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這首詩很冷門,卻是一首高亢的秋歌,值得你我一讀

2019-10-06     慶余

自宋玉賦《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以來,古代文人便有了悲秋一說。他們把秋景秋物、秋聲秋色,與自己的悲慘命運結合起來,表現了一種抑鬱哀怨、感傷憂憤的美學趣味。譬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既感嘆了歲月不饒人,也傷懷了自己的一事無成。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始聞秋風》,卻不同於大多數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獨特的美學趣味。詩中所包含的這種倔強進取的精神和品格,無論古今都是難能可貴的,都值得你我一讀。這首詩的作者正是寫出名句「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唐代詩人劉禹錫。

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我們可以得知他前後經歷了長達二十三年之久的貶謫生活,其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但性格剛毅的劉禹錫,始終不曾絕望,在憂患的謫居歲月里,寫下了一首首清峻明朗、高亢豪放的作品。《始聞秋風》便是其中一首典型,雖然相比較他的名篇《秋詞》來說,還很冷門。

《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劉禹錫便別出心裁地創造了秋風的有情形象,並且還是從秋風的角度開始寫起。即去年看菊花的時候,我和你告別,今年聽到蟬鳴我就立即回來與你共話別情。據《禮記·月令》記載,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所以這兩句詩準確地點明了秋風的去而復還。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則從秋風的角度轉入自己的角度來寫。它的意思是說,五更時分,忽覺涼風颼颼,我便知道是你秋風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衰老的容顏卻在鏡中顯現。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它就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點出「始聞秋風」的同時,也營造出了一個奇妙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

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開始,劉禹錫便精神頓作,一展詩歌豪邁雄健的風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戰馬因懷念邊塞的草,攀曲的馬毛不停的抖動,大雕因望見流雲,就睡眼睜開。「馬思邊草」、「雕眄青雲」,象徵著的是劉禹錫自強不息的信念。即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像駿馬疾馳沙場、雄鷹搏擊長空一樣,重上戰場,為國效命。

尾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劉禹錫則道出了秋天在古典詩歌中與眾不同的地方。秋高氣爽,正是極目遠望的好時節,我為你抱著病也要登上高台。「扶病」,是對「一年顏狀」的解釋。據記載,公元836年秋天,劉禹錫患了足疾,此後就一直疾病纏身。而劉禹錫以患病的狀態,依然還要登山高台,說明了他對秋天的厚愛,以及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倔強進取精神。

綜觀劉禹錫的這首詩,正如清人沈德潛所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可見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所表現出來的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劉禹錫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寫照。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首值得一讀並學習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j4WoG0BMH2_cNUgMH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