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伴君如伴虎,晏子緣有何本事,為何能為官久之?

2019-09-18     九門憶史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相繼輔佐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把持朝政數十年,直到去世。晏子信奉儒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竭忠盡智輔佐國君,使得齊國在強國林立的春秋時代安然無恙。眾所周知,官場波詭雲譎,伴君如伴虎,為人臣者時刻面臨被被貶甚至被殺的危險。

特別是忠臣,正道直行,容易遭遇佞臣的算計、昏君的罷黜,為官長久者鮮有。作為忠臣的晏子,能夠身處官位數十年,必有過人之處。《左轉》《晏子春秋》等史籍記載了晏子的事跡,從中我們可以領略晏子為官的獨特風格。

一、以高潔品行博得眾人的愛戴

為官者,上要對國君負責,下要對僚屬和百姓負責。而要真正負起責任,在一些事情上作表率是一個重要的選項,所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晏子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首先,晏子為官清正廉潔。晏子多次婉拒國君的賞賜,一生保持生活的簡樸

有一次,景公想封賞晏子,就對晏子說:「先君桓公賞賜管仲十七個縣作為其子孫的食邑,還將這件事刻寫在竹帛上,並通報諸侯國。現在寡人想效法先君,封賞先生采邑作為您子孫的生活來源,怎們樣?」晏子堅辭不受。還有一次,景公要賞賜給晏子白狐裘皮、黑豹衣襟。

這兩種裘皮都是價值千金的貴重物品,一般大臣很難得到。景公讓梁丘據替自己辦這事,梁丘據往晏子家跑了三次,都被晏子推辭了。景公不高興了,對晏子說:「先生不接受,寡人也不穿戴了!」晏子以「君服之上,而使嬰服之於下,不可以為教」為名,最終也沒有接受賞賜。

其次,晏子生活儉樸。晏子提倡節儉,「以節儉力行重於齊」。他不但是節儉號令的制定者,更是節儉的實踐者,給別人做出了榜樣。「晏子衣緇布之衣,麋鹿之裘,棧軫之車,而駕駑馬以朝。」一件狐皮衣,晏子穿了30年,可見晏子節儉到了什麼程度。

最後,晏子為人方正。《內篇雜下第24章》記述,景公有一愛女,要嫁給晏子。景公到晏子家飲酒,看到了晏子的妻子,問晏子:「這是您的內人嗎?」晏子點頭。景公說:「哎呀,也太老太醜了!寡人有一個女兒,年輕又漂亮,把她嫁給先生吧!」晏子離開座位說:「就是這個又老又丑的人,我和她一直生活在一起,當然我也趕上過她年輕漂亮的時候。

再說,人本來在年輕的時候就想到要老有所依,在漂亮的時候就要想到年老色衰的時候有所依靠。我妻子曾託付於我,我也接收了她的託付。您雖然要將女兒嫁給我,我怎能背棄我妻子的委託呢?」推辭了這門親事。

晏子的為政清廉、生活簡樸和方正品行贏得了人們的愛戴。這樣眾望所歸的人物,就是國君想罷黜他、佞臣想讒害他,也因有所顧忌而收手。

二、以關心百姓疾苦、多為百姓辦實事贏得民心

晏子民本思想濃厚,深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心繫生民。晏子體恤百姓、關心民生的民本思想在其言行中有充分的表現。

晉國大臣叔向問晏子:「什麼樣的品德最高尚?」晏子回答說:「當然是愛護百姓了。」秉持這樣的思想,晏子非常體恤黎民,關心百姓疾苦。

有一次,景公出行,看見有個小孩在路上乞討,回來對晏子說:「這孩子肯定是無家可歸了。」晏子對答道:「有君王您在,他怎麼能無家可歸呢?讓官吏把他收養了,您就立刻可以藉此揚名了。」晏子借著為景公出主意的機會,將孤苦無依、食不果腹的苦孩子收養了,既體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更體現了他對百姓的仁德。

