾蒙噴發。
就和人類柔弱無助的新生兒一樣,大熊貓呆萌的外表會喚起成人體內的「催產素洋溢」,產生一種愉快和治癒的效果,進而啟動養育行為,包括提高精細肌肉運動的協調度,以做好將嬰兒抱在懷裡的準備。
因此有人形容,包括圈養大熊貓在內的寵物蓄養行為是「父母本能的錯誤投射」,或者如同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說:
我們「被我們對自己孩子所產生的演化反應所愚弄,於是將反應轉移到擁有同樣面貌的其他動物身上」。
那人類為什麼有這樣的本能了呢?
那是為了保護幼崽,因為具有這些特徵的嬰兒是非常需要成人照顧的,所以人就產生了這樣的本能,讓人類能區分出哪些是嬰兒,哪些是長大一些的孩子,從而給嬰兒最好的照顧。
也許你會說,嬰兒誰分不出來啊,至於要產生這樣的本能麼?
確實,你可以輕易的區分哪些是嬰兒,哪些是已經長大一些的孩子。但我們的祖先不行啊,要知道,我們的祖先沒有進化出智力之前,智力可是和動物一樣的,那樣的智商,做不到區別嬰兒和孩子。
看來,有時候,大熊貓長輩們確實很難弄清楚誰才是寶寶。
所以,在千萬年前,一些人類祖先產生了這樣的本能,幫助他們區分嬰兒和孩子,結果顯而易見——他們的嬰兒得到更好的照顧,嬰兒成活率高,而沒有這樣本能的人類後代的成活率低,自然選擇之下,最後都是具有這樣本能的人類了。
總而言之就是,大熊貓之所以會如此喜愛,進而讓人類產生一種這是「我家萌寶」的錯覺,原因就在於它和人類嬰兒的外表以及行為實在是太相像了。
尤其是它雙眼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位於鼻樑兩側的同一個平面上,並且兩眼間距和人類十分相近。
再加上自帶美瞳效應的「黑眼圈」,足足讓它的眼睛比實際上看起來大10倍,而這正好契合了人類喜歡眼睛又大又水靈的嬰兒般的特性,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想要愛撫它的感覺。
另外,熊貓不管長到多大,頭都顯得特別大,再加上行動比較遲緩,看上去蠢萌蠢萌的,就和人類不諳世事的嬰兒期的反應一樣,怎麼看都像一個小孩子,無怪乎會刺激人類的「催產素」瘋狂分泌和噴射。
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另外一個國寶——金絲猴,雖然它們的面相和人類更為接近,但是在頭身比例、眼神和行為上,它們實在是太有靈氣了,以至於更像一個能夠自力更生的成年人。
所以正常人一般看到金絲猴,都會被它的「美色」所吸引,卻很難讓人產生一種像嬰兒一樣的保護欲。
同樣是國寶,同樣靠顏吃飯,只不過大熊貓比金絲猴更會打「親情牌」而已啦。
OK,關於我們為什麼喜歡大熊貓,阿信說了這麼多,可是有一個終極問題,一直沒有解答,那就是:
大熊貓為什麼要叫Panda?
Panda這個英文單詞,真的是四川普通話「胖達」的音譯麼?(聽起來就很有說服力的樣子)
當然不是!
要說到大熊貓,我們還要先從小熊貓開始說起。因為,從一開始「panda」這個詞不是用來說大熊貓,而是專門用來說「小熊貓」的。
話說,1821年,當西方人到達尼泊爾地區的時候,發現了一種紅色的小型生物,立馬被它們萌翻天的外表所征服。
驚詫之餘,西方的探險者向尼泊爾人打聽,這是個神馬神奇寶貝。當地人回答道:nigalya ponya!
西方人被這一長串發音奇怪的單詞給弄懵圈了,只記住最後一個單詞,按照發音轉譯過來,於是就有了「panda」這個單詞,在尼泊爾語裡面,意思是「吃竹子的動物」。
然後,我們開始敘述另外一個和這個故事毫無交集的故事:1869年的春天,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來到四川寶興,見到了一種體型巨大、慵懶可愛、黑白相間、同樣也靠竹子為生的「熊」。
穿著清朝官服的戴維神父
於是,法國的生物學家們給了大熊貓一個很正式的拉丁文名字:Ailuropoda melanoleucus David,但這個學名實在是太長了,人們就把小熊貓的暱稱「panda」借用過來,叫它「giant panda」,只不過由於後來,「大熊貓」出現在公眾輿論中的次數明顯更多,人們就索性將「panda」這個單詞正式移交給了大熊貓了。
但是,熊貓畢竟是一種「熊」而不是「貓」,為何在它的中文名字的重點落在了「貓」上面呢?
其實一開始,熊貓的正確名稱應該是叫「貓熊」的。只不過從1939年,當時的陪都重慶的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的「貓熊」標本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
不過,由於當時歪果仁搞不清楚中文的從右往左讀的習慣,把「貓熊」兩個詞的順序寫顛倒了,所有的參觀者和媒體都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
這種叫法,在大陸被沿襲了下來,而在台灣地區,現在人們還是習慣於叫「貓熊」,雖然聽起來彆扭,但是人家也是有著自己的理由的。
不管「熊貓」的具體叫法是怎樣的,不可否認的是,熊貓已經中國的自然名片,成為了我們表達國家自豪感的重要視覺形象。
「熙熙」
而在國際上,隨著1961年大熊貓「熙熙」借展倫敦所引發的萬人空巷的熊貓熱,全世界都認識到了大熊貓通過萌和愛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的巨大能量,使公眾意識到了保護野生動物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性。
大熊貓不僅成為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形象標識,也從此躋身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動物大使和「圖騰」。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logo
關鍵是,後來人們還發現,用熊貓做logo,巨省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