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想與你分享「她們與共和國同行」的故事。
70年來,一代又一代女性為祖國的建設、改革與發展開拓進取、貢獻力量。她們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追逐夢想不負此生;她們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裡,釀造著新生活的甜蜜……她們,是每一個與祖國共同成長的我們。
讓我們一起穿越70年,追憶激情歲月,遇見美好時光。
第5期
從下鄉知青到招工回城,龔成惠糊裡糊塗投身教育,一彈指就是33年誨人不倦,桃李芬芳。回首來時路,龔成惠說算不上波瀾壯闊、轟轟烈烈,她堅稱「平凡」,卻與共和國同行:生於1949年10月,真正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
龔成惠,70歲
數學教師
「我的青春正好撞上文革時期,工人階級是老大哥,教師地位低,對象都不好找。恢復高考後,教師地位逐步提高,教育夢愈發熠熠生輝。」
落戶銅梁當知青,通過招工回城入行教育。
出於安置老三屆學生的需要,1968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許多知識青年開始被分配上山下鄉。
龔成惠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1969年,她從重慶江北,被分配到銅梁平灘公社。
龔成惠用「多好耍的」來形容那段知青歲月,甚至一回憶就是滿臉藏不住的興高采烈:
「我們生產隊稻田多,田坎遍植桑樹。男人種稻,女孩子就養蠶,一年兩季,學問大著呢。什麼三曬三消毒啦,給蠶熬中藥治病啦,還有你知道嗎,蠶子吐絲之前要給它吃糯米粉和黃豆粉唷,這樣吐出來的絲才會更白,粗,長,結繭厚,賣到好價錢。」
蠶姑娘每天樂呵呵地養蠶,對將來如何是半點不憂心的。
很快,兩年轉瞬即逝。有一天,龔成惠突然聽到廣播通知江北區教委招工回城,她「哦」了一聲,老老實實辦完隊長賣蠶的任務,才慢騰騰晃到公社填申請表。
隔了一個多月,教委的指示下來了:教書。龔成惠直接懵了,「我能教哪科啊?音樂?吼兩嗓子還行,教課教不了;政治?實在沒啥興趣;生物倒是感覺挺有意思,結果即興考我,我一道題都答不出來。最後主任沒脾氣了,問我到底想教啥,我說數學吧,我喜歡數學,當數學老師我是願意的。」
主任大筆一揮,開了張單子,初中生龔成惠就裹著鋪蓋,到二師(現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進修充電去了。
她那時或許沒意識到,「數學老師」這個身份,將主導她今後整個人生的劇本走向。
遺憾放棄高考,但是進步的教育追求從未熄滅。
因緣際會,龔成惠畢業後被分回母校——嘉陵中學任教。結果報到當天,領導說,「你接的是謝主任的課,謝主任查出癌症,一直撐著接班人到崗才能入院治療。時間緊迫,你必須明天就開始上課。」
沒有觀察期適應期,龔成惠在最短的時間內走馬上任,正式成了一名初三數學老師。然而,兩年的培訓實際上並非「定心丸」,她始終誠惶誠恐——我只是一名初中生,給初中生上課,我哪夠格呀!