有一年鬧饑荒,晏子請求開倉放糧,景公不同意。正趕上景公令造路寢之台,晏子就讓管理工程的官吏提高工價,擴大營造規模,延緩竣工期限。工程三年才完工,百姓藉此得到了賑濟。景公有了遊樂之地,自然心情愉悅,而百姓也得以豐衣足食。有人對此評論說:「這是晏子想開倉救濟百姓的一種策略啊!」

景公宿於路寢之宮,聽到有男子哭聲,就讓晏子去查看。晏子一看,原來一個叫盆成適的人,因為不能將後亡的母親與先亡的父親合葬而悲傷。晏子問其父墓地所在,盆成適說在路寢宮之下,並請求允許他父母合葬。晏子把這件事報告了景公,景公很不悅:「你何必要把事情告訴寡人呢?你讓寡人怎麼辦?」

晏子回答說:「您修建路寢之台純粹是為了遊玩,侵奪了人家的墳地,又禁止人家合葬,這是不仁。您又任著性子不聽勸說,不體恤百姓的憂苦,這是不義。」景公長嘆一聲,同意了盆成適的請求。

晏子的德政名聲傳遍了全國,感動了黎民,「百姓得以附親」,晏子的威望與日俱增。晏子在百姓中的威望,對其為官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晏子的政敵崔杼等人十分嫉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但懾於晏子的威望,終究不敢動手。

《晏子春秋》記載,崔杼殺了莊公,眾大臣都俯首歸順,只有晏子不服,怒斥崔杼的弒君行為。有人慫恿崔杼殺了晏子,崔杼說:「民之望也,舍之得民。」無奈放了晏子。自古民心不可違,再強大的邪惡勢力也不敢輕易忤逆民意。

三、以維護身邊人的利益來培植自己的勢力

晏子固然是廉潔之臣,辦事也有靈活性——澤被左右,利用權力和影響為身邊人辦事。眾所周知,海瑞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對自己、對同僚、對親友的要求都極端嚴格,絲毫不允許占國家的便宜。海瑞廉則廉矣,卻失掉了人心,也就失掉了為官的基礎,使他在危難時刻沒有人伸出援救之手。

晏子也是清官,但他與海瑞不完全相同,他做事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非常注意維護身邊人的利益,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好讓他們誠信跟著自己,維護自己,典型的事例就是晏子和車夫的故事。有一天,一向以侍奉晏子而感到驕傲的車夫,失去了往日「意氣揚揚,甚自得也」的神態,變得一臉陰雲。

晏子察覺了車夫情緒的變化,就問究竟。車夫告訴他,自己的妻子抱怨自己,給晏大人趕了這麼多年車,卻沒被提個一官半職。得知這個情況,晏子二話沒說,將車夫「薦以為大夫」。平心而論,這件事有損於晏子廉潔的形象。晏子曾經力推「選賢舉能」的任人標準,但舉薦車夫為官,似乎與此並不搭邊。

車夫畢竟是車夫,套馬驅車是行家裡手,做官可就不一定了。車夫做官,很可能誤事。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晏子還是突破了原則,舉薦自己的親信做官,至於對才能的考慮,已經在其次了。

官場畢竟是官場,想在官場屹立不倒,必須有人維護你;想要人維護你,絕對清廉是不行的。趨利是人的本性,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跟著你混,不就是為了獲得一定的利益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晏子提拔車夫,也無可厚非。

四、以包容的態度、和諧的人際關係凝聚人心

景公曾經向晏子諮詢為政之道:「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也。賢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

在這裡,晏子用水和石頭作比喻,說明兩種為人處世的態度所得到的不同結果:一種態度溫柔如水,清濁咸容,既能能容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容納別人的缺點,以這種態度處世,別人自然樂於與之交往和共事;另一種態度高冷如石,只能容納別人的優點,不能容納別人的不足,以這種態度做人,別人自然對之產生疏離心理,敬而遠之。

