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可以這樣做

2019-05-01     低吟淺唱的花

最近的一期的《老師請回答》中,一個十歲的小女孩,為一部手機,衝著姥姥大喊大叫:「你是不是想讓我死?」爸爸抱怨孩子太任性,稍不順心就哭鬧不止。一個10歲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還會出現極端行為,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問題。生活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節目中,爸爸輔導孩子功課,脾氣急躁,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動不動沖孩子吼叫,甚至動手打孩子。孩子長期處於恐懼和害怕中,慢慢地,很容易參照父母的方式處理問題。

網上經常看到有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功課,氣到崩潰,甚至被氣成腦梗。在視頻中,父母氣得大吼大叫,孩子默默地流著眼淚。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心裡有了陰影。但想過沒有,在情緒失控的父母面前,孩子的心裡的陰影該有多大?

拿破崙說過:能制好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還偉大。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十七歲少年跳橋,媽媽把車停在路中間,下車對孩子吼叫,孩子在媽媽失控的情緒下,衝出車門,跳下了橋,剩下後悔的媽媽捶地痛哭。情緒的控制是很多父母忽視的問題,一個小問題往往在錯誤的情緒表達上被放大了,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生活中,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寄於很大的希望,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把失望撒在孩子的身上,打罵孩子。

父母不能控制情緒,讓孩子缺少安全感

朋友小文,是個溫和的人,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她的脾氣越來越大,向我訴苦,她快要被她家的孩子氣死了,每次看到孩子做錯事,忍不住發了脾氣後,心裡又很後悔,看著孩子膽怯的眼神,她心疼得要死。其實,每次發完脾氣,事情根本沒有解決,孩子膽子卻越來越小,明顯的沒有安全感,也沒有了以前活潑了。

父母經常孩子面前發脾氣,不控制好情緒,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傷害,就是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說至關重要。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會相信人,不會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安全感的孩子能跟別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安全感就像孩子的一座基石,只要地基打牢了,孩子的這座樓就會越蓋越高,越來越結實。

父母不能控制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控制情緒,任由自己的情緒發展,對孩子吼叫,甚至說些難聽的話打擊孩子,孩子是通過別人的看法來認知自己的,父母的打擊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行,沒有能力的,時間長了,孩子會不自信,形成自卑的性格。

父母不能控制情緒,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父母的情緒波動得分與子女的焦慮驚恐得分有顯著相關性。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怎樣對孩子,孩子長大後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甚至自己的後代。知乎有個匿名用戶說:「我在父母的吼叫聲中長大,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的女兒。我怎麼辦?」

看過一句扎心的話:「孩子小的時候,別把他的稚嫩和軟弱當做軟肋,用自己的壞情緒來對待孩子。孩子長大了,內心的陰影面積和那些回不去的彎路,就是還不起的代價。」

一個家,好比一艘在海上行駛的船。父母的壞情緒就像暴風驟雨,刮向小船,讓船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而父母的平和穩定的情緒,就如溫柔的風,輕輕地推動著船安全前行。

其實,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只是我們當時的心情。

想學會控制好情緒,父母要先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我們控制不住要發脾氣時、把指責孩子話的主語『』你」改成啊「我「,一個真正負起自己情緒責任的父母,會用「我覺得很生氣」,「我有些失望。」這樣的做法變成了一種情緒表達,而不是情緒的發泄。

找到情緒的合適得釋放點

父母自身情緒管理,並不是否定和壓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尋找一種不傷害孩子的一種方式。比如孩子鬧的時候,你氣得不得了,但你的理智告訴你,不能發脾氣。你可以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等自己的情緒平復後再處理,或者深呼吸。

做好自己的情緒檔案

當每次要發火時,看看自己每次是在哪種情境下惹的自己發火?記錄下來,找出共同點,分析是環境問題還是在認識問題,並且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用平和的情緒對待孩子的每一步成長。情緒穩定平和的父母,能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愛和力量,內心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父母的情緒平和,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e5SGGwBmyVoG_1Zq4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