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石川河印象,文/靳亞娟

2019-10-14     終南文苑

石川河風光 作者供圖

河畔是兒時的樂園

石川河發源於銅川市焦坪北山和耀縣(今耀州區)瑤曲鎮北山,自西北流向東南,上游經過銅川、富平,衝過荊山塬,進入閻良。在潤澤閻良東部千畝良田後,石川河一路歡歌奔向遠方,在臨潼交口鎮注入渭河。

姨媽家住在閻良新興街道咀子村,離石川河幾步之遙,小時候,每次去她家小住,我都會和表哥、表姐到石川河邊遊玩。那時候河水清澈明凈,河床內的石頭清晰可見,水裡魚蝦成群。夏日的午後,大人小孩都去河裡游泳,我們小孩在淺水處挽起褲腿捉魚、撿石頭。膽大且水性好的大人則在深水處游泳,他們撲通一聲迅速鑽入水裡,半天不見蹤影,游出老遠才冒出頭,旁邊觀看的人們驚詫不已。

當年河邊蘆葦叢生,密密麻麻,一望無際,孩子們三五成群在蘆葦叢中掏鳥蛋,其樂無窮。蘆葦叢中也有好多青蛙,時不時地從腳下跳過,此起彼伏的蛙聲響徹兩岸。距離蘆葦不遠處栽有楊樹、柳樹、棗樹,臨近傍晚,我們帶上手電筒去摸知了猴。有的知了猴剛出洞爬到樹根,有的已經上了幾米高的樹中腰,我們揚起手臂或者藉助木桿輕輕撥一下它們就掉下來了,隨後撿起放在早已準備好的盒子裡。同伴之間還會比較誰的運氣好,摸的知了猴多,圍著一棵棵樹,我們尋尋覓覓,腳步踏遍河道兩岸。夜深了,我們伴著大人們「回家」的呼喊,披著一身月光,吹著和煦的晚風,帶著勞動成果滿載而歸。

蔚為壯觀的古棗林

石川河邊的古棗林蔚為壯觀,是西安市第二大古樹群,據統計共有古棗樹4000餘棵,據說有的棗樹樹齡長達千年。遠遠望去,棗林古樸蒼勁,深沉安穩,規模宏大,它們沐浴著陽光雨露,吸收著日月精華,千百年來默默地守候在河灘兩岸,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石川河古棗樹果實名曰「相棗」。民間傳說,秦穆公時代出了兩個名人,為「東相爺」和「西相爺」,後者是閻良人,他告老還鄉後引進紅棗並在石川河邊大面積種植,造福當地百姓,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西相爺」便把此棗稱為「相棗」。

過去,棗樹都是生產隊的,屬於集體財產。每年棗子成熟前後,各隊都要派上幾個精壯勞力看棗,以防晚上有人偷棗。棗林內有臨時搭建看棗的棚子,我和表哥還相伴看過棗,夜晚與村子其他的看棗人坐在一起拉家常,早上拾些干樹枝架起來燒水煮茶,撿起被風吹落的棗煮熟吃,別有一番風味。

八月十五到,遍地紅瑪瑙,中秋節前後是石川河畔一年中最喜慶、最忙碌的時節。打棗的時候各隊男女老少齊上陣,熱鬧非凡,很遠就能聽見竹竿打棗發出闢辟啪啪的聲響。力氣大的小伙子把竿子放一旁,雙手抱住棗樹使勁搖,只見圓滾滾的棗子頃刻間掉落滿地,有的砸在頭上、身上,還有絲絲疼痛。在樹底下撿棗的人分外忙碌,他們兩手掬起一兜兜、捧起一手手,撿到個大、色紅的,顧不上沖洗,在身上一擦就往嘴裡塞。此刻豐收的喜悅溢滿心頭,勞動的激情在棗林里迴蕩。

後來土地包產到戶,隊上把棗樹也分攤到戶,為公平起見,棗樹被刻上號碼,抓鬮分配。成為私有財產的棗樹備受重視,人們精心護養,又施肥又澆水,棗樹底下雜草被清除得乾乾淨淨,棗的產量更是邁上一個新台階。

逐漸恢復的河道生態

歷史上,石川河也不總是一派美好的光景。據相關史料記載,1933年石川河曾發過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水,沿岸居民受害尤大,洪水沖沒民房五百家以上,良田淹沒不下千頃。解放後,石川河得到治理,經上游水庫調節,每年麥收後都會泄洪一次,持續一周左右。

泄洪時,站在崖頭上看,只見渾濁的河水夾雜著枯枝敗葉,河流洶湧翻滾,平日裡顯得穩固的沙土河堤面臨挑戰。河水往上漫,河堤在下塌,老崖邊的小樹被連根拔起,沖入水中。待漲水過後,河面恢復平靜,從上游漂浮下來好多木頭、魚蝦,沿岸各村的村民藉助工具撈魚拾柴。那些年人們缺少木柴,又捨不得買煤,就把撈的柴曬乾後燒,多的時候撈上來的柴夠燒一年。

水庫的興建使得洪水不再肆虐,然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石川河卻經常遭遇斷流枯竭。石川河盛產細沙,鵝卵石,有土可生沙,沙能長石,卵石滿灘,是一條滋生石頭的河流。那時河床的沙石裸露而出,河道被挖得坑坑窪窪,河中拉沙淘石的車輛川流不息,廠區的廢水也直接排入河道……石川河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潔凈。

近年來,隨著治理力度逐漸加大,石川河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神采。河中流水潺潺,河畔風景秀麗,綠樹成林,生態得到了保護,河上新建了好幾條過往兩岸的橋樑,來石川河遊玩觀景的人又多了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InUym0BMH2_cNUgtKVg.html