除此之外,晏子還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這種和諧不是讓人做好好先生和曲意逢迎他人,而是「和而不同」,即國君與大臣、大臣與同僚在人際關係上要融洽,但是在政治觀點和辦事風格上不必強求一致。有一次,景公打獵歸來,晏子前去迎接,同僚梁丘據也來了。梁丘據是景公的寵臣,辦事無不順著景公的心意,頗得景公的寵愛。

景公一看到梁丘據,情不自禁地說道:「還是梁丘據好,與寡人如此地和諧!」晏子不以為然,對景公說:「梁丘據與您只不過是相同罷了,何談和諧?」景公不解地問:「和諧與相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就給景公講了「和而不同」的道理,景公聽了,心悅誠服。

五、善於變通,不盲目忠於某個特定的國君

晏子的「忠」,不是忠於某個特定的國君,而是忠於國家。如果君王是「明君」「賢君」,其治國方略有利於國家和百姓,晏子就竭心盡力侍奉;而對於昏君,晏子則表現出靈活的態度,不把自己的生死全然綁架於他。

景公曾經問晏子道:「忠臣應該如何侍奉國君?」晏子回答說:「國君有難,大臣不為他死難;國君出逃,大臣不為他送行。」景公聽了,臉色不悅道:「國君賞大臣封地,賜大臣官爵,國君有難,大臣不為他而死;國君流亡,大臣不為他送行,這能叫有有忠心嗎?」

晏子回答說:「如果諫言都能被採用,國君一輩子也不會落難,大臣用得著為誰而死嗎?如果謀略都能被接受,國君一輩子也不會流亡,大臣用得著給誰送行嗎?如果諫言不被採納,等國君有難時,大臣為他而死,是無謂而死;如果謀略不被接受,等國君流亡時,大臣為他送行,是裝腔作勢。所以說,忠臣應該是這樣的人——能夠向國君進獻善言,不讓國君陷於危難。」

有人說,晏子以「一心侍三君」,這個「一心」,是忠於國家之心,關愛、體恤百姓之心,而不是愚忠之心。他能夠輔佐齊國的靈公、莊公、景公,是出於對國家的忠心,對百姓的愛護。國君的輪換,對於晏子來說並不算什麼,因為國家還在,百姓還在,能為國家帶來穩定興旺,為百姓帶來福祉就行,管他誰是君王呢?

莊公被崔杼殺死,景公被抬出即位,晏子還是盡力盡智輔佐,匡正君王的過失,為百姓謀福祉。對於晏子來說,能達到為官的目的就夠了。

六、能言善辯,危難時刻化險為夷

莊公與崔杼妻子私通,被崔杼殺死。按照儒家的要求,君死,臣必為之亡,此時晏子需要為莊公而死。崔杼是晏子的宿敵,想抓住今天的機會,逼晏子死,斥晏子道:「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沒有上他的當,巧辯道:「禍始,吾不在也;禍終,吾不知也;吾何為死?且吾聞之,以亡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為義者,不足以立功。

嬰豈其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說完,對莊公的屍體盡了臣子的禮節:「遂袒免,坐,枕君屍而哭。興,三踴而出。」崔杼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晏子平安離開。

結 語:

晏子是春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在齊國政壇上做宰相60餘年,可謂官運長久。他之所以能受到國君的信任,治國安邦事業有成,在政治風雲變幻中有驚無險,是因為他有著獨特的為官之道。

他的為官之道,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以高潔品行博得眾人的愛戴;以關心百姓疾苦、多為百姓辦實事贏得民心;以維護身邊人的利益來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包容的態度與和諧的人際關係凝聚人心;善於變通,不盲目忠於某個特定的國君;能言善辯,危難時刻化險為夷。

唐代名臣魏徵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晏子的為官之道對於今天的從政者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對於一般人處理好人際關係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左丘明:《左轉》,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12月。

《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郭慶林:《也談<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新鄉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ssJRm0BJleJMoPMqo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