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竇太后為何那麼偏愛梁王劉武,甚至希望他能夠登上皇位?

2023-03-19     尋根拜祖

原標題:歷史上的竇太后為何那麼偏愛梁王劉武,甚至希望他能夠登上皇位?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面對劉啟和劉武兩個兒子,我相信你也一定會跟竇太后一樣「偏心」。因為劉啟是陰冷可怕的皇帝,劉武是純粹可親的兒子。

首先聲明,本文僅從竇太后母子的恩怨角度分析,並無意否認漢景帝的歷史貢獻,拍磚留情。

歷史上有兩位「偏心」的太后,一個叫「武姜」,是鄭武公的妻子,鄭莊公寤生的母親。武姜在生寤生時難產,所以對這個兒子一向不喜歡,而是偏愛小兒子公子段。於是武姜不斷慫恿公子段造反,結果生生將小兒子推上了絕路。

另一個就是這位竇漪房竇太后,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的母親。竇太后對劉武有多偏心呢?我們舉幾個例子。

賞賜無度:

溺愛孩子的父母,恨不能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他(她)當錢花,竇太后也一樣,她對小兒子賞賜起來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差把漢景帝的皇宮都搬到梁國去。

「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

有老媽的財力支持,劉武不是皇帝,卻堪比皇帝,他的東花園方圓三百里,他的都城周匝七十里。他甚至學秦始皇,大造宮室,宮室之間通過空中走廊連接,他出入所用的儀仗比照天子。

西漢諸侯王都是郡王,封邑一般不會超過十個縣,而劉武的梁國有四十多個縣,而且都是大縣。梁國本來就地處天下最富庶的區域,如此,他的梁國財富居然超過了長安。

「錢多多」往往伴隨著「人傻傻」,劉武喜歡招攬四方豪傑,只要願意投靠他的人,見面禮就是千金:初次見面,薄禮一份。這大手筆,漢景帝玩得起嗎?

逾越法度:

漢景帝說,你當土大款朕忍了,但你自己設置二千石高管算什麼意思?想搞第二個朝廷嗎?你用天子的儀仗朕忍了,可你出入遊戲,規格比我還要高又是什麼意思?想把朕踩下去嗎?

漢景帝越想越生氣,別的王爺進京要按規矩來,你想來就來,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朕的車駕你隨便用,朕的御花園你的隨從都隨便進,朕的後宮你是不是也想體驗一把?

這些朕都忍了,誰讓老媽罩著你呢?朕得罪不起,可是你的膽也太肥了,居然派刺客公開刺殺朝廷大臣,還一口氣殺了十幾個。朕要想處死一個大臣都沒你這麼瀟洒,你太上皇啊?

更可氣的是,朕給你留面子,讓你交出一個替罪羊,你倒好,一點面子不給朕留,竟然將兇手藏在王宮。

乾脆你來當皇帝,讓朕也享受一下你這個梁王的尊貴唄?

謀求皇儲:

竇太后接過話頭:劉啟,老娘把天下都給你了,你對你弟弟好一點不是應該的嗎?你倆都是一根腸子裡爬出來的,憑啥你貴為天子,他就得跪在你跟前稱臣?

公平起見,你要立劉武做皇太弟,等你百年之後皇位傳給他。你兒子?等他百年之後再還給你兒子也不遲。

幾年前你就忽悠過我一次,扭頭你就立了你兒子劉榮。如今劉榮被廢了,你還想耍什麼花招?

你不能這麼沒良心,當年「七國之亂」,用得著劉武的時候,你忽悠他給你賣命,用不著了就過河拆橋。

竇太后就這麼霸道,就這麼偏心,金山銀山堆著小兒子,超級待遇寵著小兒子,還一心逼大兒子將皇位傳給小兒子。

父母都希望對子女一碗水端平,可十根手指有長短,父母難免或多或少有差異,但總歸有理由,而且有限度。

比如我們村上有一戶人家生了七個女兒,每當家裡發生矛盾,他們家老媽總是沖「七仙女」發火:早點把你嫁出去才好!因為「七仙女」不乖,總是在家裡挑事,惹得全家雞飛狗跳。

但每當家裡有什麼髒活累活,他們家老媽又沖五仙女、六仙女發火:這點事好意思讓小七干?她喊你們姐姐白喊啦?

總歸父母會有理由,也會做平衡,因為那都是他們身上掉下來的肉。

比如武姜,人家也有正當理由——老大是我剋星。可是竇太后的偏心你似乎找不出任何理由,而且心偏到腳後跟了,只要涉及哥倆的事,錯的一定是漢景帝。

我們以袁盎遇刺事件舉例。

袁盎是個鴻儒博士,學問大得很,性格又有點「戇」,誰都敢頂。

想當年,漢文帝還在世時,有一次慎夫人的坐席擺放與竇漪房平齊,袁盎居然一把扯住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拖拽了幾尺。那意思是:你一個小妾,怎麼配跟皇后的座位平齊?

