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 系列述評③新生者

2020-04-26     青島新聞網

青島日報2020年4月26日1版

新生者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孫欣

新的工業的時代已經來臨,它有無限潛力,與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發生關聯的可能,你必須有所行動。每個企業不論大小都不能掉隊。

——德國工業4.0之父孔翰寧

那些願意走上顛覆與重構道路的,必然都對新生滿懷渴望和憧憬。儘管這是一條沒有路標的道路,沒有現成的答案,甚至目的地也晦暗不明,但每一次前行、每一次突破,都在創造新的可能、都在打開新的空間。

2012年,通用電氣就曾作出展望,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的潛在影響力涉及幾乎半數的全球經濟。甚至大膽預測,如果全球經濟體都能及早擁抱工業網際網路,全球經濟規模有望再擴大1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約與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相當。

即便各國或企業的願景和預測並不相同,可觀的數字都是確定無疑的。但工業網際網路最具誘惑力的部分,或許並不只有單純的數字。背後隱藏著的改寫競爭格局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動因。

消費網際網路是最現實的教科書。網際網路發源地美國,20年前未必能想到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能成為與谷歌和亞馬遜一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一直走在全國經濟前沿的上海,未必能想到曾被稱為自家後花園的杭州,成為了網際網路經濟中最強勁的對手。

當網際網路的觸角由商業和消費領域觸達更深層次的生產領域,新生的故事一定讓人更加心潮澎湃。

從企業到產業再到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的青島,書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創造未來的全新傳奇。

企業新生

疊代是網際網路經濟最核心的本質。在工業網際網路的世界裡,以智能化為核心,在不斷的疊代之中,製造企業一定會成為令人陌生的「新物種」。

在工業網際網路誕生之處,通用電氣就強調智慧與機器間邊界的打破。

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倡導的也是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在這一模式下,人們可以極大程度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製造業進行智能化轉型。

經濟學家馬光遠曾作出過這樣的總結:二者的核心都在於通過數字化的虛擬技術,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3D列印、智能機器人等,實現製造的智能化。

這種智能化並非簡單地讓機器像人一樣,完成工廠內的各項工作。如根據網絡上的訂單自動完成排產、AGV小車根據生產計劃取出物料送至生產線、生產線一步步完成生產及檢測,然後自動包裝入庫。

「事實上,依靠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可編程邏輯控制以及計算機數控技術,這樣的場景也能夠實現。通過編程,事先告訴機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即可。」青島一家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說。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能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創始主任、富士康科技集團副董事長李傑就曾在著作中提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變革,令組織要素不再僅依靠制度和文化,以信息化和自動化系統實現全流程的管理和執行令組織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得到本質的提升。

在李傑看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製造必定與大數據的分析利用聯繫在一起。通過挖掘工業大數據了解問題產生的過程、造成的影響和解決的方式。核心是從以往依靠人的經驗,轉向依靠挖掘數據中隱性的線索,使得製造知識能夠被更加高效和自發地產生、利用和傳承。

大數據挖掘得到的結果有可能超越人們經驗的範疇。不斷發展的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則能為大數據的更好利用插上翅膀。

還是回到現實語境,能更好理解這些有些抽象的概念。

先看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利用人工智慧,打造了工業大腦,將標準化車間所有埠的數據傳入工業大腦,隨後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應用於某家光伏產業鏈企業,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節省上億元生產成本。

再看看本地企業。海信已研究將人工智慧應用於電視的白平衡檢測。通過分析每一台產品的白平衡數據,更精確設定合格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管理能力;一汽解放商用車工廠研究利用視覺檢測大數據,經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更好界定一些不規則零部件的良品指標,提升質量;宏大紡機通過分析銷售出去的設備狀況數據,發現了過去被忽視的問題,幫助提升產品改進設計……

這些改變對中國企業尤為重要,是應對全球製造業競爭的關鍵一環。當然,這樣的智能未來一定不僅僅在產線中存在,連接消費者一端更好捕捉市場趨勢、連接供應鏈一端更好協調原材料採購、連接物流一端自主更好安排倉儲和運輸……所有都會逐漸變為現實。

