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三類「表演式」形式主義搞亂復工復產 | 每日快評

2020-04-30   七台河檢察

「表演式」形式主義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在於演得「皆大歡喜」,有市場、有需求。根源還在於一些領導幹部腦子裡裝著錯誤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宗旨意識淡薄,不是為了企業發展,不是為了群眾福祉,而是為了個人的面子和短期政績,演的是貪虛功,而不是抓實績。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王聖志、姜剛、董雪


各級領導來了幾十次,實惠沒落地,復產企業還要配合演戲;西南某項目現場,領導宣布項目啟動,機械立馬開動起來,可幹部前腳走,機械後腳就「馬放南山」……近日,媒體曝光了一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形式主義新表現,因重面子輕里子的「戲」份過濃,被網友戲謔地稱為「表演式」形式主義。


從媒體報道來看,「表演式」形式主義可謂形式主義的升級版,不少發生在經濟發展領域。參與其中的各類企業、各級領導幹部不僅要走過場,還要「心甘情願」當演員,把這場「戲」演得「精彩生動」。花大價錢費大力氣,「演」出面子上的虛假繁榮景象,只為博得領導喝彩,而不顧對企業和群眾是否有意義,此類表現實在要不得。



記者了解到,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在不同地方和場合都存在「表演式」形式主義,主要有三種表現形態:


其一,下級演給上級看。工作乾得好不好,「表演水平」很關鍵。在一些地方和幹部眼裡,虛報復工復產率似乎已成「公開的秘密」。有領導幹部坦言,一開始報80%,看到別的地方都報超過90%,擔心被領導批評,索性報接近100%。在「你虛報、我也虛報」的攀比心理作用下,復工復產率正變得「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其二,政企「聯手」演給公眾看。有幹部反映一個疫後怪現象,有些原來已簽約過的招商項目,有關部門會重新組織方案再簽一次。有的是省里簽了市裡簽,市裡簽了縣裡簽,層層簽約、人人「演戲」。有的企業不堪其擾,也有的樂此不疲。一位企業負責人說,「我覺得挺好!可以造勢,還能多跟領導接觸!」細品這句話,道出了「演戲」雙方「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心態,有公眾拍手叫好就算大功告成了。


其三,幹部演給群眾看。有的領導幹部表面上「積極」下鄉調研,「深入」企業「體察民情」,而且對基層反映的問題,表態時聽上去都很好,有的還當面承諾一定要辦好,最終企業負責人和群眾等來的大多是「空頭支票」,到頭來在鏡頭前「說幾句」,到處合影「擺拍」留念之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表演式」形式主義的種種場景,可謂是「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具體體現。這種形式主義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任由此類「病毒」蔓延擴散,勢必影響各項政策真正落實。


實際上,「參演」的基層幹部往往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費錢費時費力,沒有實際價值,誰會自願干呢?但領導有要求,哪能不幹呢?」從他們的抱怨中可見一斑。這也消耗了基層幹部和企業負責人真抓實幹的寶貴時間。更可怕的是,演著演著很多人就信了,數據「注水」、虛假繁榮之下,上級政府決策難免被誤導。


作為作風建設的一大頑疾,形式主義具有反覆性和頑固性,而「表演式」形式主義尤為如此。「表演式」形式主義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在於演得「皆大歡喜」,有市場、有需求。根源還在於一些領導幹部腦子裡裝著錯誤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宗旨意識淡薄,不是為了企業發展,不是為了群眾福祉,而是為了個人的面子和短期政績,演的是貪虛功,而不是抓實績。


缺乏監督,有恃無恐,也是「表演式」形式主義愈演愈烈的原因。這類形式主義藏身於經濟發展中,有些地方借著招商宣傳、產業發展的「殼」,行「表演」「湊數」之實,隱蔽性強,難以被發現和查處。「你『演』我不『演』,那不是吃虧了!」長此以往,惡性攀比、浮誇盛行,一種見怪不怪但貽害無窮的社會病便出現了。



唯有號准脈象,找准病因,才能治好「病」。中央日前印發《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提出從築牢思想政治根基、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完善幹部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等八個方面持續解決形式主義問題。中央在決策部署上作出表率,果斷向形式主義「亮劍」,這對於「表演式」形式主義而言,無異於當頭棒喝。


成績是干出來的,不是演出來的。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當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恢復元氣」,需要實打實的數據,硬碰硬的政策,不斷冒出來的「表演式」形式主義,無疑會妨礙復工復產等經濟發展的推進,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各地要讀懂悟透中央通知精神,對標對表、摸底排查,強力整治「表演式」形式主義,建章立制剷除其滋生的土壤。同時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將對上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拆掉「表演式」形式主義的舞台,剷除「表演式」形式主義的土壤,讓各級領導幹部真正沉下心來,切實解決企業反映的難題,維護人民群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