漢文帝的臉都綠了,慎夫人氣得當場甩袖而去。為這事,竇漪房每次看到袁盎總有一種見到親人的感覺。

眼看著老媽著了魔似的非要立劉武為太子,漢景帝只好請袁盎出面當說客。

袁盎再次發「戇」:「太后您想立梁王,請問將來梁王過世後,又該立誰?」

竇太后不假思索:「當然將皇位還給皇帝的兒子了。」

袁盎大聲說道:「那梁王的兒子呢?他們願意嗎?兩家的後代必然會為皇位打起來。您老說『殷道親親』,您可知殷商的後人宋宣公,就是因為將王位傳給弟弟,弟弟死後想把王位還給哥哥的兒子,結果自己的兒子不幹,兩家五代人相殘相殺,把宋國折騰散了架子。」

竇太后一聽「五代人相殘相殺」,嚇得打了個嗝,半天沒說出一句話。

因為袁盎的阻攔,劉武徹底失去了儲位。豈料,劉武利慾薰心,居然派人刺殺了袁盎。

後來經過大臣們的協調,漢景帝同意原諒劉武,並允許他進京謝罪。結果劉武擔心半路遭遇不測,玩了個「空車計」,車子裡的人是替身,他自己抄小路提前進京,並藏身在姐姐家裡。

竇太后見小兒子失蹤了,竟然大哭:「帝殺吾子!」

當媽的如此偏袒小兒子,冤枉大兒子,估計哪個兒子都會受不了。而且這話她說了不止一次,幾年後劉武病逝,竇太后再次大哭:「帝果殺吾子!」

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小兒子遇上一點事,不管真假,也不管是非,她都將責任推到大兒子頭上,說她的心偏到腳後跟了,您大概沒意見吧?

不,我有意見。當媽的總懷疑大兒子會害死小兒子,這種事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老媽神經過度,另一種是,大兒子可能真不是個善類。

事實上,《史記》里就有這麼一句:「太后知帝弗善。」

也就是說,竇太后很清楚,自己的這個皇帝兒子絕不是個善茬,對自己的弟弟下毒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歷史上人們都公認漢武帝是個冷酷無情的帝王,這話大體上沒錯,但漢武帝也有動真情的時候,他從來不隱瞞自己的好惡,喜歡的人他就捧上天,討厭一個人就往死整,雖冷酷,但真性情。

漢景帝呢,他的冷酷比兒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他當太子時,因為一盤棋的輸贏,他竟然用棋盤砸碎了吳國太子的腦袋。

再比如,七國之亂爆發時,他因為一句「清君側誅晁錯」,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殺掉了自己最信賴的老師。

除了冷酷,漢景帝還多了一份「陰鷙」,他想對誰動手,絕不會像漢武帝那樣直來直去,而是用各種陰招,既包裝了自己的正當性,又讓對方死得很慘。

比如對鄧通,漢景帝剛剛登基就沒收了鄧通的所有家產,還以追贓的名義讓他倒欠一屁股債,連長公主等人施捨給鄧通的吃飯錢都被搶走,害得他活活餓死。

這叫什麼?用某個電視劇里的一句經典台詞說就是:誰要是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

不就是人家鄧通替漢文帝吸膿,顯得漢景帝這兒子的孝心成色不足嘛。那是你們爺倆的事,鄧通絲毫沒有壞心,他只是盡本分而已,憑什麼用這麼陰損的法子折騰他?

再比如對周亞夫。那是一位拯救了西漢帝國的功臣,沒有他漢景帝能不能繼續坐龍椅都要打一個問號。可是漢景帝「惡其悻悻不屈」,為了迫害周亞夫,他陰招頻出。

有一次,他宴請周亞夫,卻故意不給他筷子,只能幹看著,還一臉陰損地責問周亞夫:這麼豐盛的佳肴你還不滿足嗎?

最後,他又以「企圖在陰間謀反」為罪名,將周亞夫逮捕入獄,迫使剛烈的周亞夫絕食而亡。

當年七國之亂爆發時,劉武其實被當做一塊肥肉扔給了叛軍。漢景帝不是不知道此舉對劉武意味著什麼,但他以不干涉軍務為由,任憑劉武在死亡線上掙扎。那時候他有沒有別的心思,想必你我都知道。

最狠毒的一件事莫過於除掉太子劉榮。由於劉榮的母親栗姬失寵,漢景帝產生了廢掉劉榮的想法。這事要是放在漢武帝頭上,他一定會拿出土匪的霸道勁頭,直來直去就乾了。

但漢景帝不會這麼做,他一定會「曲徑通幽」,搞出一系列小動作。

不久有人奏請里栗姬為皇后,因為這件事劉榮被廢、栗姬被打入冷宮,鬱鬱而終。這件事明面上是由王娡操盤,但真相其實不難辨別,無非是漢景帝睜一眼閉一眼,甚至背後唆使罷了。

這件事劉榮很無辜,他什麼也沒做就丟了儲位。可他哪裡知道,接下來他的命運會更悽慘。

兩年後,有人狀告劉榮侵占祖廟的地。祖廟的外圍非常大,界限根本不清晰,被人不小心「侵占」的事屢有發生,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漢景帝居然將劉榮抓到京城,交給酷吏郅都審查。

後來劉榮莫名其妙地在獄中自殺,留下的遺書又不翼而飛。最後郅都成了背鍋俠,真相卻含糊其辭,無人得知。後人都一致認為,這件事幕後的兇手一定是漢景帝。

唐朝著名史學家虞世南,就直言不諱地評價漢景帝「有慚德」

知子莫如母,竇太后對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每一根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知道,這個皇帝兒子有多心狠手辣,有多陰險狡詐。為了皇位,親兒子都下得去手,親兄弟算個啥?

估計竇太后都很抓狂,怎麼就生出這麼一個兒子,一點不像自己。

竇太后自幼父母雙亡,與哥哥、弟弟從小就失散了。這些早年的不幸,讓她非常珍惜親情,注重人倫之愛。

梁王劉武這個人雖然比較渾,沒有政治頭腦,但這孩子實誠,純粹,孝順,本質不壞。對一個母親來說,這就夠了,遠比高高在上,卻薄情寡義的兒子更值得疼愛。

所以,在竇太后的眼裡,漢景帝是個皇帝,劉武才是兒子。

這就是「帝殺吾子」的含義,很悲涼,「帝」不是「吾子」,梁王才是。如果你是竇太后,你該如何當這個娘?你又希望誰能坐上皇位?你還會認為她偏心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0cb1b40664b7378817b23d231c2b6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