產業新生

工業網際網路就像一個強大的孵化器,它不只讓工業變得不同,許多新的產業也將突破我們傳統產業劃分的邊界,不斷地生長出來。

在日本,豐田就試圖將觸角伸向汽車服務領域。它與軟銀合資成立了移動出行公司,推出基於共享汽車的「移動社區」服務。大量自動駕駛平台接入豐田搭建的出行平台,為消費者提供全天候的出行服務。

這種模式與通用電氣等最初所設想的商業模式可以說異曲同工,將製造業價值鏈拉長。產品製造甚至可能已不是未來製造業最核心的價值來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或其他增值服務能撬動更大價值。製造與服務的邊界日益模糊,跨界成為常態。

這為製造業轉型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而當下最熱門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可以說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想想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鼻祖Predix。通用最初的想法是,打造一個連接全球所有高智能機器設備的智能化平台,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成為全球最厲害的工業軟體公司。

有人將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稱為工業領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可見其巨大價值。

平台可以提供的服務包羅萬象。比如,它可以像電商平台一樣,連接上下游製造業資源乃至消費者,為供需雙方更好匹配資源;它也可以為平台上的企業,以雲服務的方式,直接提供財務管理、生產管理等信息化服務;它還可以像蘋果手機的應用商店一樣,供工業軟體開發者開發各種工業App,滿足企業個性化的工業軟體需求。

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國內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絕大部分都來自製造業企業,包括海爾、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富士康、華為、浪潮等。多年來,網際網路大企業能通吃一切的法則似乎不再適用。隨著工業網際網路日益深入製造業的肌理之中,新生的未來一定還將充滿更多想像。

而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作為新生的產物之一,也將繼續孕育更多新生。比如,製造業的眾創模式。更多創新的奇思妙想可以通過平台導入產業,從事生產製造的企業或個人也不再必須建立自己的工廠。產業創新更容易發生,資源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城市新生

塑造城市最核心的力量,永遠是經濟。很顯然,當企業、產業都變得與過去截然不同,城市也迎來了新生的絕佳機會。

從更宏觀的全球視角切入,能更好說明這一問題。

為何美國和德國幾乎不約而同提出工業網際網路相關戰略計劃?皆因事關未來全球競爭格局。

美國試圖依託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探索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新路徑,以工業網際網路為抓手,確保全球領先地位;老牌工業國家德國看到基於平台的贏者通吃競爭模式正在加速從消費領域向製造領域演進,意圖始終保持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此後有所動作的其他國家也不例外。當大家都知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會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就沒有人會願意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當回到城市層面,一切同樣成立。現實也在告訴我們,這已經成為城市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新賽道。美國波士頓,德國柏林、漢諾瓦,國內的上海、濟南、廣州等均在此列。

不過,當這些製造業城市站上這一新風口,它們要改變的可不止製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不是製造業企業自己的事,也不是軟體和網際網路企業的獨角戲,它們創造的是一個全新的產業形態。

在美國,就成立了由AT&T、思科、通用電氣、IBM、英特爾等組成的工業網際網路聯盟,加快互聯模式推廣和市場布局。後來,聯盟成員擴展至200餘家,不僅有各類企業,還有科研院所,覆蓋工業網際網路全產業鏈。

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青島最為看重的正是對城市產業生態的跨越式升級。面向新型工業製造體系和生產服務體系的構建,匯聚各類平台公司、工業企業、信息通信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各領域主體,形成跨界融合、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新型產業體系。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等諸多影響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都在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的打造過程中,有了最好的解決契機。

而且,作為構建新產業形態的主導性力量,工業網際網路也將成為重構區域經濟格局,集聚、配置各類要素的重要力量。打破區域的行政壁壘,實現區域內科技、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資源集聚和共享,都有了新的實現方式,也許,膠東半島的一體化,也將因此步入「加速度」。

一切才剛剛開始。

這是一個向未來開放的沒有結局的故事,惟有一點確定不疑,已經率先起跑、領先一步或者半步的青島,只要一刻不停地加速奔跑,就一定會不斷創造出一個個精彩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V2ps3EBfwtFQPkdY7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