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運動處方」怎麼開?體醫融合是關鍵

2019-09-26     青海省體育局

丨 青海省體育局 出品

9月12日,南昌市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總決賽現場。新華社記者萬象攝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體醫融合」,鼓勵醫院培養和引進運動康復師,開展運動促進健康指導。
近年來的很多政策中,體醫融合多次被提及。日前,IEI國際運動處方菁英培訓班在深圳舉行,記者採訪了來自國內外該領域的多名專家學者,他們認為,「運動處方」正是連接體育和醫療的關鍵橋樑。

運動是良醫

「生命在於運動」是流傳了數百年的樸素體育健康觀,而近年來,不管是醫學界還是體育界,嚴謹的學術研究越來越多地驗證「運動是良醫」這句話。

1992年,美國心臟協會宣布身體活動不足是心臟病的主要因素,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身體活動水平與全因死亡率存在相關關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發現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腫瘤在內的很多慢性疾病,都與缺乏或者運動不足有相關性。

9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新華社記者張馨攝

在我國,為期30年、著名的「大慶研究」發現,包括運動干預在內的生活方式干預促使糖耐量受損患者糖尿病累計發生率、糖尿病併發症、心血管疾病風險及發病率顯著下降。再次證明長期改善生活方式是可以實現的,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和臨床價值。

美國運動醫學會前主席、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詹姆斯·斯金納說:「對於很多慢性病來說,合理運動就是最好的藥物。」

處方搭橋樑

運動是良醫,但具體到每一個人,運動之前都會面臨這樣一串問號——到底應該進行什麼運動?每次多長時間?多大強度?多少頻次?在什麼情況下應當停止或者調整?

對於健康人群來說,這或許並不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對於一些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來說,沒有科學的運動指導,將很容易面臨風險。

而運動處方恰恰就能夠回答這些問題,根據每個個體的不同體質和疾病情況,制定精準的運動指導方案。

資料圖:2015年8月8日,運動醫學專家正在解答長跑愛好者的健康諮詢。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其實,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誕生於美國,已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應用和發展。簡單來說,運動處方是由專業的醫師和運動指導人員根據病人具體的身體健康狀況,以處方的形式對其運動的頻次、強度、時間、方式、運動量、安全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指導,以幫助病人通過運動鍛鍊改善健康水平,預防和治療疾病。

「運動處方」正是體醫融合的一座橋樑,將醫療機構與健身機構,醫生與健身指導人員連接在一起。

事實上,在國內部分地區,以運動處方為橋樑的體醫融合已經開始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的運動處方門診開診,目前已經制定出一套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慢病人群個體化運動處方。2019年年初北京醫院內分泌科的糖尿病健康管理門診的開設,把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指導落地到實際中。

2019年初,深圳市衛生健康委、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深圳市教育局聯合下發《關於實施體醫融合行動計劃的通知》,開展運動處方培訓試點,組織全市體育老師參加運動醫學相關專業培訓等,推動體醫融合服務項目落地。

瓶頸待破解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在國內,運動處方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其發展也面臨著不少瓶頸亟待破解。

首先是人才的缺乏。「醫學健身」的概念在國內方興未艾,但在美國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在美國,目前醫學健身中心80%以上的到訪者是由醫生轉介而來的。而在國內,具有運動處方系統知識、能夠開具運動處方的醫生和健身指導從業者寥寥無幾。

此次培訓的主要講師之一、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王正珍說,一張運動處方的出爐,要經過健康信息篩查、醫學檢查、運動風險評價、體適能測試和評價等多個準備步驟,在處方開具之後,還要進行實施過程監控、實施效果評價、運動處方調整和修訂等一系列後續步驟,才能保證處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8月8日,石家莊市橋西區「全民健身月暨京津冀空竹大賽」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駱學峰攝

因此,不管是醫生還是健身指導從業者,接受運動處方的培訓就成了重中之重。以這次培訓班為例,培訓班由IEI國際運動健康研究學院主辦、奧美健康集團承辦,約70名學員中有七成來自醫療系統,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健身機構、健康管理機構和養老機構的運營者和專業服務人員等。

奧美健康董事長徐峻華和他的團隊與美國運動醫學會等機構合作,將運動處方的相關課程引入中國,在線下舉辦培訓班,為學員提供運動處方軟體和小程序,並開發了相應的線上課程和考試平台。

「醫生、健身教練和健康管理人員經過培訓,明確了在為慢性疾病人群運動處方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分工,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合理用藥、運動的禁忌證判斷、運動量推薦和運動中特殊注意事項負責,健身指導人員則根據醫生提供的醫療信息制定並實施體適能測試方案和運動處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體醫融合,這是國外的成功模式。」王正珍說。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制約醫學健身發展的另一個現實的困境是,國內的醫生、特別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工作普遍處在超負荷狀態,如果增加運動處方等工作,醫生要經歷培訓、資格認證等多個環節,讓這個群體不堪重負。

而如何給予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合理的激勵,也是亟待破解的問題。目前,除了少部分地區和個別醫療機構的「體適能測試」和「運動處方」列入了收費項目,絕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運動處方的合法收費項目,即使醫生具備開具運動處方的能力,也會面臨「師出無名」的尷尬。

每一張運動處方的背後都應該是嚴謹的科學研究在支撐,就像一款新藥推向市場前要經過多次臨床試驗一樣,只有明確的研究結果認為某項運動可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使病人獲益時,才能應用到實踐中來。

8月8日,北京市第九套廣播體操展示大賽在北京地壇體育館舉行。新華社記者任超攝

因此,沒有科研領域中的體醫融合,就沒有應用中的體醫融合。而目前我們應用的更多的是國外的研究結果,期待著更多的適合中國人的運動醫學研究成果。對於體育科研人員來說,一線的臨床數據很難獲得,而對於醫學科研人員來說,體育又是一個「偏門」甚至被冷落的研究方向。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踐,可能都需要我們的政府從頂層設計和政策層面上去解決,而不管是體育部門還是醫療機構,都應該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面對融合。」王正珍說。

來 源:新華網體育

審 核:王 敏

監 制:宋愛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x7wcm0BJleJMoPMuV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