龔成惠(右一)和學生合影
懷著對教育的信念感和敬畏之心,龔成惠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見賢思齊,「玩命」修煉自己的教學能力。
轉眼到了1977年,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同年冬,570萬考生走進考場,擁抱新的命運。
遺憾的是,龔成惠並不是其中的1/5700000。
「我非常非常想參加高考,但是小孩剛剛一歲,先生要去高考,無法兼顧家裡。萬不得已,二人只能取捨一人,我於是放棄了。」經過日以繼夜地努力,先生成功考上大學。祝福之餘,龔成惠暗暗自勉:我也必須進修。
龔成惠與先生
校長輾轉了解到她的情況,一封介紹信送她去重慶教育學院讀在職培訓,「年輕教師追求進步值得鼓勵,我給你開綠燈,但是,你得保證課不能少。」
保證保證!龔成惠簡直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瓣用,「一邊培訓一邊教學,晚上還要看書、備課、批改作業,雖然每天都感覺忙昏頭,但前所未有的充實。」
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又不僅止於此,更核心的意義,無疑是育人。
嘉陵中學停止辦學後,龔成惠被分配到江北建新中學(現重慶市徐悲鴻中學)。那是一所新校,校長正組建領導班子,屬意龔成惠做教導主任。
誰知這位愛將完全沒有斯特里克蘭德追求遠方的心,她的明月光從來都是一線教育,「勉為其難接了教導主任的挑戰,乾了一年,我就去給學校物色了更優秀的繼任者,然後堅決請辭。管理層實在是不適合我,我喜歡和學生打交道,當個班主任就很好。」
龔成惠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現,的確是有目共睹。
堅守教育初心,看見森林裡每一顆樹。
正如著名中學校長李希貴所說,「當我們走過一片森林,只會感嘆森林的壯觀,卻對每棵樹的情況語焉不詳。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去實現優勝劣汰,而是要發現每棵樹獨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
也許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看見森林裡的每一棵樹,而這,正是龔成惠的育人初心。
此前接受《新女報》獨家專訪的封面領秀人物,優秀教師劉祖蘭,曾和龔成惠搭檔6年,她告訴記者,「在龔老師眼裡和心裡,每個學生都是寶貝,不會因為成績好而偏愛,也沒有因為成績不好就輕慢。她對優等生採取榜樣法,讓他們成為班集體領航人物;對後進學生採取激勵法,儘可能挖掘其潛力,找到興奮點……所以我班所有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謂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劉祖蘭(左)和龔成惠在組織小桔燈晚會
龔成惠確然是一位不拘一格的現代教育人。
她善於將心比心,發現學生早戀苗頭,不「出賣」,不動聲色建立信任,讓燎原的星火刺激學生加倍努力,以成績相報;
她創新教學活動,製作小桔燈手工,辦14歲集體生日派對,玩搶板凳遊戲,演話劇排節目,帶著學生去長壽湖游泳;
同學們在玩搶凳子遊戲
帶著同學們去長壽湖游泳
為孩子們舉辦14歲生日派對
她從不「滿堂灌」也不補課,看重學生思維邏輯的培養更甚於分數,班級成績同樣名列前茅……讓孩子們快樂地、自信地學習,她辦到了。
「我希望每個學生在原有起點上有所成就,有所進步——哪怕只是今天的作業本比昨天多一個笑臉,都算一種進步。」龔成惠說。
後記
龔成惠的70年經歷,書寫著新中國的教育奮進之筆。
1969年,跟著知青上山下鄉的浪潮,投身鄉村開墾建設;1971年,招工回城,走上教育崗位;1978年,文革後首次恢復教師職稱評定,獲評一級教師。此後,她從一級教師到高級教師,再到教研組長、教導主任。2005年退休後,又因為心系教育,繼續發揮餘熱,先後受聘重慶巴蜀中學和重慶東和皇冠實驗中學,教齡長達40年。
參觀她的書櫃,整齊碼放著一摞紅彤彤的獎狀和榮譽證書,數了數,足有63本之多。
太了不起了!她是當代女性最好的樣子,或許她的故事不夠轟轟烈烈,卻在每一個平凡的當下做到最好,認真工作,努力生活。
她與共和國同行,從未辜負時代。古稀之年,青春無悔,真好。
文_首席記者龔正星
圖_受訪者提供
徵集:「她們與共和國同行」人物
如果您是出生於1949年前後的女性,或您身邊有這樣的女性,請向我們自薦或推薦,就有機會登上新女報「她們與共和國同行」系列報道,回顧精彩人生。
徵集條件:年齡70歲左右的重慶女性
聯繫方式:18883251832、138836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